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7806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滁州西涧》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有一定的积累,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所以说,对他们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但是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会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作者韦应物的资料,这样很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中,要出示一些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激活学生想象力,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谁能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

能说说这首诗中的名句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中的名句千古传颂,经常被引用,唐代还有很多被后人传颂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本版块的第二首诗:

《滁州西涧》,这首诗中也同样有被人传颂的佳句,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要求会认的字“滁”,通过课前的预习,能解释一下诗题的意思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涧”“郦”,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前两行诗,读一读这两行诗,看看作者都写了什么?

(用横线把作者描写的景物勾画出来)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幽草)这里的“幽草”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

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黄鹂——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

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

(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3)能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4)再读这两行诗,想象是描写的画面。

前两行诗写了作者在涧边所见的景物,后两行诗又写了作者在哪所见的景物呢?

4、学习后两行诗。

指生读后两行诗,教师出示课件

XX收索:

看后,现在你能说说后两句诗描写的是哪的景物了吗?

(涧中)能结合画面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吗?

(同桌间交流后汇报)

(1)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

(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

(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2)再读这两行诗,体会是所描写的画面。

(三)把握整首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

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课件出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韦应物。

(四)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作业:

背诵课后积累中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

篇二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

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

(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

(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

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

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

篇三

1.体味诗的意境之美

2.诗意的多解性

3.理解作者寄寓于诗中的情感及人生哲理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

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一、文学常识;

1.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产生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朝。

诗人通过描写山水,表达思想情感,寄托政治理想,阐发人生哲理。

2.韦应物:

唐代诗人,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二、读

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诗人时任滁州刺史。

诗人眼见唐朝政治日渐腐败,想要改革又无力回天。

因此,常有归隐之心。

四、赏析

1.独:

独自。

表现了作者怎样怎样的心绪?

——无人相伴,只能独自一人徘徊在西涧边上,表现了作者孤独彷徨的心绪。

2.怜:

怜爱,爱惜。

幽草:

幽深的草丛。

这是从哪个角度写的景物?

——视觉角度。

草丛幽深,色彩清丽。

静景。

3.深树:

树阴深处。

这句诗告诉们,除了幽草之外,西涧边还有哪些事物?

——这句诗告诉我们,西涧边上不仅有幽深的草丛,更有高大茂密的树木。

4.第二句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景物?

——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的景物,是动景。

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诗人恬淡的胸怀。

6.春潮:

春季因冰雪融化或降雨而产生的江河水位上涨的现象。

按道理,应是有了春雨,才有春潮,应该是“雨带春潮”,可诗人却说“春潮带雨”,这是为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春潮是如此的急速,仿佛春雨都是由它裹挟而来。

这样写就形象地表现了春潮的速度与力量。

7.这句诗中的“晚”字点出了作者独游西涧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西涧环境的幽静感。

8.野:

野外,郊外。

渡:

渡口。

自:

自在,随意。

横:

成横状,横着。

最后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图?

——最后这一句诗,用“野”“无人”,写出了一片荒凉之意。

系在岸边的渡船上也没有人影,一个“自”字描绘出渡船在春潮春雨中自在横斜的情景,有一种自然的美感。

诗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自”字,舟“自”横,幽草又何尝不是“自”生,黄鹂鸟又何尝不是“自”鸣,春水又何尝不是“自”来?

诗歌尤其诗的最后两句,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清幽静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恬淡自适(如那叶任意横斜的小船)的意趣。

9.意境:

境,就是环境,意,就是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环境(景物),来表达一种思想情感,这种带有浓郁的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境”,就叫“意境”。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读了这首诗,我们的心头是不是涌起了阵阵凉意?

国为它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凄凉、孤独、寂寞之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读了这句诗,你是不是感觉胸怀无限开阔?

因为它为我们营造了壮阔豪迈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席卷宇宙的雄心壮志。

10.诗意:

有争议。

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诗人对唐朝中期的政治腐败非常不满,但又无力改革,因为官职太小。

他觉得自己不在其位,不得其用。

这正像那只在春潮中横斜的小船:

按说春潮来临,渡口的船只应忙碌起来,但因这只船在郊外,无人摆渡,闲置起来。

诗人自己虽任刺史,但也因官职小,无所作为,因此,诗中蕴含着诗人不在其们不得其用的忧伤。

1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

——他在幽闲地漫步在西涧边上,虽然春雨袭来,他仍然不慌不忙。

草自生,鸟自鸣,雨自下,水自流,舟自横,人——诗人,自在。

但是,在这自由在外表下,我们看到了一颗为国事而忧伤的心。

小结:

写作特色

1.写景如画,闲远疏淡,清丽幽美,意境深远;

2.构思精巧,用词传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