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402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材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⑵展学(展示学情,自主学习)评导定教(确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目标);

⑶讽诵(古义为“倍文”,即强调反复读,诵读)感悟言意(语文阅读的目标:

第一学段,通过讽读诵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的情操,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第二、三学段,通过讽读诵读,要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启发交流生成(抛锚性自由环节:

互动、讨论、反馈矫正,常常与其他教学环节连用,但不能在首尾环节使用);

(5)练习拓展(高效教学不可少,包括为强化记忆的复现性练习、为一般理解、运用的迁移性练习和为开拓思维的拓展性练习)小结(评价、小结、展望和布置作业)。

我很赞同这一观点,不管你有怎样的创新教法,同一课题的教学目的应该是统一的。

虽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归根结底都是应该让学生受到感悟和启发。

所以说,“同体异构”的“同”应该主要体现在目标上,即要教给学生什么、教会学生什么。

而“异”呢?

我认为应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教师个人魅力和风格的体现上。

比如,对于李煜的《虞美人》,有的教师品出了李煜由一代君王沦落为囚徒之后的凄凉和无奈,而有些教师则读出了李煜在受尽凌辱苦难之后的一种彻悟:

问君能有几多愁?

终将似一江春水般滚滚向东而逝;

有的教师只会照本宣科,照着教参给学生解读,而有的教师则灵活地运用多种有效途径引领学生自己去李煜的世界里感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应该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学习来获得。

因此,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所以我认为,教师们应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异”的突破口,尽展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格魅力。

二:

以人为镜明不足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仅局限于自己的个人世界,不愿意走出去,即使学校有开设同行之间的公开课,那也是某个教师在充分的准备后的“一个人的精彩”,缺乏可比性。

长此以往,很多教师就会满足于小小个人世界里的自娱自乐、停止不前。

而“同题异构”正好为教师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以此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学习别人的优点。

每个教师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亦有着很好的体现。

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对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往往缺乏审视的有效途径,而另一个教师对同一课题的演绎正好可以成为教师审视自己对这一课题演绎过程的一面镜子。

“咦?

为什么这么重要的问题我却没想到呢?

”“为什么我不懂通过这种方法去启发学生呢?

”“哦,原来这节课可以上”。

每次置身于“同题异构”中,我总是会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收获颇多。

的确,“同题异构”就像一面镜子,既照出了自己的不足,也照到了别人的优点,让我们在反思之后能够更好地投身于实践中。

一个教研活动,只有经历认识与实践,再认识与再实践,才能实现多方面的整合与创新,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同题异构”能够引导教师有梯度、有层次地循环上升,实事求是地反思、总结、评判自己的教学观点与策略,在多次的思维碰撞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并付之不懈的尝试与创新。

这对每位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其感受都是刻骨铭心的。

总之,“同题异构”既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的一场变革,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方式、思考方式的一场变革。

这面镜子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能够激发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更加谨慎的反思,增强了我们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洞察力。

它是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它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反复锤炼的过程。

它解决了过去的听评课的教研活动中,讲课教师没有再教、再实践的机会,评课教师的建议是否合理的检验机会。

三:

大放“异”彩

“同体异构”首先要处理好“存异”与“求异”的关系。

“同题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

因此在“异构”中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材料,也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方法,大家都可以用。

不考虑有效性的一味求异与照搬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都是不科学不明智的。

其次,我认为“同体异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做到大放“异”彩,因为只有我们的“异”,才能让其它的同行们眼睛一亮,才能有更好的审视和收获。

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大放“异”彩呢?

这个“异”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呢?

我认为两个字足矣,即”个性”。

一次成功的”同题异构”,教师们应构出自己的个性。

语文课堂本该是宽松有序的课堂,是令学生情绪高涨的课堂。

可我们有些课堂如今成了一律的模式,像跑龙套,失去了语文课堂的个性。

一节课应该像一本书、像一部电影,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和结局。

教师们应该有自己的创新,有多种灵活的方法,应该尽其所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高昂的情绪,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和优势。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

有效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苏霍姆林斯 

基曾说过: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高中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明显和重要。

”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

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

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是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而这就要求教师一改传统课堂中的角色,努力尝试多种角色亮相在学生面前,可以是引导者,可以是帮手,亦可以是旁观者、参与者。

只有教师勇于尝试新角色,才能有效的创设出质疑情境,使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2:

努力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也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

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个性。

这也同样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技巧的充分运用。

3: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成为一个“磁场”

有人说语文课是最容易上的,因为读读写写大家都会;

但又是最难上好的,因为很难让学生佩服并钦佩你,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了非常丰富的语文知识。

因此,如何让自己在课堂中形成一个“磁场”,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语文课,成了很多语文老师的难题。

