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6258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苏教版必修4离骚 学案 1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楚 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

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

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Ⅱ.文化常识

朕皇考曰伯庸

朕:

本义为舟缝。

引申为迹象、征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朕”成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

2.了解楚辞的特点。

3.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诵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帝高阳之苗裔兮 之:

结构助词“的”

裔:

名词,后代

(2)朕皇考曰伯庸皇考:

对亡父的尊称

(3)摄提贞于孟陬兮贞:

副词,正,当

(4)惟庚寅吾以降惟:

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5)皇览揆余初度兮揆:

动词,思量

度:

名词,时节

(6)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纷:

形容词,众,很多,指美盛的样子

(7)又重之以修能重:

再,加上

修:

形容词,美好的

(8)纫秋兰以为佩纫:

动词,联缀

佩:

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

(9)夕揽洲之宿莽揽:

动词,采

(10)日月忽其不淹兮忽:

形容词,迅速的样子

淹:

动词,久留

(11)惟草木之零落兮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不抚壮而弃秽兮抚:

动词,循,握持

(13)何不改此度度:

名词,法度

(14)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

名词,骏马,比喻贤智之臣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肇锡余以嘉名     锡同赐,赐给

(2)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僻,幽僻

(3)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纫秋兰以为佩

古义:

把……当作

今义:

认为

(2)春与秋其代序

递相更替

代替序言的文章

(3)恐美人之迟暮

喻指君主;

一说,美人是自喻

美丽的女子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名余曰正则兮   名:

名词作动词,给……起名

(2)字余曰灵均字:

名词作动词,给……表字

(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

形容词作名词,美德

(4)朝搴阰之木兰兮朝: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5)夕揽洲之宿莽夕:

名词作状语,在黄昏

(6)不抚壮而弃秽兮秽:

形容词作名词,秽恶之行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肇锡余以嘉名。

译文:

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嘉名”置于谓语“锡余”之后。

(2)纫秋兰以为佩。

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

(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3)恐年岁之不吾与。

心忧岁月不等待我。

(宾语前置句,宾语“吾”置于动词“与”之前。

(4)来吾道夫先路!

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省略句,“夫”后省略介词“于”。

环节二:

把握文意

6.下列各句不属于表现屈原“内美”的一项是(  )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B.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C.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解析:

选D D项,表现屈原的“修能”。

7.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述说自己的出身高贵,又降生在一个美好吉祥的时刻,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自爱。

B.“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表现了诗人的焦虑和迷惘。

C.诗末诗人想象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D.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选B B项,这四句诗是说诗人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表达的是诗人的焦虑之情,“迷惘”看不出来。

一、积累妙用素材·

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诗中屈原反复渲染自己身份的高贵,强调自己的“内美”,暗喻他与楚国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担当振兴家国的重大责任,体现了一种自我价值的发现。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他深恐努力向前仍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这“精勤修能”体现了他自我意识的觉醒,更表明了他的人格追求。

他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当仁不让,愿为君主做引路人,这表现了诗人虽遭厄运仍坚守高尚的品格、坚持真理的精神。

屈原保持高洁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尊严,如明灯,照亮了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夜。

2.从历史中积累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

“喂!

来吃吧!

”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

“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却还是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不肯吃,最终饿死于路旁。

3.从名言中积累

(1)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陶行知

(2)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3)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

——普列姆昌德

(4)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

(5)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帕思卡尔

(6)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

4.从佳作中积累

有尊严的人,不奴颜媚骨;

有尊严的人,不摇尾乞怜;

有尊严的人,不妄自菲薄。

有尊严的人,能够勇敢地说“不”,他为了心灵而活,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心;

有尊严的人,在困境中不堕落,他永远看见希望,奋进不辍;

有尊严的人,有血性,他能为人格的不污,而奋勇斗争;

有尊严的人,有信仰,他可以为理想死去,而无怨无悔。

尊严是一种正气,它压倒一切妖风;

尊严是一把神剑,它斩去所有虚荣。

尊严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有了它,无论走上什么样的旅程,你都可以用自信的臂膀,满怀热情地拥抱人生。

(二)这样运用素材

尊严是什么?

