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119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按照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的要求,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环境持续改善、农产品品质提升等方面取得实效。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全面完成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目标任务,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

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

基本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无害化回收处理。

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发展格局基本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内部一二三产业、种养业之间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起大中小循环利用新格局。

——资源高效利用。

按照资源节约、经营集约要求,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节水节地技术广泛应用,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模式广泛应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杜绝秸秆露天焚烧现象。

——生产清洁可控。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逐步减量使用。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到2017年化肥施用量比2013年减少8%;

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5%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普及率达90%以上,到2017年化学农药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10%。

——产品优质安全。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成,绿色有机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农业标准化实施率达到65%以上,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达到6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环境持续改善。

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健全。

全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基本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100%。

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基本构建,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化肥袋等农业投放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率80%以上,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95%以上。

——效益显著提升。

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多元化的农业主体增收机制基本形成,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到2017年,农业主体来自生态循环农业的收益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空间布局体系。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三政发〔2009〕28号)要求,结合农业资源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现代农业的功能特征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特点,以“两区”建设为主平台,优化调整种养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依托农耕文化、田园景观、农业设施等,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生态功能。

按照种养业配套、生产过程清洁、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优质安全的要求,构建大、中、小生态循环体系。

引导农业企业通过种养配套生产、农作模式创新、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途径,实现主体小循环。

以区域(“两区”)为重点,通过农牧对接、沼液利用、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等节点建设,构建种养平衡、产业融合、物质循环的区域中循环。

以县域为整体,统筹产业布局和沼气工程、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空间布局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

2.构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系。

按照“五水共治”工作要求,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管,落实主体责任,逐场逐户制定治理方案,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在实行生猪养殖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的基础上,分类分步开展年存栏5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提升,畜禽养殖规模与生态环境消纳能力相匹配,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积极推进建设标准化水禽场(水禽旱养),建立完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

根据畜禽养殖分布集中建设完成乡镇(区域)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池(窑)或收集点,建立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和长效运行机制。

3.构建种植业清洁化生产体系。

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严格控制外源污染,减少农业自身污染物排放。

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等“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

依法规范、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应用,增加有机肥、专用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大力推广大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

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高效农药替代,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着力健全农药化肥减量化长效管理机制。

组织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探索建立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机制。

4.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体系。

围绕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大力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促进畜禽排泄物、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农村清洁能源和有机肥源,创新农业废弃物作为下一产业原材料的循环模式,培育农业生态产业,实现“小、中、大”循环。

集成推广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推进种养配套、沼液利用等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建设沼液(污水)收集、贮存和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和管网,配置运输车,推进沼液资源化利用,着力健全排泄物资源化利用运行机制;

集成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稳定秸秆机械粉碎还田、能源化利用的基础上,积极补充实施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

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推广农村沼气集中供气、沼气发电等沼气多样化利用,建立健全秸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长效管理机制。

5.构建农业节水生产体系。

以推广农业节水技术为重点,以建立农业节水激励机制为关键,开展农业节水试点示范,加大农业节水政策支持,实现农业生产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初步建立农业节水生产体系。

在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推广以微喷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高效节水技术,促进经济作物有效节水。

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点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灌区配套改造和水稻浅、湿、薄、晒控制灌溉等技术,促进水稻合理用水。

在旱作农业生产区,重点发展田间集雨、灌排设施建设和旱作保墒等技术,促进旱地作物高效用水。

在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大力推广畜禽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技术,大力推广高效、集约的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促进养殖业减少用水。

6.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经营者开展“三品”认证,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

全面推进品牌认定,以品牌拓市场,培育省级以上品牌,提高生态三门、绿色农业的知名度。

健全县、乡镇(街道)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严格实施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审查制度,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行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7.构建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等农业资源。

依法规范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制售和使用违禁药物行为。

加强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建设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制度和农业环境标志制度。

加大农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规排污造成农业水环境、土壤污染的违法行为。

8.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进机制体系。

重点建立完善上下联动、责任明确的推进机制;

环境倒逼、约束有力的监管机制;

底数清楚、指标明确的评价机制;

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链接机制;

创新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行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按“一项目标任务、一个推进方案、一套支撑政策”要求,在化肥农药减少增效、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运行、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等寻求突破,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形成常态化运行和监管机制,做出亮点,形成特点。

(二)重点工程

1.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

开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

创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项目)30个以上,其中根据省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安排要求,完成六敖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个和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创建8个。

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每年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项目)不少于1个;

“两区”都要达到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标准。

到2017年底前,形成点线面加快推进的发展格局。

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严格实行畜禽禁限养制度,组织实施生猪年存栏5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调优种养业规划布局,实行种养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发展生态牧场,进一步推进水禽旱养,按照“联村联场、一场一策”工作部署和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验收办法,对已完成的养殖场,及时组织开展达标验收,有序组织做好散养农户污染治理。

对达标的养殖场进行备案登记,建立养殖场治理设施维护及沼液施用排放情况台帐,落实长效监管措施。

对验收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整改直至关停。

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到2017年建成生态牧场10个以上,标准化水禽场(水禽旱养)6个以上;