我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是一个很好的“法宝”。

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四射的表演、优美动听的演唱、旁征博引的潇洒、智慧有趣的故事、时尚前卫的观点等等,你所有的长处都可能创造出课堂中的亮点,由此形成一个“磁场”,吸引学生享受于你精彩的课堂。

但时代是发展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紧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着的,我们有限的“法宝”无法长期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丰富知识,为头脑充电,做个受学生欢迎的“多变的摩登老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我们进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就是要“求同存异”,很显然我们是君子所为。

后来有人把这句话上升到方法论的层面,用来治国理政,说“和而不同,是谓大同。

”我想,我们学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定能使我校同备课组的老师、教研组的老师共同享受教研组内这种“大同”的、和谐的、学术的氛围,并在这种氛围里走出一条个性的名师之路!

参考文献:

何咏燕《同是乡愁味不同》“广州教学研究”总第424期

王应宗郑舟2010年《“同题异构”与“同题研讨”——有效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究与思考》“英山县教研室”

方毅芬2011年《选择教学突破口提高教学实效》“开放潮书香校园”

教学论文:

一个苹果,一种思想

——语文同体异构感悟

童兰秀

摘要:

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在同课异构的比较分析中收获,反思,感悟总结。

关键字:

同课异构比较分析反思

一、引言

同课异构是同一节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

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

同时让听课的老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2010年,武平二中提出校本教研要加强同课异构活动。

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

以期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比较分析与收获

“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有人说“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

”龙岩一中的应永恒老师和武平二中的谢燕卿老师执教的同是《兰亭集序》,但是两节课在结构、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则有所不同。

应永恒老师的教学方式:

(1)说写,解读

应老师很有亲和力。

面对陌生的学生,他教态自然,师生互动和谐。

在梳理字词的基础上探讨古文在现实中的意义,教会学生学习古文的五大步骤:

落实字词,掌握内容,学习写法,课外延伸,学会运用。

他的导入非常朴实,通过介绍“序”来检查预习情况,用一个问题三个字来构架课文。

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体会。

让学生读出王羲之出游时的情感变化:

乐——悲——痛;

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乐——悲——痛”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渗透作文教学,提升人格修养。

(2)教学的理念

应老师的课教法自然高效,教学语言有激情,风格自然,能延续常态性。

课堂上能及时提出问题,有生成,有激情,有思想,时刻秉行他的文言教育理念:

注重文本,一步步提升;

将古文榨出来,营养的吸收。

(3)缺漏

当然,在用支架式构建全文时,目标过大,前松后紧。

结尾的一个亮点——同样的写景叙事下,想想陶潜、曹操、苏轼、韩愈、柳宗元等分别会有什么感受?

请你以他们的口吻模拟《兰亭集序》。

遗憾由于时间关系,这只能让它草草收场,没有达到一个思维的突破。

谢老师的课用连城一中徐金华副校长的话来说是“一堂完美的课”。

(1)通过音乐、画面,营造氛围

她的课由一段音乐视频《兰亭序》导入,在周杰伦的书扇舞动中学生进入了王羲之的兰亭。

又用配乐朗读的形式简单梳理完作者的情感脉络,集中研讨课文:

为什么“乐”;

为何由“乐”转“痛”;

为何“悲”;

“悲”和“痛”有什么区别。

最后拓展研讨:

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感悟。

(2)利用环境,设置场景,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谢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师生感官,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比如她由文中的“修禊事也”联系我们武平的特色节日——打醮。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另一方面又创设了一种氛围,不会让课文离我们跨度太大。

拓展更倾向情感,态度,价值观。

较好的根据学生的疑问解决问题,关注学生问题,读写结合。

整堂课学生不累,新鲜,让学生有笑,有收获。

一堂课太完美了反而让人产生怀疑——徐金华

谢老师的课利用自己本身东道主的优势,能提前根据学生的学情来提出问题,只是让学生发表的感悟是课前准备好的。

一堂公开课应该是一场常态课,一场真实的课,一位语文老师的课应该是有思想,有激情,有生成的。

学生太完美的研讨不能不说是这堂课的硬伤,教师的生成自然也没有了。

再者,本堂课似乎是要体现人的一种价值取向。

教师和学生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探讨关于时间和生命的感悟,撇开文中的“生死观”不谈,似乎并没将它立足文本。

笔者认为,这是最大的硬伤。

三、反思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是什么呢?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萧伯纳说: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目的是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最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

这也是它宗旨和最终归宿。

课堂应该是生命的、灵动的、富有个性的,而非什么标准。

但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好像一篇议论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充实的论据,有力的结论。

在体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要根据学情制定学习目标,能通过课内外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一堂好课要促进学生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发展,体现价值取向。

