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8064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D.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中CO、NOx等的排放

【答案】C

【详解】A.香烟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污染空气,故A说法正确;

B.向煤中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发生如下反应:

2CaCO3+O2+2SO2═2CO2+2CaSO4,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故B说法正确;

C.含放射性元素的天然建材会向空气释放出氡,从而造成室内空气污染,故C说法错误;

D.催化转化器可加快汽车尾气中CO、NOx等转化为CO2和N2,从而可有效降低汽车尾气中CO、NOx等的排放,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C。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的电子式为H:

Cl

B.Na2O2只含有离子键

C.质量数为12的C原子符号为12C

D.用电子式表示KBr的形成过程:

【答案】D

【详解】A.氯原子核外最外层有7个电子,与氢原子形成HCl分子的电子式为

,故A错误;

B.Na2O2的电子式为:

,其中既有离子键,也有共价键,故B错误;

C.质量数应标在原子符号的左上角,质量数为12的C原子符号应为12C,故C错误;

D.KBr形成过程中,钾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钾离子,溴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变成溴离子,其形成过程为:

,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等知识。

一般常见离子的电子式为:

①阳离子:

简单阳离子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已失去最外层电子,所以其电子式就是其离子符号本身。

例如:

Na+、K+、Mg2+、Ca2+、Ba2+、Al3+等;

复杂的阳离子(例如NH4+、H3O+等),除应标出共用电子对、非共用电子对等外,还应加中括号,并在括号的右上方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如

②阴离子:

无论是简单阴离子,还是复杂的阴离子,都应标出电子对等,还应加中括号,并在括号的右上方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例如:

等。

4.食盐在不同分散剂中形成不同分散系。

分散系1:

食盐分散在水中形成无色透明溶液

分散系2:

食盐分散在乙醇中形成无色透明胶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散系1中只有两种离子

B.分散系2为电解质

C.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两个分散系

D.两个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相同

【详解】A.分散系1为食盐水,其中除了钠离子、氯离子这两种离子外,还存在微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故A错误;

B.分散系2为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B错误;

C.由于分散系2为胶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分散系1为溶液,没有丁达尔效应,可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故C正确;

D.分散系2中胶粒的直径介于1nm至100nm之间,而分散系1中微粒直径小于1nm,两者的微粒直径大小不同,故D错误;

5.下列解释事实的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CO32-+2H+=CO2↑+H2O

B.用氨水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

SO2+2OH-=SO32-+H2O

C.把金属钠放入冷水中产生气体:

Na+2H2O=Na++20H-+H2↑

D.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溶解氢氧化铝固体:

Al(OH)3+OH-=AlO2-+2H2O

【详解】A.碳酸氢根离子在溶液中应以HCO3-的形式表示,碳酸氢钠与胃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3-+H+=H2O+CO2 

B.一水合氨为弱碱,在溶液中主要以NH3·

H2O分子形式存在,当氨水足量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NH3·

H2O+SO2=2NH4++SO32-+H2O,故B错误;

C.该离子反应电荷不守恒,把金属钠放入冷水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应为:

2Na+2H2O==2Na++2OH-+H2↑,故C错误;

D.氢氧化铝为两性氢氧化物,能溶于强碱生成偏铝酸盐和水,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易溶易电离两个条件都满足的物质要拆写成离子形式,这样的物质有,三大强酸,四大强碱;

钾、钠、铵盐、硝酸盐等。

但有的物质不能全拆,例如弱酸的酸式盐酸根不拆,强酸的酸式盐酸根要拆。

6.过氧化氢分解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A.催化剂可以改变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焓变

B.MnO2或FeCl3可以催化H2O2分解反应

C.催化剂不能改变反应路径

D.H2O2分解是吸热反应

【答案】B

【详解】A.反应的焓变只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变化路径无关,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故A错误;

B.FeCl3、MnO2、Fe2O3、过氧化氢酶等都可以催化H2O2的分解,故B正确;

C.由图示可知,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的途径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故C错误;

D.由坐标图可知,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B。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为元素性质的系统研究提供指导,为新元素的发现提供线索

B.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寻找可做催化剂的合金材料

C.在IA、IIA族元素中,寻找制造农药的主要元素

D.在过渡元素中,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详解】A.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为元素性质的系统研究提供指导,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线索,故A正确;

B.在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故B错误;

C.通常制造农药的主要元素有F、Cl、S、P等元素,并不在IA、IIA族元素中,故C错误;

D.在过渡元素中寻找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并不是半导体材料,故D错误;

