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790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

《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模拟金卷语文Word下载.docx

由此看中国历史上的田园山水诗画,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在中国诗歌史中,自《诗经?

七月》始就有农事诗传统.但这一揭示乡村生活实态的传统至魏晋时期逐渐被田园诗取代,这正说明城市视角在中国自然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性。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美学: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社会早期审美和艺术创造向城市聚集的状况不只体现在某一个方面,而自龙山文化始,几乎都是围绕着早期城市展开中国现代与美和艺术相关的重大考古活动。

  B.大型墓葬一般均处于城市的近郊,其出土器具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与区域城市的一致性,可被视为城市考古学的范畴。

  C.古人建城的目的之一是“盛人”和商业贸易,更熔铸着营建者的天下观念和哲学理想,我们可以说,古人建城预示着―种具有内在精神深度的城市哲学和美学的诞生。

  D.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如美国学者刘易斯所讲,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中国,城市承载着美与文化,也承载着政治、哲学和艺术观念。

  B.“中国早期的城市规划起于西周初年洛邑的营建”这个结论源自文献《尚书》《逸周书》,而周王朝将王城选建于洛邑的原因是这里被视为天下的中心。

  C.“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

”说明自从城市成为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它同时也就成了艺术家和思想者的聚集地。

  D.揭示乡村生活实态的传统至魏晋时期逐渐被田园诗取代,但这种取代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王城布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门设计,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哲学这些诸多内涵。

  B.中国诗歌中具有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乌画传统,说明中国文学艺术有一个需要重新发现的城市维度。

  C.既然汉魏都市赋、六朝宫体诗、唐传奇、宋元活本、明清小说要么写都市景观,写都市生活,要么以城市居民作为艺术消费对象,那么在本质上就都是城市性的。

  D.中国历史上的田园山水诗画,大抵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与实有的乡居生活无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彭宠字伯通,南阳宛人也。

父宏,哀帝时为渔阳太守,伟容貌,能饮饭,有威于边。

王莽居摄,诛不附己者,宏与何武、鲍宣并遇害。

  宠少为郡吏,地皇中,为大司空士,从王邑东拒汉军。

到洛阳,闻同产弟在汉兵中,惧诛,即与乡人吴汉亡至渔阳,抵父时吏。

更始立,使谒者韩鸿持节徇北州,承制得专拜二千石已下。

鸿至蓟,以宠、汉并乡闾故人,相见欢甚,即拜宠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汉安乐令。

  及光武镇慰河北,至蓟,以书招宠。

宠具牛、酒,将上谒。

会王郎诈立,传檄燕、赵,遣将徇渔阳、上谷,急发其兵,北州众多疑惑,欲从之。

吴汉说宠从光武,语在(汉传》。

会上谷太守耿况亦使功曹寇恂诣宠,结谋共归光武。

宠乃发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及都尉严宣、护军盖延、狐奴令王梁,与上谷军合而南,及光武于广阿。

光武承制封宠建忠侯,赐号大将军。

遂围邯郸,宠转粮食,前后不绝。

  及王郎死光武追铜马北至蓟宠上谒自负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光武知之.以问幽州牧朱浮。

浮对曰:

“前吴汉北发兵时,大王遗宠以所服剑,又倚以为北道主人。

宠谓至当迎?

x握手,交欢并坐。

今既不然,所以失望。

”浮因曰:

“王莽为宰衡时,甄丰旦夕入谋议,时人语曰:

‘夜半客,甄长伯。

’及莽篡位后,丰意不平,卒以诛死。

”光武大笑,以为不至于此。

及即位,吴汉、王梁,宠之所遣,并为三公,而宠独无所加,愈怏怏不得志。

叹曰:

“我功当为王;

但尔者,陛下忘我邪?

”是时,北州破散,而渔阳差完,有旧盐铁官,宠转以贸谷,积珍宝,益富强,朱浮与宠不相能,浮数谮构之。

建武二年春,诏征宠,宠意浮卖己,上疏愿与浮俱征。

又与吴汉、盖延等书,盛言浮枉状,固求同征。

帝不许,益以自疑。

  (选自《后汉书》)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王郎死/光武追铜马北至蓟/宠上谒/自负琪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

  B.及王郎死/光武追铜马/北至蓟/宠上谒/自负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

  C.及王郎/死/光武追闹马北至蓟/宠上谒自负/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

  D.及王郎死光武,追铜马/北至蓟/宠上谒自负其/功意望甚高/光武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渔阳太守事行:

兼摄官职。

  B.遣将徇渔阳、上谷徇:

示众。

  C.以吴汉行长史

  长史:

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D.宠谓至当迎?

x握手?

x:

