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五年级教案Word下载.docx
《美术五年级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五年级教案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先出示几张北山街历史建筑物的局部,如孤云草舍局部,让学生猜猜是杭州哪里的建筑物?
再出示建筑全貌,请学生看一看,说说是什么建筑。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杭城要进行整体改造,这几处建筑是否该拆除?
(3)探究活动。
先请探访这几处建筑的同学分小组交流探访活动调查表,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进行讨论。
再请各组代表说明本组探访活动的情况,按探访记载表分析,对探究问题作出答复。
(4)激发写生创作兴趣。
现在许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在逐渐消失,我们必须积极保护,并给予记录。
可讲述有关后人想寻找一些名人曾在北山街居住过的历史建筑,由于文字图片记载缺乏而费尽周折的故事,激发学生除了文字图片的收集探访外,还可进行美术写生创作,以艺术形式描绘、记录自己喜爱的历史建筑物。
4.写生创作指导。
(1)对比北山街历史文化建筑与现代杭城建筑,区别表现在哪里?
让学生看图片对比分析,更清晰地了解历史建筑的特点,帮助启发学生能够抓住历史建筑特点进行描绘。
(2)欣赏绘画艺术家用线描、色彩速写描绘建筑物的作品,启发学生进行创作构思。
(3)欣赏儿童优秀作品,鼓励创作信心,讲究创作的童趣性。
结合欣赏,教师可演示如建筑与树木的主次关系,构图的疏密、饱满,以及先线描后色彩的创作方法等。
(4)作业设计:
用速写与摄影的表现手法,创作题为《值得珍藏的建筑》的作品,全班可装订成《悠悠北山街》的图册,并配上文字简述。
学生创作用纸可事前打孔以便用线装订。
5.学生独立创作,教师设计封面、目录。
6.展示作品,创作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安全标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各种常用的安全标识,知道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2.初步学习设计安全标识的方法,能用安全标识的三要素(色彩、图案及形式)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合适的安全标识。
3.提高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色彩、图案和形状等美术元素设计安全标识。
设计的标识要做到既美观,又实用。
(学生)图案绘制工具(铅画纸、记号笔、水粉颜料),收集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了解其中的含义。
(教师)准备一些常用的安全标识图片、范作及课件等。
1.提问导入。
(1)教师提问:
你见到过哪些安全标识,它们分别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
安全标识可以分为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标识和提示标识等,具有禁止、警告、提示的意思。
它利用一定的色彩、图案和形式等美术元素刺激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起到警醒的作用。
3)引出课题:
《安全标识》。
2.分辨标识。
(1)课件播放:
出示有禁止攀爬、当心触电、小心轻放等安全标识的情景录像片段,学生观察这些标识的色彩、图案及形状,以及张贴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等。
(2)分辨安全标识:
出示一些常用的和特殊的安全标识,考考学生是否会分辨,如:
禁止抛物、禁止触摸、当心滑倒等。
(3)提问:
为什么好的安全标识能起到提高人们安全意识的作用?
3.设计安全标识。
(1)提问:
校园内外应张贴哪些内容的安全标识?
(2)探讨:
怎样设计才使安全标识的色彩、图案、形状的含义清楚而醒目?
(3)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交流。
(4)要求:
为学校或社区设计安全标识。
(5)设计建议:
运用合适的视觉语言(色彩、图案及形状等);
合适的标识用色,如红色和黑色搭配用作禁止的标识,黄色和黑色用作警告的标识,绿色等其他颜色可以作提示标识;
考虑制作材料的多样性,如在露天的地方张贴,材料纸张应当防水、防晒,颜料可以采用丙烯等。
4.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指导:
对制作中存在的共同性和个别问题加以指导。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课外分小组把安全标识张贴在校园合适的位置。
(3)布置下节课上《安全标识故事》的准备事项。
第二课时
(学生)图案绘制工具,思考作业存在的问题和优点,准备创编标识故事(有关110、119等公共常用电话)。
(教师)准备有关安全标识故事课件。
1.讲评作业。
(1)交流上节课作业中设计安全标识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安全标识要实用、美观,还要考虑相应的图形及用色特点。
(3)学生修改或协作修改作业。
2.编编故事。
(1)播放课件:
安全标识故事。
(2)学生交流:
谈谈这些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3)思考:
各小组准备安全故事或小品。
3.表演故事。
(1)表演:
请几组学生演一演故事或小品。
(2)汇报:
组长汇报故事的创意及安全注意点。
(3)互评:
师生互评故事的创意和表演。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画一幅或几幅连续的安全故事图,教师作针对性的指导。
5.讲评作业。
(1)本次作业讲评。
(2)安全标识能提高人们安全意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评。
教师装好封面、目录,写出作者姓名,装订成册,让学生体验成功。