尊严是做人的高贵,尊严是生命的价值。

从不食嗟来之食者身上,我们曾仰慕“贫贱不能移”的高风;

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我们赞颂过“威武不能屈”的亮节;

从伟大的人民总理身上,我们景仰着“富贵不能淫”的贞操。

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做人的尊严。

尊严是不容玷污的白璧,尊严是不可尘蔽的珠光。

尊严植根于绵亘千古人文精神的圣殿,它只属于大写的“人”。

它是人类不可亵渎的理性、正义与良知。

[领悟] 文段的论点是“尊严是做人的高贵,尊严是生命的价值”,为了证明此论点,作者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者、文天祥、人民总理的例子。

这些事例切合论点,内容丰富,很有说服力。

  ①又是一年端午节,自然让我想起汨罗江畔的玉笥山,想到三闾大夫投江的河伯潭。

其实,我没有到过汨罗江,也从未泛舟于洞庭湖,虽然神往已久。

可我在断断续续的残梦中,曾无数次梦到过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

②屈原是一座丰碑,他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并不单纯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发自内心的那些咏叹汇聚成一篇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在《诗经》之后闪烁着五彩光华,照耀着华夏的天空。

凝聚着无数心血的《离骚》字字含泪,句句泣血,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③屈原是一种精神。

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他想在楚国施展开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和济世救国的理想抱负。

他以为,只要忠君,只要爱国,他就永远可以立于楚国的朝堂,站在楚王的身边,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

然而听惯了甜言蜜语的楚王哪里真正会听逆耳忠言。

④流放的屈原对楚王仍然抱着幻想,幻想楚国能在危难之际转危为安,幻想着楚王能在沉沉的酣梦中想到志虑忠存的自己,幻想自己能站在伤痕累累的楚国朝堂再次力挽狂澜……然而,这只是黎明前的残梦,浓重的黑暗后还是黑暗,佞臣当道的楚国没有曙光,没有一丝希望。

⑤风景秀丽的玉笥山,碧水荡漾的洞庭湖,悠悠的岁月,焦虑的心境,此时的屈原正在痛苦和忧虑中挣扎。

伴随着震天动地的呐喊,摇摇欲坠的楚国已是风烛残年。

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救国无望,流着眼泪,投入那片澄澈莹碧的水面。

⑥屈原选择了以身殉国,那是怎样的一种悲苦和无奈!

生在楚国,他注定要遭受前所未有的磨难。

行吟中的屈子容颜憔悴,心如死灰。

在江畔,他无数次地思索着国家的命运。

经受不住绝望的折磨,选择死是唯一的出路。

与其行尸走肉般地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

生,要伟大;

死,也要得其所。

这就是一种高贵的品格,这种精神可与天地并存,可与日月争辉。

⑦屈原的死没有任何的诗意,不像醉意的李白失足于水中,怀抱明月而终;

不像才华横溢的王勃,一不留神沉入江中,惊悸而死;

也不像忧心忡忡的贾谊,因梁王坠马,抑郁而终。

屈原本可以有另外的选择,沿着老子和庄子的路,消失在茫茫苍苍的丛林间,与奔跑于山间的麋鹿为伍,与诗意的清风明月相伴,饮甘露,食松果,泛舟洞庭。

他还可以转身而回,在上官大夫、令尹子兰面前极尽吹捧谄媚之能事。

可屈原,铮铮铁骨立于天地间,他不媚俗,不从众,宁愿一朝离世,也绝不向权贵低头。

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不会跳江,他宁愿在失意无奈中饮酒赋诗;

那个“臣心一片磁针石”的文天祥不会刎颈,他要留有青山以图东山再起。

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这种选择有时却无比高贵。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朝代的更替之时,经受不住时代的狂风摇撼,自沉昆明湖,他殉的是一种精神。

现代作家老舍,经受不住文化的侵袭和肉体的折磨,跳入太平湖,他殉的是一种品格。

屈原的高贵之处,就在于他向世人奉献了最震撼人心的灵魂。

⑨我没有到过翠竹掩映着的玉笥山,也没有到过碧波荡漾、千帆竞发的洞庭湖,但我断断续续的梦中时时浮现出披发行吟、憔悴幽思的屈子……

(有删改)

  佳作赏析

文章以“汨罗江边寻残梦”为线索,叙写了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虽遭奸佞谗害,流放汨罗,但仍心系故国,不忘存君兴国,忠贞不渝的一生。

行文中作者还写到屈原的品格对后人的影响,从屈原到王国维到老舍,中国知识分子以死殉道,追求人格的独立,捍卫生命的尊严。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屈原高贵品质的赞美之情。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汨罗江边寻残梦”这个题目既富有诗意,又点明了写作的线索。

文章是在想象中去追寻屈原的一生,去触摸屈原那高贵的灵魂。

2.学用词

第②段,写读《离骚》的感受时,作者用了成语“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肝肠寸断”,四字词语“字字含泪”“句句泣血”等,突出了屈原作品感人的力量。

大量成语的使用,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

3.学比较

第⑦段,作者把屈原的死和李白、王勃、贾谊的死进行了比较,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壮志难酬的人,屈原却选择了轰轰烈烈地死,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

4.学联想

第⑧段,写到屈原品格时,联想到王国维、老舍,他们都以死明志,以死殉道,捍卫了人格和尊严,这就突出了屈原投江的文化意义,他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精神追求。