屋顶层内的房间,如楼阁,阁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宠生于官宦之家。

彭宠的父亲彭宏,哀帝时是渔阳太守,容貌英伟,善饮能饭,在边界上有威名,后被王莽诛杀。

  B.光武帝并非不重视彭宠。

光武遵循帝令封彭宠为建忠侯,赐号大将军,于是包围邯郸,彭宠转运粮食,运粮食的队伍前后络绎不绝。

  C.彭宠有一定的经商头脑。

渔阳略为完好的时候,彭宠转而随旧日的盐铁官,从事粮食贸易,积聚了不少珍宝,更加富强了。

  D.彭宠意识到有人出卖了他。

建武二年(26)春,光武帝下诏征召彭宠,彭宠上书愿与朱浮同时受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即位,吴汉、王梁,宠之所遣,并为三公,而宠独无所加,愈怏怏不得志。

  

(2)朱浮与宠不相能,浮数谮构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岳阳春晚

  【唐】李群玉

  不觉春物老,块然湖上楼。

  云沙鹏鸪思,风目沅湘愁。

  去翼灭云梦,来帆指昭丘。

  所嗟芳桂晚,寂寞对汀洲。

  8.诗人羁旅在外,有哪些愁思呢,试作简要分析。

(5分)

  9.“云沙鹧鸪思,风日沅湘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对全诗的情感抒发起什么作用?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认为“________,______”,那些疑难问题,最终得不到解答。

  

(2)杜牧《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强调阿房宫占地之广,楼群之高。

  (3)王安石《登飞来峰》“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味精周海亮

  这么多年,我从一个城市来到另一个城市,从一种职业做到另一种职业,大丰却一直固守小镇,操一把短柄炒勺,每天挥汗如雨。

  大丰说他对美食有一种似乎病态的疯狂热爱。

他说的美食,无非是鸡鸭鱼肉。

大丰又白又胖,看人的时候,眼睛眯成一线。

这种模样的人,最适合当厨子。

  “大丰饭馆”在镇上开了二十年,大丰将他的炒勺舞了二十年。

再忙他也不雇厨师。

他说好东西不能让别人碰,他不放心。

  他说的好东西,无非是鸡鸭鱼肉。

  我和大丰是同村,同学。

从小学到初中,关系密切。

小学时候,需要自带午饭,到中午,我和大丰会各自啃完一个从家里带到学校的馒头。

我的菜是一头大蒜。

将大蒜掰开,不必剥,牙齿轻轻一咬,舌尖轻轻一桴,蒜皮就可以完整地兑掉。

到现在我也保持着吃大蒜的习惯和用牙齿和舌尖剥蒜皮的技能.这让很多人有了嘲笑我的机会和资本。

  大丰很少往学校带大蒜。

他父亲在镇上国营饭店干厨师,日子过得比一般乡下人好很多。

大丰带到学校里的,是一小包白色粉末。

他每吃一口馒头.都会低下头,吝啬地舔一下那些粉末。

他陶醉的表情令我垂涎三尺。

  开始我认为那应该是白糖或者麦乳精一类的东西。

直到有一天,当我眼巴巴地瞅着陶醉中的大丰,大丰慷慨地将纸包推给我。

你尝尝,他说。

  我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

味道尚未尝及,触电般的麻酥感已瞬间让舌尖战栗。

随之而来的是舌尖上无法表达的鲜美通过味蕾一点一点传遍全身,我因那种从未体验过的鲜美而哭泣。

  是什么?

很久后,我问他?

  味精、他得意扬扬地说、

  那时我尚不知味精为何物。

我顾名思义,味精就是“百味之精”。

直到后来我尝遍人间关味.才发现世上绝无任何一种味道与味精相同。

味精是发酵出来的,用了玉米一类的东西。

换句话说,味精只是粮食的变异,类似于酱、醋、酒……

  后来我家也有了味精。

有味精,不管什么莱,都有了同一种味道。

我喜欢那种鲜关,它让年少的我幻想那些白色结晶体里藏着鸡鸭鱼肉和生猛海鲜,它让白菜和萝卜也能焕发出生机和生命。

然味精毕竞是稀罕之物,所以,记忆里,整个小学时代的午饭,伴我的都是一头大蒜,而伴大丰的,必是一小包味精。

  我考上高中,去县城,大丰却留在镇子。

国营饭店被他父亲承包,他成了父亲的帮厨。

后来父亲被一锅热油烫伤了手,他便开始了主厨生涯。

他对烹饪这件事情有着极高的天赋,不过半年时间,镇里人就全知道大丰饭店能把普通的家常菜肴烧出不同的滋味。

  一次我从学校回家,大丰一定要拉我尝尝他的手艺。

三个菜一一尝过,鲜美无比。

问他为何能烧出如此不同滋味的菜,他神秘地告诉我,因为味精。

  因为味精。

味精家家有,但大多人舍不得多放。

所以出锅前,多放点味精就是了。

大丰说,我是赶上了好时候啊!