语文课不仅仅是一种基础知识的传授或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

语文课应该是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的。

她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让学过的人能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

让人变得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富有正义感。

学习《我有一个梦想》就要激发起追寻梦想的热忱;

学习苏轼《定风波》就应有面对逆境的坦然;

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我们就应有对历史的冷峻审视。

而不是像有些人面对那些生命的消逝仅用一句“挂了”来漠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最后,要有生成,表现出一种怡然。

“课标”指出:

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师要在课前根据学生原有基础的认知水平预设后,通过在课堂教学生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水平,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课堂上能真学、真思、真练、真会。

师生互动和谐,交往自然融洽。

四、总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同课异构”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

“同课异构”提升我校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参考资料:

XX百科——同课异构

浅淡新课改下政治课促进学生新学习模式的构建

朱素英

现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主动地去掌握学习资料,探究学习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任务。

即要强调学生的认识主体作用,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并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其中,政治教师帮助学生在新课改下构建新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是政治课新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新课改中构建“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探究性学习新模式,提高自身素质,成了思想政治新课改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

学习模式、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

自从2006年秋季伊始,我们学校开展了新课程改革。

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

它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应势而上,积极开展围绕以“ 

转变课程功能、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为主题的新课改。

高中政治新课改实施的几年期间,我们积极投身其中,认真参与新课改的讨活动,努力在新课改中尝试新的理念下的教法。

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迎来新课改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但如何在具体要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又能使学生适应考试要求,我们确实遇到困惑。

困惑之一是对新教材教学内容理解上,新教材虽比旧教材在文字上更简洁、图文并茂,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它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矛盾。

例如:

课程内容量大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展开与提升学生参与的矛盾、淡化知识间的逻辑联系与过于看重感悟、探究和活动的矛盾等。

困惑之二来自具体教学过程中。

首先、新教材表面上看简单多了。

实际上,不少框的知识点太多且杂,致使上课进度紧,课堂上无法补充太多的内容。

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材的每个探究活动,往往会“走过场,流于形式”,还直接导致课时不够,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第二、由于新课改的初中政治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内容过于简单,而高中政治在难度和要求方面大辐度上升,这对不少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于适应,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结果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渐无。

第三、新教材对部分内容高度概括的同时,“探究活动”、“相关链接”的形式多了。

但不少教师仍受传统教学的经验的影响,总想面面俱到,无法保证充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以上这些困惑,使一线老师容易走进了高中政治新课改的误区。

针对上面所提及的困惑,我当然也采取了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特别强调,老师要尽快促进学生构建新的学习模式。

为此,我粗粗写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充分运用探究活动和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其学会学习。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

同样,思想政治课堂的探究性学习,要把理论以及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要采取各种方法,如社会调查、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

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设置了围绕教学内容的大量探究性活动。

培养学生学会从探究问题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了解和分析各种政治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理解、分析问题的技能,是政治教学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增加大量探究活动的出发点。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归纳在后”的原则;

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1、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利用情境材料的能力,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会主动获取信息,转化政治学科知识。

在学习《经济生活》有关“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内容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过去和现在的中国庆祝传统春节的一组情境镜头,教师一边播放、讲解情境材料,一边指导学生观看时主动地获取情境里蕴含的知识信息。

这正是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必须学会获取信息,转化为政治学科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现在,人们的消费一改过去只在家中大吃大喝的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这一深刻变化,学生对此各有各的看法。

有人认为,既然要继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就应该照搬传统的基本消费方式欢度春节,这才能表现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有人认为,春节的传统消费形式已经过时,至于采用哪种方式欢度春节,要看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

在此基础上,老师趁热打铁地提出探究问题:

①、为什么居民的生活消费方式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②、春节新的消费方式会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③、假若是你,你会采取哪种方式和家人共度佳节?

④你作出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有效地体现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达到排疑解难的目的。

通过这种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探究问题上,学生在思考、讨论、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的记忆和理解,还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奠定基础。

2、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积极开展互动、交流等活动,主动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生活与哲学》在讲授“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个知识点时,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联系历史课程所学知识,让他们创设情境材料导入新课。

不少学生提及著名的历史故事“辽沈战役”。

教师通过网络,立刻搜索“辽沈战役”的视频来展播。

学生一边观看这个历史故事,一边指导学生捕捉片断中存在的种种矛盾。

教师从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毛泽东同志对各种矛盾产生所分析的原因。

由此,教师趁机让学生提出“毛泽东提出先打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结合自己的学习或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矛盾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的?

”等探究性问题。

班级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老师要特别针对创设情境材料较慢、获取信息能力较差、分析信息能力较弱的学生,可结合教材的基本内容,为他们设计难度较小、可操作性强的问题,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培养他们积极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从而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