5.学结尾

文章以在残梦中梦到屈原开头,又以“断断续续的梦中时时浮现出披发行吟、憔悴幽思的屈子”结尾,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二、研读品味经典·

让积淀更丰厚

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章句下》

注释:

①社稷:

土神和谷神。

土神和谷神是古时君主都祭祀的神主,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翻译] 百姓最为宝贵,国家次要,君主为轻。

[明理知义] 这充分体现了孟子的重要思想——以民为本。

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主放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

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

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苏武牧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①单于。

单于愈益②欲降③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⑤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 ①白:

告诉。

②益:

更加。

③降:

使……投降。

④羝:

公羊。

⑤廪食:

公家供应的粮食。

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参考答案:

就把苏武囚禁起来,关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

单于更加想要使他投降。

天下雪,苏武躺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产了小羊才准许苏武回国。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收藏野果子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节上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

郎平1978年入选女排国家队,多次获得全国“十佳运动员”称号。

20世纪80年代,她是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赢得“铁榔头”绰号。

上世纪末,她和队友创下五连冠的佳绩,女排精神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

2002年郎平以100%的得票,正式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第一人。

2010年7月,郎平入选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

郎平退役后,赴国外进修、打球,2013年4月25日,郎平重掌中国女排帅印,2014年带队获得了女排世锦赛亚军。

2015年8月22日-9月6日,郎平带领困境中的中国队以10胜1负积30分的战绩,时隔12年第四次夺得世界杯冠军。

2016年率领中国女排征战里约奥运会,指挥若定,调度有方,使中国女排时隔12年第四次夺得奥运冠军。

[人生教益] 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

一、文言基础专练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朕皇考曰伯庸(皇帝的自称)

②皇览揆余初度兮(思量)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忽然)

④惟草木之零落兮(思)

⑤不抚壮而弃秽兮(握持)

⑥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D.②③⑤⑥

选B ①朕:

我。

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

③忽:

迅速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B.扈江离与辟芷兮

C.朝搴阰之木兰兮D.来吾道夫先路

选C A项,锡,同“赐”;

B项,辟,同“僻”;

D项,道,同“导”。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恐美人之迟暮B.乘骐骥以驰骋兮

C.惟草木之零落兮D.恐年岁之不吾与

选A A项,“美人”喻指君主,一说是诗人自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名余曰正则兮B.朝搴阰之木兰兮

C.夕揽洲之宿莽D.旦余济乎江湘

选A B、C、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是名词作动词。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同宗,目的不仅在于表明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而且也表明他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等香花名草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C.大量使用“兮”字,使语气舒缓有致,朗读时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引出楚王不举贤任能则将灭亡的道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选B B项中“美人”不属于香花名草,且这里的“香花名草”不比喻远大志向。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1)披着江离和幽香的白芷,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

(2)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春天与秋天自然地依次替代。

(3)乘着骏马奔驰啊,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10题。

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修姱:

修洁而美好,实指美行美德。

B.怨灵修之浩荡兮

灵修:

神圣,指代君王,具体指楚王。

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众女:

众多女子,指楚王身边受宠幸的众多女子。

D.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圜:

方枘和圆凿,即方榫头和圆榫眼。

选C C项中,“众女”喻指国君左右的小人。

8.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选B A项,“替”均为“贬黜”的意思;

B项,“忍”,忍心/忍受;

C项,“善”均为“爱好”之意;

D项,“周”均为“相合”之意。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开头两句承上外,是从自述遭贬黜写起的。

“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自己面对遭贬黜的巨大打击,决不放弃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

B.第二段以一个“怨”字领起,揭示了遭贬黜的诸多原因,由此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激奋,也可以看出诗人在逆境中的清醒与冷静。

C.第三段表达了自己于失意与困窘中,宁死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而要发扬前圣所推重的“伏清白以死直”的献身精神。

D.作者想象丰富,善于比喻,他以“蕙

”“揽茝”比喻美行美德,以“鸷鸟”喻自己如同搏击长空的雄鹰一般的斗争精神,以“方圜”比喻自己不会与不同道者相安。

选D D项,“鸷鸟”是指雄鹰与凡鸟。

作者以此比喻自己不会同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呀,我哀伤人民生活是如此多灾多难。

(2)这是我心所向往(或“爱好”“崇尚”)的美德啊,纵然(或“即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3)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长逝啊,我也决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呀,我哀伤人民生活是如此多灾多难。

我只是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啊,想不到早上进谏晚上就遭贬黜。

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将我贬黜啊,又因为我采集芳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这是我心所向往的美德啊,纵然多次死去,也不后悔。

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许多小人嫉妒我的蛾眉啊,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

本来世俗就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法则而任意改变措施。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奉承、取悦于人奉作法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