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设施,病死动物及产品无害化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

3.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立足县域统筹,围绕农业“两区”布局结构,科学规划布局种养对接,布局建设沼气工程、畜禽粪便收集中心、沼液(污水)收集贮存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及管网等节点工程,集成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等模式,加大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建立沼液就地(异地)消纳的有效运行机制,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

到2017年,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达98%,建立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1个以上,新增沼液肥用稳定在3万吨以上。

4.种植业肥药减量工程。

一是化肥减量。

围绕农业“两区”和主要作物品种,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轮作、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新型肥料等一批化肥减量化项目,以养分替代,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

到2017年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2万吨以上,推广配方肥1万吨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0%以上、年推广应用面积35万亩次以上,化肥使用量比2013年减少8%;

二是农药减量。

组织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高效环保农药替代等一批农药减量化项目,提高农药利用率,逐步减少农药用量。

到2017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5%以上,绿色防治技术应用面积达到4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总量比2013年减少10%。

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全面禁止焚烧为目标,以机械化粉碎还田和能源化利用为重点,构建收贮运体系,推进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

到2017年,引进年产饲料0.5万吨的秸秆利用企业1家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6.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处理工程。

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逐步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的全覆盖。

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回收废弃棚膜、地膜和食用菌棒膜,鼓励选用多功能棚膜和可降解地膜,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回收、环保处置”的回收处置体系。

探索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途径、方法和机制。

2015年上半年,选择一个乡镇(街道)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和肥料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力争下半年全县推行,到2017年,农药废弃包装物、化肥袋等农业投放品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理率80%以上,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95%以上。

7.基本农田污染防治工程。

摸清县域范围内农田土壤污染现状及成因,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预警体系,定期通报相关农产品和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结合肥药减量工程,引入土壤污染防治新措施、新技术,加大对基本农田土壤污染治理与预防的力度。

到2017年,确保以农业“两区”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区域的基本农田形成较为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大土壤环境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8.农业节水工程。

一是农业节水措施。

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中推广雨水回用、节水灌溉和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措施。

大力推广深松整地、覆盖保墒、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吸纳和保持水分的能力。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推进旱粮作物发展。

努力扩大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先进施肥技术的示范面积和应用面。

二是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

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标准型微灌工程,通过适时适量科学灌水,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实施智能化微灌工程,自动采集和处理土壤墒情、气温湿度等信息,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机理实行水肥耦合精准灌溉,形成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9.农业“三品一标”工程。

积极推行“三品”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大力组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扩大“三品一标”产品总量和产业规模,建设一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强化证后监管,全面落实企业年检、标志市场监察、例行抽检、风险预警、退出公告等制度,维护品牌公信力。

加强投入品监管,坚持“检打联动、打防结合”的原则,深化专项整治和“绿剑”专项执法行动。

加快特色优势作物农药登记步伐,推进高毒(高风险)农药定点经营,加强农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风险评估和防范。

到2017年,标准化生产程度65%以上,主要农产品“三品”认证面积比例60%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品牌4个以上,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

三、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

动员部署、启动阶段。

编制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方案;

制定畜禽排泄物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沼液资源化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化肥农药减量等实施方案;

成立领导小组,落实工作责任,分解目标任务;

组织召开工作动员会,全面启动和推进工作;

整合项目资金,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二)第二阶段(2015年6月—2016年12月)。

全面开展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工程的实施;

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果,分析工作存在问题,推广典型经验和模式,建立健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

(三)第三阶段(2017年1月—2017年12月)。

深入推进、总结验收阶段。

完成整建制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总结整建制推进的做法,集成一批典型模式和典型经验;

对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和评价,建立和完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政府、部门和乡镇的密切配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和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强化工作考核,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街道)以及相关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内容。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农业、发改、水利、国土、财政、科技、环保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实施和协调等日常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抓好本辖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按照本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任务和措施。

农业部门要做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强对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指导、实施和监督;

县发改局、县环保局等部门要把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纳入循环经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并在项目上予以立项支持;

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和攻关,加快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转化应用;

财政部门要强化相关资金整合,加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扶持力度;

水利部门要加大推进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建设与指导;

县国土资源局要落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配套服务设施的农业用地政策;

县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园区内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和六敖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

县统计局要落实相关数据调查、核实及统计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二)强化资金支持。

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政策支持机制,形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投入机制。

县财政整合各类相关资金,优先用于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重点扶持新型种养模式、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商品有机肥、高效环保型肥料和高效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农牧对接配套设施、“三沼”综合利用开发和利用、农业废弃物收集加工处理、绿色防控、生态技术推广等生态循环农业节点工程建设和关键技术推广,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街道)、示范区(主体)创建达标验收的,给予不同数额的创建奖励;

积极争取上级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相关的项目。

充分利用国家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与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

(三)加强宣传引导。

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合力推进。

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引导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典型模式、成功经验,营造政府部门积极倡导、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