3、童谣童话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2、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第一课时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选好自己喜欢的童谣等。
(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配有童谣的童画范作等。
1.新知教学。
(1)播放课件《荡秋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对此童谣的体会。
(2)教师为此童谣示范作画。
(3)教师讲述创作作品的思路及艺术特点。
(4)小结:
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
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
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
(5)揭题:
《童谣童画》。
2.欣赏作品。
(1)交流:
互相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
(2)欣赏书本中的童谣、童画和教师收集到的作品。
(3)学生进一步领悟童谣、童画的相通之美。
3.尝试创作。
(1)师生共同评价童谣《荡秋千》(选取的创意角度,艺术特点等)。
(2)学生尝试为此童谣创作童画。
(3)注意:
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
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
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4.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
(2)师生共同评价。
5.小结与拓展。
(1)小结本节课内容。
(2)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谣,了解其历史背景、地域特点及艺术风格等情况,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学生)了解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教师)准备编排童谣童画集。
1.朗诵童谣。
(1)请学生朗读童谣,交流此童谣的含义。
(2)探讨自己喜欢的童谣及创作童画的思路。
(3)教师小结:
童谣的历史背景、风格及创作等情况。
(4)教师提供创作建议:
从不同角度思考,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角度进行创作;
考虑不同画种的特点;
注意为童谣配上音乐,能够体会到更强的艺术效果。
2.学生创作。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童谣。
(2)运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单独或连续的均可)。
3.评价交流。
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
(3)选用的工具材料是否恰当。
4.小结拓展。
(1)把全班学生的作品编印成集等。
(2)收集更多童谣童画的资料。
(3)有兴趣的同学进行童谣童画互配练习。
4、大盒子小舞台
1.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通过绘画、剪贴、捏塑等综合方法,制作一个微型舞台。
2.从学生平日随手可得的材料入手,通过合理的想象、艺术的再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用多种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关注、热爱生活。
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能根据普通的纸盒,通过合理设计和制作完成一个特定场景。
刀等工具的应用;
组织场景,表达自己独特的创意。
(学生)一个较大的纸盒,裁纸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等。
(教师)范作,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录像,裁纸刀,纸盒等。
1.组织教学、欣赏导入新课。
大纸盒怎样才能够变成一个具有特定环境的、富有情趣的、属于自己的小舞台呢?
(1)教师出示范作: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这个作品一定让同学们觉得,普通的纸盒通过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制作居然变成一个漂亮的小舞台。
它是怎么制作的?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舞台场景?
(2)引出课题:
《大盒子小舞台》。
2.制作森林舞台台基。
教师:
要制作森林舞台,首先要设计一个台基,我们一起来研究台基的制作方法。
(1)盒子的选定和切割。
①长方形的盒子造型。
斜切取其中的部分。
(图一)
平切取其中的部分。
(图二)
展开其中的边。
(图三)
其他的特殊形状。
(图四)
②圆形盒子的造型。
③其他形状的盒子造型。
(2)在制作舞台时,你认为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
需要注意些什么?
(纸盒破了,达不到自己预想的效果……)
(3)纸盒子切割注意事项。
(教师示范)
①用线画出需切割的部位。
②将纸盒固定不让其摇晃。
③由轻到重,先割破外层,再切出形状。
3.为森林选择茂密的大树。
树多才成林,林多才称森。
各种各样的大树是我们舞台的主角优秀。
树木种类、色彩表现、前后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1)树的种类及大小。
教师拿出一些图片或录像,让学生感受森林树木的多、大、壮、茂,观察树的基本形态,概括出其中的几个主要外形。
(杉形、松形、香樟树形等以及落叶后的形状……)
(2)制作树时的注意事项。
①树的大小与纸盒相配。
②树枝要留得粗壮些,以便着色,粘贴,竖立。
③着色用水粉时应采取干画法(水多会使纸板变形,影响直立),色调与整个盒子及场景一致。
(3)树的制作步骤。
①先画好树
②着色。
③剪下。
④固定(下一节课再研究)。
4.学生制作森林场景的台基及大树,教师个别辅导。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台基的制作技巧。