答案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周期表的意义,元素周期表在生产方面的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农药多数是含Cl、P、S、N、As等元素的化合物。

②半导体材料都是周期表里金属与非金属交接界处的元素,如Ge、Si、Ga、Se等。

③催化剂的选择: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发现过渡元素对许多化学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

④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种合金材料的制取:

在周期表里从ⅢB到ⅣB的过渡元素,如钛、钽、钼、钨、铬,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

它们是制作特种合金的优良材料,是制造火箭、导弹、宇宙飞船、飞机、坦克等的不可缺少的金属。

⑤矿物的寻找:

地球上化学元素的分布跟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有密切的联系。

科学实验发现如下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较小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较多,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较少;

偶数原子序数的元素较多,奇数原子序数的元素较少。

处于地球表面的元素多数呈现高价,处于岩石深处的元素多数呈现低价;

碱金属一般是强烈的亲石元素,主要富集于岩石圈的最上部;

熔点、离子半径、电负性大小相近的元素往往共生在一起,同处于一种矿石中。

8.我国工业废水中几种污染物及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如下表。

污染物

氰化物

主要存在形式

Hg2+

CH3Hg+

Cd2+

CrO42-

Cr2O72-

Pb2+

AsO33-

AsO43-

CN-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

dm-3

0.05

0.1

0.5

1.0

注:

我国规定酸、碱废水pH的最大允许排放标准是大于6、小于9。

A.Hg2+、Cd2+、Pb2+是重金属离子

B.对于pH>

9的废水可用中和法处理

C.将CrO42-转化为Cr2O72-是用氧化还原的方法

D.在含有Hg2+的废水中加入Na2S,可使Hg2+转变成沉淀而除去

【详解】A.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水银)、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元素,则Hg2+、Cd2+、Pb2+是重金属离子,故A说法正确;

9的废水可通过加入酸发生中和反应来降低废水的pH至6-9之间,故B说法正确;

C.将CrO42-转化为Cr2O72-的过程中并没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说法错误;

D.在含有Hg2+的废水中加入Na2S,可将Hg2+转变成HgS沉淀,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选C。

9.将5mL0.005mol·

L-1FeCl3溶液和5mL0.015mol·

L-1KSCN溶液混合。

达到平衡后溶液呈红色。

再将混合液等分为5份,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①:

滴加4滴水,振荡

实验②:

滴加4滴饱和FeCl3溶液,振荡

实验③:

滴加4滴1mol·

L-1KCl溶液,振荡

实验④:

L-1KSCN溶液,振荡

实验⑤:

滴加4滴6mol·

L-1NaOH溶液,振荡

A.对比实验①和②,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

B.对比实验①和③,为了证明增加生成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

C.对比实验①和④,为了证明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正向移动

D.对比实验①和⑤,为了证明减少反应物浓度,平衡发生逆向移动

【分析】

实验①为对照组,控制反应溶液的总体积相同,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只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则可得出该条件对平衡的影响,据此分析可得结论。

【详解】A.实验②与实验①对比,只改变了Fe3+浓度,故A说法正确;

B.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质是Fe3++3SCN-

Fe(SCN)3,改变钾离子或氯离子的浓度对平衡无影响,故B说法错误;

C.实验④与实验①对比,只改变了SCN-浓度,故C说法正确;

D.在原平衡体系中加入NaOH溶液,Fe3+与之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溶液中Fe3+的浓度减小,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通过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反应的本质,FeCl3溶液和KSCN溶液反应的实质是Fe3++3SCN-

Fe(SCN)3,改变钾离子或氯离子的浓度对平衡无影响。

10.根据下列实验:

①向Fe2(SO4)3和CuSO4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有红色固体析出,过滤。

②取①中滤液,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观察现象。

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性Cu2+>

Fe3+

B.①中所得固体只含铜

C.①中滤液含有Cu2+和Fe2+

D.②中不会观察到溶液变红

在实验①中会发生反应:

Fe+Fe2(SO4)3=3FeSO4、Fe+CuSO4

FeSO4+Cu,由以上反应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分析可得结论。

【详解】A.在反应2Fe3++Cu=2Fe2++Cu2+中,氧化剂为Fe3+,氧化产物为Cu2+,即可知氧化性Fe3+>

Cu2+,故A错误;

B.①中所得固体含有过量的铁和置换出的铜,故B错误;

C.由于加入的铁是过量的,则溶液中不可含有Cu2+,故C错误;

D.因在①的滤液中只有Fe2+,没有Fe3+,则滴加KSCN溶液时并不会出现溶液变红的现象,故D正确;

