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6297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

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

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

少爱山水,尚嘉遁。

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

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

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

恒著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

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

后人识文,不复贱酬。

食有余谷,辄恤穷匮。

人有臻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

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

文曰:

“我若须此,自当卖之。

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

”闻者皆嗟叹之。

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

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

飏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

飏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于是朝士成共观之,文颓然箕踞,傍若无人。

温峤尝问文曰:

“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

”文曰:

“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

”又问曰:

“饥而思食,壮而思室。

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

’文曰:

“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

“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

“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

“苟世不宁,身不得安。

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

“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导尝众客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

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

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

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

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选自《晋书卷九十四隐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贸:

购买

B.食有余谷,辄恤穷匮恤:

救济

C.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逆:

违背,拂人意。

D.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造:

拜访

5.以下各组句子,表明郭文“爱山水,尚自然”的一组是(3分)

①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

②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

③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④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⑤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⑥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

A.①③④B.②③⑤C.④⑤⑥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文自幼喜欢游山玩水,到山林中去游玩,10多天也不回家。

后来父母死了,他守孝完了以后,也不想成家立业,干脆离别家乡,到名山大川游历。

B.郭文搭建简陋的草棚作为栖身之所,当时山中猛兽肆虐,而郭文独宿山中十余年竟安然无恙。

打猎的人经常到他那儿寄宿,并在夜里为他挑水,毫无厌倦之色。

C.王导听说郭文的名声大,派人请他出山。

郭文不肯坐船乘车,自己挑了担子徒步行走。

朝中官员都来看望郭文,郭文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视若无人。

D.郭文在王导的园子里住了七年,一直不曾出园。

有一天他提出要求回归山林,王导不答应。

后来郭文寻了个机会逃出,欲继续过与猛兽为友的日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5分)

(2)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定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

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

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靡有朝矣。

(《氓》)

(2),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3)吾师道也,?

(《师说》)

(4)朽木不可雕也,。

(《论修身》)

(5)祸兮,;

福兮,。

(《祸兮福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海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

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

他总在周未才回家。

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

一年过去了。

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

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

他真没有时间。

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

当时无意瞟了几眼。

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

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

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

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

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

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

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

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

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

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

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

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

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

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

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

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

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看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

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

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

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

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

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

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

这个人是谁呀?

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

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

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

他茫然……

暑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

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

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其实独特,结构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B.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C.手法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

E.小说中的D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总在周末才回家,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

度,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却不耐烦,他心里实际上只在惦着自己的职称。

(2)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以形象的手法反映出什么主题?

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

四、实用类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

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

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

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

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

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

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

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

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

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

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

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

一个评委会委员说:

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

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

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

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

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

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

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

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

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她说:

“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

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

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多媒体互动装置。

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

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

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

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2)“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性格特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

”着眼全文,具体分析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

你觉得这矛盾吗?

为什么?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契诃夫对别里科夫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更因为他对沙皇反动统治的极端厌恶。

B.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C.他虽然很年轻,作品也不多,但在漫画创作方面已是头角峥嵘,小有名气,受到同行的普遍赞赏。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某校百年校庆纪念活动的公告这样温馨提示:

年迈体弱的高龄校友来母校参加校庆,最好有家属陪伴。

B.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来共享信息,对此,网民们深有体会。

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D.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之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即使明知要失败、要毁灭

②可见,悲剧精神是通过意志、勇气和自由褒扬一种精神胜利的状态

③而不是着眼那真切的胜败

④而不是悲观失望和消极颓废

⑤也要满怀希望地去拼争

⑥悲剧精神的精髓应是对人生遭际的反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中国民族求安求稳的心理却给古典悲剧续上了一个个“好”结局。

于是本欲以悲剧鼓舞生命的反抗与壮伟,却又无奈地落入了世俗的幸福之中。

A.②①③⑤④⑥B.⑥③①⑤②④C.②①⑤④③⑥D.⑥④①⑤②③

16.将下面的这个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做到保留全部信息,语言简明。

由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国家馆、3万平方米的地区馆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的上海世博会的核心建筑之一的中国馆即将实现封顶。

17.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请你从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的角度,为“文化遗产日”拟两条宣传标语。

要求:

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②不少于10个字;

③语言凝练,富于情感,有感染力。

示例:

留住文化根脉,托起民族未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三个学习绘画的人在学艺途中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以1000元标价出售,他们的第一位顾客均说了一句相同的话:

“您的画怕是值不了那么多吧?

其中一个人听了之后,对自己的画仔细掂量,最终以2000元售出,而他经过后来的刻苦努力,成为意大利著名的画家。

他就是丁托列托。

另一个听后只是轻轻地将画撕毁,从此改行,学习雕塑而成为一代宗师。

他就是当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

第三个呢,认为自己的画或许真的不值那个价,便降低了要求,以500元售出。

至今,他也只是一个三流的画家,以卖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