我爹以前,最多只能再加勺高汤。

  大丰赶上了好时候。

他可以承包镇里的饭店,可以往菜里大把大把地撒味精,可以去省城的烹饪学校培训半年,但他父亲不能――他超过他的父亲,理所当然。

后来我读大学,大丰还开他的饭店:

后来我到处打工,大丰还开他的饭店:

后来我在城市扎根,大丰还开他的饭店。

除了他脸上的皱纹和两鬓的白发,这么多年,他的饭店似乎没有任何变化。

  我的生活却每一天都在改变。

我没工作。

我有工作。

我吃不饱饭。

我吃得饱饭。

我天天吃饭店。

我反感吃饭店。

我喜欢吃味精。

我讨厌吃味精。

这一切不过发生在近十年的时间,十年里,我从一个青年人,变成一个中年人。

  春节回老家,大丰一定要我尝尝他的手艺。

  我叮嘱他,千万别加味精啊。

  为什么?

  食本味。

我说,加了味精的菜,都成一个味了。

  菜上来,四菜一汤。

我尝一道菜,再尝一道菜。

我怔住,起身,冲进洗手间,剧烈呕吐。

大丰跟过来,问我,怎么了?

  菜里加味精了?

  习惯了啊。

大丰无奈地冲我说,总提醒自己别加别加,但炒完菜,还是条件反射般地撒些进去。

不过我记得你特别喜欢味精……

  以前我的确特别喜欢味精。

可是至少五六年时间,我没有吃过一粒味精。

味精让我恶心,让我有想呕吐的感觉,更让我想起贫穷并且苦难的童年。

  我一边呕吐一边想,也许因为味精,大丰永远是个让别人瞧不起的乡下人。

  尽管我不这样认为。

尽管大丰也不这样认为。

  (《小说月刊》2们6年第4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大丰又白又胖,看人的时候,眼睛眯成一线,体现出狡猾、奸诈,这种模样的人,有经营头脑,最适合当厨子。

  B.“我尝遍人间美味,才发现世上绝无任何一种味道与味精相同。

换句话说,味精只是粮食的变异,类似于酱、醋、酒……”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我没工作。

”揭示出“我”从失业到再就业、从饥饿到温饱、从贫穷到富裕的变化。

  D.小说刻画大丰这个形象时,用“我”作陪衬,以我的变突出大丰的不变,巧妙地揭示出不同的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化。

  E.小说物线、人线双线交织,以小见大,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味精和两个普通的人说明人间的大道理,歌颂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2)味精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在刻画大丰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变与不变,请简要分析。

  (4)小说四次写我吃味精,每次心情都不完全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四、实用类文体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代通人――张志公

  1950年底,刚刚从上海迁往北京的开明书店(后合并成为中国青年出版社),走进一位身材颀长、风采翩翩的青年。

这是从香港毅然回归祖国的张志公,他由老师吕叔湘推介,进入开明书店任编辑,也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有人评价说,张志公在汉语语言学界一共抡了“三斧子”,其中两斧子是50年代抡出来的。

第一斧子就是初进开明不久的《语文学习》杂志。

  由于过去近百年的战乱频仍.刚刚解放的中国百废待兴,其中包括语言文字。

正如秦统一六国后,要立即着手实施“书同文,车同轨”,一个统一的国家拥有规范、整饬的书写和语言环境,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和有序意义非凡。

1951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了经毛泽东亲自定稿的社论《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来学习、掌握汉语的规律,并将其上升到政治觉悟的高度。

在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下,这个号召很快就掀起了全国性的语法、修辞、逻辑学习热潮。

开明书店也立即决定创办《语文学习》杂志,由33岁的张志公任主编。

  “志公没编过刊物,他却不慌不忙,每天中午拉两三位同事,当然少不了我,去到南小街口子上的小酒铺喝酒……大家靠着酒缸盖,借着酒兴,你一言我一语,几个中午下来,《语文学习》的编辑方针就有了;

该设哪个讲座,该辟哪个专栏,都有了眉目。

  根据叶至善先生的回忆,约莫一个来月,没有编委会,也没有召开座谈会,《语文学习》的创刊号就出笼了,初印10万册售光,又重印了两次。

刊物重印是非常罕见的,需求量大是一方面,杂志办得对人胃口才是最关键。

至1960年《语文学习》因纸张供应紧张而停刊,张志公主编此刊9年,共出刊105期,发行量逐年增加,最高曾达30万册。

由于刊物内容实在,生动活泼,不仅满足了普通读者,一些投稿者也由此被张志公发现、扶持从而成长为专业语言学者,如李行健、徐枢等人。

以此为平台,张志公也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并逐步成为他们中的领军人物。

  至于第二斧子,与此紧密相关。

在上述《人民日报》那篇社论中曾提到,“我们的学校无论小学、中学或大学都没有正式的、内容完备的语法课程”,正是以此为引子,将中学《语文》科分设《汉语》《文学》两科,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