11.元素周期表隐含着许多信息和规律。

以下所涉及的元素均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列表如下,其中R2Q2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

元素代号

M

R

Q

T

X

Y

Z

原子半径/nm

0.037

0.186

0.074

0.102

0.150

0.160

0.099

主要化合价

+1

-2

-2、+4、+6

+3

+2

-1

A.T、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T<

B.R、X、Y的单质失去电子能力最强的是X

C.M与Q形成的是离子化合物

D.M、Q、Z都在第2周期

R2Q2用于呼吸面具或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说明R为钠元素,Q为氧元素,其中T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2、+4、+6,且半径大于氧原子,则T为硫元素;

M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1,且其原子半径比氧小,则M为氢元素;

Z原子半径比氧大,主要化合价为-1,则为氯元素;

X、Y两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3、+2,原子半径比钠略小,则X、Y分别为铝、镁元素,据此分析可得结论。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T、Z分别为硫和氯元素,因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强,所以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S<

Cl,故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R、X、Y分别为钠、镁、铝三种金属元素,其金属性强弱为钠>

镁>

铝,则单质失去电子能力最强的是钠,故B错误;

C.M与Q分别为氢和氧元素,它们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故C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M、Q、Z分别为氢、氧、氯三种元素,分别位于周期表中的一、二、三周期,故D错误。

12.处理含氰(CN-)废水涉及以下反应,其中无毒的OCN-中碳元素为+4价。

CN-+OH-+Cl2→OCN-+Cl-+H2O(未配平)反应Ⅰ

2OCN-+4OH-+3Cl2=2CO2+N2+6Cl-+2H2O反应Ⅱ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I中碳元素被还原

B.反应II中CO2为氧化产物

C.处理过程中,每产生1molN2,消耗3molCl2

D.处理I中CN-与Cl2按物质的量比例1:

1进行反应

反应Ⅰ配平后的方程式为:

CN-+2OH-+Cl2=OCN-+2Cl-+H2O,反应Ⅱ为:

2OCN-+4OH-+3Cl2=2CO2+N2+6Cl-+2H2O,反应过程的总反应为:

2CN-+8OH-+5Cl2=10Cl-+4H2O+2CO2+N2,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分析可得结论。

【详解】A.在反应Ⅰ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由CN-中的+2变为OCN-中的+4,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故A错误;

B.在反应II中,OCN-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生成物中二氧化碳的化合价也是+4,碳元素化合价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二氧化碳既不是氧化产物,也不是还原产物,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得处理过程的总反应为:

2CN-+8OH-+5Cl2=10Cl-+4H2O+2CO2+N2,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

每产生1molN2,消耗5molCl2,故C错误;

D.将反应Ⅰ配平后的方程式为:

CN-+2OH-+Cl2=OCN-+2Cl-+H2O,根据方程式可知CN-与Cl2按物质的量比例1:

1进行反应,故D正确;

13.生产硫酸的主要反应:

2SO2(g)+O2(g)

2SO3(g)△H<0。

图中L(L1、L2)、X可分别代表压强或温度。

A.X代表压强

B.推断L1>

L2

C.A、B两点对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D.一定温度下,当混合气中n(SO2):

n(O2):

n(SO3)=2:

1:

2,则反应一定达到平衡

生产硫酸的主要反应:

2SO3(g)△H<0,该反应的正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目减少的放热反应,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随温度的升高,化学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硫的平衡转化率下降,故X代表温度;

随着压强的增大,二氧化硫的平衡转化率增大,故图中L代表压强,且L1>

L2,据此分析可得结论。

【详解】A.因该反应正反应是一个分子数目减少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硫的平衡转化率应增大,与图示变化不符,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图中L代表压强,因该反应正反应是一个分子数目减少的反应,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压强越大,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越大,则L1>

L2,故B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X代表温度,则A、B两点的温度不同,化学平衡常数不同,故C错误;

D.一定温度下,当混合气中n(SO2):

2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份的浓度不一定保持不变,不一定是平衡状态,故D错误;

14.丁烯(C4H8)是制备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的原料之一,可由丁烷(C4H10)催化脱氢制备,C4H10(g)

C4H8(g)+H2(g)

H=+123kJ·

mol-1。

该工艺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有炭(C)、C2H6、C2H4、C4H6等。

进料比[

]和温度对丁烯产率的影响如图1、图2所示。

已知原料气中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固体催化剂。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固体催化剂,改变氢气量不会影响丁烯的产率