5.评价小结。
(1)教师及时将学生情况进行个别反馈。
(2)教师:
本节课主要让我们同学展开想象,运用准备的材料通过看、想、摆、割、画进行场景台基和树的制作。
同学们积极主动,也体会到制作的乐趣和辛劳,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有好作品的产生。
6.课后延伸。
(1)收拾自己的材料和工具,保管好半成品。
(2)想一想《森林里的聚会》的内容怎样编排。
5、民间木雕
1.欣赏传统的民间木雕,了解其艺术特点、雕刻方法等。
2.学习简单的雕刻造型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雕刻艺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1、重点:
选择适合雕刻的材料创作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
2、难点:
雕刻的作品要有一定的特点和创意。
(学生)雕刻工具,并制作好石膏模版,收集木雕作品及资料等。
(教师)雕刻工具,雕刻作品及资料,雕刻制作程序的课件等。
1.录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播放录像:
木雕艺术作品的欣赏。
(2)让学生谈谈对作品初步的印象。
(3)引出课题:
《民间木雕》。
2.介绍木雕,了解相关知识。
(1)木雕的历史:
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木雕的特点:
实用而精美。
可作装饰材料,也可独立成工艺品。
(3)木雕的分类:
按材料分有黄杨木雕、紫檀木雕等;
按地域分有东阳木雕、潮洲木雕、闽中木雕等。
(4)雕刻的方法:
圆雕、浮雕、半圆雕、镂空雕、贴雕等。
3.欣赏作品,感受艺术特点。
(1)欣赏教材中的木雕作品,让学生说说木雕的艺术特点。
(2)教师小结:
东阳木雕的特点是雕刻细腻华美,人物形象饱满;
黄杨木雕的特点是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如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
4.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摩。
(1)课件播放雕刻程序。
(2)教师示范用石膏模版制作(见教科书第13页制作步骤2-5)。
①将凝成固体的石膏板,用细砂纸将表面磨匀。
②先用铅笔在石膏上画草稿。
③用雕刻刀依线条雕刻出凹凸的效果,做出模版。
④在模版上涂色后进行拓印。
5.学生制作,体验雕刻魅力。
(1)学生制作,教师现场指导。
(2)提示:
在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安全,别伤到手;
雕刻时拿刀要稳,刻出“刀”味来;
尝试用不同纸材印刷,画面效果不同;
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6.讲评小结,升华本课主题。
(1)讲评作业,师生共同交流。
(2)把民间木雕艺术讲给家长、同伴听,大家一起欣赏、感受。
(3)下节课准备好肥皂或蔬果及雕刻工具等。
(学生)肥皂或蔬果,雕刻工具等。
(教师)其他材料的雕刻作品,雕刻工具等。
1.欣赏作品,感受雕刻魅力。
(1)选出优劣不同的作品,师生互评。
(2)说说雕刻艺术的魅力。
(3)课件欣赏其他材料的雕刻作品与学生作品比较。
(4)师生交流作品的特点。
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
2.教师示范,感受不同特点。
(1)教师讲述蔬果和肥皂的雕刻特点和方法。
(2)教师选择一种材料示范。
(3)小结:
要根据蔬果和肥皂的材质特点进行塑造,雕刻时要认真思考,做到心中有数,提刀稳当;
轻重合适。
3.学生创作,体验材料特点。
(1)教师巡视指导,对存在共同性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
(2)创作提示见“第一课时5”的提示。
4.共同总结,全面拓展学习。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内容、作业,体会不同雕刻材料的制作特点。
(2)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雕刻练习,举行作品展览。
(3)收集资料档案,定期全班交流。
6、门的装饰
1、了解中外传统门的类别、装饰特点。
2、通过对门饰的观察、欣赏,初步学习运用剪纸或绘画形式,创作自己喜欢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门。
3、培养学生热爱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品质。
用绘画或剪纸的形式表现中外的门饰。
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装饰风格。
(学生)绘画或剪纸的工具材料,收集门饰的图片资料等。
(教师)范作和中外门的图片。
1.介绍导入新课。
(1)教师介绍门饰的知识:
传统的门饰;
门饰的雕刻技法、民族特点;
中外门饰的区别等。
(2)引入课题《门的装饰》。
2.欣赏相关作品。
(1)欣赏范作,提问:
你觉得这些传统门饰美在哪里?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表现在门饰上面的几何图案、树木花卉、翎毛走兽等。
)
(2)欣赏中外门的图片,提问:
与我国传统的门饰相比,欧洲建筑的门饰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传统的门饰精致、华美,欧洲的门饰简洁、厚重等。
3.学生构思创作。
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或剪纸形式表现,注意表现出门饰的风格。
4.教师巡视指导。
对创作中普遍的问题作集体和个别的指导。
5.小结本课内容。
结合本课内容讲评作业,下节课上《我心中的门》。
(学生)合适的工具材料,调查本地门和门饰的设计情况,思考未来门的设计等。
(教师)范作(其中几幅写好创作说明)等。
1.学生自评作业。
(1)抽取好、中、差作业的代表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
(2)师生互评,学生合作评价。
提出改进的方向。
2.探讨改进方法。
(1)学生汇报调查门和门饰设计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
(2)欣赏范作,体会其创作思想。
(3)提问思考:
怎样设计门和门饰?