据说此事还上到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可见其来头。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责成负责编制两科的大纲和教材,一批文学和语言学工作者也由此组织起来。

经吕叔湘先生的建议.张志公于1955年正式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任汉语编辑室主任,主持《汉语》科的相关工作。

时年,他37岁。

  让年轻的张志公来负责这件大事,吕叔湘说了一个理由,“从主编《语文学习》来看,他善于把学术问题写得通俗易懂”。

的确,在主编刊物的数年中,张志公就撰写了一批专栏学术文章,集中阐述了自己在汉语语法、修辞等问题上的研究成果。

1953年,这些文章分别集结为《汉语语法常识》《修辞概要》两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修辞概要》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诞生的修辞学专著之一,“在普及修辞知识、推动修辞学面向大众方面是起过积极作用的”。

而《汉语语法常识》是张志公研究教学语法的早期代表作,是一部力图普及汉语语法的书,也是一部很见研究功力的学术著作。

这部书出版后很受欢迎,几乎五十年代的语法学习者(包括很多青年学者、教师)都人手一册,50年代末还被翻译传播到了日本。

张志公在80年代访问日本时,所见到的日本汉语学者都从藏书中抽出一本发黄的《汉语语法常识》,说“我们这一代治汉语的,都是这本书出身,我敢讲,是人手一册,都像这样珍藏着”。

  这些影响广泛的著作,使张志公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汉语语法专家,尽管他还很年轻。

但他接下来要承担的这个活却着实是个烫手的山芋,有人也称作“是一项难度极大,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相关链接:

(1)50年代以来,张志公在语言学和语文教育领域进行了辛勤的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坚持用唯物辩证法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他重视实用和普及.注意知识的继承和革新,他尊重前人,学习今人,博采众长,他平等待人,提倡学术民主等,历来为学术界所称道,是一个教育、语言方面的伟人。

(摘自XX百科)

  

(2)目前,有的同志认为,语文教学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语言学家介入过多”,似乎语言学家只重视语言而忽视文学。

看来,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摘自《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明书店决定创办《语文学习》杂志,由33岁的张志公任主编,与一个人、一篇文章有关,一个人是吕叔湘,一篇文章是《正确使用祖国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B.“志公没编过刊物,他却不慌不忙,每天中午拉两三位同事,当然少不了我,去到南小街口子上的小酒铺喝酒。

”这样的表述,说明凡事不会做不要紧,关键要有好心态。

  C.刊物内容实在,生动活泼,决定了张志公要培养和团结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这些中青年学者成为他们中的领军人物。

  D.《人民日报》社论中曾提到,“我们的学校无论小学、中学或大学都没有正式的、内容完备的语法课程”,因此将中学《语文》科分设《汉语》《文学》两科,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

  E.这些影响广泛的著作,使张志公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汉语语法专家,但他接下来要承担的这个活却着实是个烫手的山芋,是一项难度极大,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张志公成为一代通人,有其内外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为一篇传记,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但描写也很有特点,具体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的同志认为,语文教学质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语言学家介入过多”,似乎语言学家只重视语言而忽视文学。

你怎么看?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历史的长河里,可谓______,兴衰更替,意味无穷。

尤其读贞观史,深为其大气象所折服,让人不敢轻易动笔墨。

  ②千里相迎,______。

10月19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系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

  ③入围参加本次决赛的19位精英由全区14个机构200名作业人员中经过海选比拼、大浪淘沙选拔而出。

  ,齐聚绿城进行巅峰对决。

  A.群英荟萃风云际会高朋满座

  B.风云际会高朋满座群英荟萃

  C.高朋满座群英荟萃风云际会

  D.高朋满座风云际会群英荟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3分)

  A.此次演练预案,全程采取“红蓝”对抗、情况诱导、随机导调、复盘检讨等方式进行,实战化大练兵打通了通向战场最后一公里,在复杂陌生环境下锤炼了部队打赢能力。

  B.我们必须认识到:

高昂的学费,不仅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而且也给农村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

  C.西安市一位消费者多次举报食品安全问题,这惹恼了一位食药监部门的工作人员,认为给自己的工作添了麻烦。

  D.通过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使人们记住了要求、心有了榜样,做到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古往今来,我们为悠久辉煌的中华历史而骄傲,更为璀璨丰厚的华夏文明而自豪。

且说那博大精深、优雅蕴藉的汉语,从《诗经》到汉赋,______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峰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