B.丁烷催化脱氢是吸热反应,丁烯的产率随温度升高而不断增大

C.随温度升高丁烯裂解生成的副产物增多,会影响丁烯的产率

D.一定温度下,控制进料比[

]越小,越有利于提高丁烯的产率

【详解】A.原料气中氢气的作用是活化固体催化剂,同时氢气也是丁烷催化脱氢的的生成物,增大氢气的浓度,不利于该反应平衡的正向移动,由图1可知维持一定的进料比[

],有利于提高丁烯的产率,当[

]过大时,丁烯的产率呈下降趋势,故A分析错误;

B.由图2可知,当温度高于590º

C时,由于副反的发生,导致副产物增多,而丁烯的产率是下降的,故B分析错误;

C.由图2可知,当温度高于590º

C时,丁烯裂解生成的副产物增多,丁烯的产率下降,故C分析正确;

D.由图1可知,当进料比[

]处于1左右时,丁烯的产率最高,并不是进料比[

]越小,越有利于提高丁烯的产率,故D分析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原理在化学工艺条件选择上的应用,氢气在反应中能活化固体催化剂,从而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同时,氢气是该反应的生成物,氢气的浓度过大,不利于反应的正向进行,故要综合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8分)

15.工业上利用铁的氧化物在高温条件下循环裂解水制氢气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1)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

Fe3O4(s)+CO(g)

3FeO(s)+CO2(g),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对比反应I、Ⅱ,铁的氧化物在循环裂解水制氢气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I、Ⅱ、Ⅲ的总结果:

_________。

(2)反应III为:

CO2(g)+C(s)

2CO(g)

H>

0。

为了提高达平衡后CO的产量,理论上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有_________(任写一条措施)。

(3)上述流程中铁的氧化物可用来制备含有Fe3+的刻蚀液,用刻蚀液刻蚀铜板时,可观察到溶液颜色逐渐变蓝,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刻蚀液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失效,先加酸,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可实现刻蚀液中Fe3+的再生,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4)上述流程中碳的氧化物可用来制备碳酰肼[CO(NHNH2)2,其中碳元素为+4价]。

加热条件下,碳酰肼能将锅炉内表面锈蚀后的氧化铁转化为结构紧密的四氧化三铁保护层,并生成氮气、水和二氧化碳。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

(1).3FeO(s)+H2O(l)

H2(g)+Fe3O4(s)

(2).催化剂(3).C(s)+H2O(g)=CO(g)+H2(g)(方程不写状态,写可逆号亦可)(4).升高温度,减小压强,移走CO,加入CO2等(5).2Fe3++Cu=2Fe2++Cu2+(6).H2O2+2Fe2++2H+=2H2O+2Fe3+(7).CO(NHNH2)2+12Fe2O3∆8Fe3O4+2N2↑+CO2↑+3H2O

(1)由流程图可获取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相关信息,再结合原子守恒和电子守恒进行分析解答;

2CO(g)ΔΗ>

0,该反应正反应为一个气体分子数目增多的吸热反应,提高达平衡后CO的产量,则需要促使平衡正向移动,由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答;

(3)用刻蚀液刻蚀铜板时的反应为:

2Fe3++Cu=2Fe2++Cu2+,刻蚀液中Fe3+的再生,即将亚铁离子氧化又生成铁离子,由此解答;

(4)由题给信息分析出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可解答。

【详解】

(1)由流程图可知反应II的反应物为FeO(s)和H2O(g),生成物为H2(g)和Fe3O4(s),配平可得方程式3FeO(s)+H2O(g)

H2(g)+Fe3O4(s);

反应I为:

Fe3O4(s)+CO(g)

3FeO(s)+CO2(g),反应II为:

3FeO(s)+H2O(g)

H2(g)+Fe3O4(s),综合两反应可知铁的氧化物虽然参与了反应,但在反应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由流程图可知,整个过程的反应物为C(s)和H2O(g),生成物为CO(g)和H2(g),则反应I、II、III的总结果为:

C(s)+H2O(g)

CO(g)+H2(g);

故答案为:

3FeO(s)+H2O(g)

H2(g)+Fe3O4(s)、催化剂、C(s)+H2O(g)

CO(g)+H2(g)(方程不写状态,写可逆号亦可);

0,该反应正反应为一个气体分子数目增多的吸热反应,提高达平衡后CO的产量,则需要促使平衡正向移动,由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减小压强、移走CO或加入CO2等都可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达平衡后CO的产量,故答案为: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减小压强、移走CO或加入CO2等(任写一条措施);

(3)用刻蚀液刻蚀铜板时,可观察到溶液颜色逐渐变蓝,是因为生成了Cu2+,发生的离子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