(4)交流讨论,主要从未来建筑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构思。
3.想象创作作业。
(1)要求:
创作一幅《想象的门》的设计图。
运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制作,把材料的特性发挥出来;
注意着重表现门饰的特点和风格;
大胆创新,作品富有创意。
4.教师指导创作。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在外形、装饰、色彩和创意等表现形式作指导。
5.评价学生作业。
评价提示:
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否有创意;
门饰精致美观的特点和风格是否很好地表现。
6.课外延伸拓展。
(1)课外查找有关门的更多的资料,做好保存和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进行门饰的速写练习等。
(3)有条件的班级在黑板报上进行展览。
7、生动的泥塑人物
1.本课主要通过观察人物的躯干、四肢、头部的动态变化,来感受认识、学习人物动态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2.通过观察人物动态,用捏、摆泥及欣赏人物泥塑作品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分析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条、泥片、泥块等捏塑方法;
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人物动态的美好瞬间,来适当夸张表现人物动态,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造型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人物动态的观察能力、立体造型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人物的兴趣,提高对人物动态的审美能力,用动作、动态表现情感。
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人物动态,提高对人物动态的观察力、立体造型表现力。
用泥塑的方法,稳定表现人物动态。
(学生)泥塑基本工具一套,水桶每小组一只,工作服或围裙袖套。
(教师)泥塑基本工具一套,作品展示台,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1.设问式趣味导课,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一件老鼠偷油或其他主题的糖塑作品图片,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猜猜是什么?
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引出吹糖人。
2.赏析民间传统泥塑作品的动态,体会泥塑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
(1)用动作模仿表演,感受观察,体味人物运动特点、动态特征。
让学生想象、模仿表演吹糖人吹糖时的动作,并进行观察,吹糖人的五官及身体动态特征,探讨归纳出:
五官特征为鼓出的腮帮子,全神贯注的眼神等;
饱满的身体,紧张用力的四肢等等。
(2)欣赏艺术家的泥塑作品造型特征,初步学习艺术家泥塑表现人物动态的造型方法。
多媒体先出示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兆荣《吹糖人》作品,对比学生的动作模仿表演,对比观察动态特征结果,进一步赏析、观察半蹲吹糖人的动态造型特征:
整体如一充满气的圆球;
重点观察艺术家对五官、身体、四肢的细部写实刻画。
让学生对泥塑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有一定的认识。
继续出示刘士铭《母与子》、卢波《好喜欢》的泥塑作品,进一步让学生欣赏动态人物的生动性,学习艺术家对直立人物不同姿态的泥塑方法。
对比感受直立人物的不同姿态特点,观察人物头部、身体、四肢的细微变化,从人物比例、不同身体姿态、表情、衣服、五官去观察。
3.学习人物动态的泥塑基本方法。
出示制作过程图例,让学生观察制作方法。
教师可演示制作过程,让学生看清头部捏塑成球体并进行五官头发的刻画;
身体四肢用泥片卷成衣服外套包裹而成,并注意让学生观察头部和身体的衔接方法。
在衔接部位用竹刀或牙签刮一刮粗糙,再蘸用泥浆水衔接。
也可大胆启发学生用自己实践的方法进行捏塑。
4.探究学习泥塑人物动态稳定性的方法。
教师出示不易稳定的泥塑人物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表演体验、实践尝试、小组合作等方法探究学习。
(1)想一想,人物的哪些动态适合用泥塑形式表现?
学生探究一:
稳定的动态本身就很容易用泥塑表现。
让学生寻找哪些动态是很稳定的,如坐、蹲、直立、倒立、睡、躺、趴等身体呈垂直或水平线时较稳定。
如身体倾斜时,手脚的张开或支撑地面时会较稳定。
(2)注意泥塑时人物身体的稳定性。
学生探究二:
实践演示泥巴上下用量的多少与稳定有关。
如泥塑时,腿部可适当夸张,加粗腿部,下大上小些,泥塑人物容易站稳。
学生探究三:
演示不稳定泥塑人物,让学生探究怎样放稳。
也可用添加辅助物支撑的方法,使人物动态稳定。
5.欣赏儿童泥塑人物作品,启发学生进行主题创作。
(1)多媒体欣赏儿童泥塑人物作品图片,让学生感受儿童各种有趣的或天真活泼或夸张的动态,体味儿童泥塑的稚拙美,激发创作。
(2)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的动作瞬间,进行创作构思,可选几位构思好的同学演示自己想表达的主题动作。
(3)教师对泥塑创作方法作进一步深入指导:
创作工具的正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