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6148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7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章写作与修改教案2文档格式.docx

学生阅读、参考、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点:

自主。

说明:

这一点尤其要注意,“不受过多外部因素的干扰”,不意味着“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作为考场作文,干扰限制是必然的,如“内容”的限制,“形式”的限制。

例如:

(1)2007年重庆卷作文题: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

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题目自拟;

③立意自定;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2)2007年湖南卷作文题: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

①注意题目中的“地”字。

②不得抄袭。

(3)2007年辽宁卷作文题:

有这样一段由成功人士代言的广告语:

“人生如登山,往上走,即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我能!

请联系你的感受和认识,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除“内容”“形式”的限制外,还有大众的思想、评卷者的喜好等诸多因素。

第二点:

真实。

作为高中生,“真情实感”比“真人真事”更为重要。

第三点:

有新意。

既包括内容方面的,也包括形式方面的。

4、探讨明确问题三

明确(见教材教参)

三、运用所学知识讨论交流例文的个性特色

《瞬间的光芒》

《论“听话”》

《我眼里的爸爸》

《我们为你骄傲》

明确例文特色(见教参)

四、知识小结

五、作业:

阅读教材上的例文,思考其个性特色

附:

“例文借鉴”的点评与交流 

[例文一]点评:

 

这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用科幻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展现的是“美丽一次,表现一次,也就值了”这样一个主题。

对话是这文章的主体部分,它由浅入深,由谈存在,谈经历发展到“当我在身后拉出一条美丽的红飘带划过夜空时,有多少人在关注着我,我实现埋藏了几万亿年的愿望”,然后,过渡到关于作者与陨石的谈话。

“我”认为:

牺牲自我,忍受磨难,去换取转瞬即逝的辉煌,然后失去了一切自由,是不值得的;

而陨石认为:

“与其在宇宙中永远漆黑,不如用这多余的身躯,换成瞬间的美丽。

”在这里,作者没有进行什么崇高、牺牲、奉献之类的颂扬,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么一种壮烈的生命选择,袒露了作者对于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深沉思考。

本文以说理性的对话为主,表现了作者构思时的一种创新。

他借流星的口吻,用对话的方式来结构文章,避免冗长的叙述对文章中心的干扰。

文章开篇就把读者带到一个奇妙的情境中来,一块陨石从天而降,“我凝视着这个天外来客”,然后“我问”“它说”,“我无语”它“沉默”,“它的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我也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以这些为线索,就避免了枝枝蔓蔓的叙述带来的累赘感觉。

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又不失形象传神。

写流星不过“全身漆黑”“不规则的石头”“微笑”等寥寥数语,可他用陨石自我表白的方式,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得同样让人难忘。

思辨和论说也使得本文有一种浓厚的哲理意味,深邃而含蓄。

[例文二]点评:

这篇文章运用“反弹琵琶”的笔法,从人们教导孩子“听话”的现象出发,进行反向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文章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口头禅说起,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证。

从结构上看,第一段是叙述,用了铺排的句式列举现象,提出问题。

接着,作者进行分析,一句“为什么”“又怎样”引入分析。

“固然”采用先退一步的方法,稳固一下自己的后方,避免了论述上的漏洞,然后进行攻辩就有后劲了: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永远是对的”,亮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重点分析“听话”的危害性,两个反问句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

“我们应该冲破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不受约束,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和个性”。

下面的一系列事例论证,借反问句式,将自己的论点支撑起来。

最后,作者又从另一个角度“不听话不等于不尊重”,来防止自己论点的偏颇,这和前面“以退为进”的方法一样都是为了逻辑的严密。

总观本文,立论新颖,持论公允,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章法严谨,语言铺排,不失为一篇好范文。

[例文三]点评:

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记人的文章在学生习作中比较常见。

如果作者没有创新的思维、方法、技巧,一般很难写出新意。

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学习:

第一,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和加小标题的形式,从三个方面即“使人骄傲的爱”“使人厌烦的爱”“使人害怕的爱”来展开,这样一方面简洁醒目,另一方面也给人层次清晰的印象。

第二,内容丰厚和真实。

作者运用了概括叙述和具体细节相结合的手法,从生活、接送、交友、检查作业等生活琐事入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叙来,将一位疼爱女儿无微不至、对待家庭尽心尽责的父亲写得如在眼前,使人感觉有内容、有生活而且真实细致。

本文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细节的真实,作者就是把生活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不虚饰,不雕琢,不矫情,有一种朴素真诚的美。

第三,叙议结合,真情流露。

作者在叙述时渗透了真挚的感情,不但真实地展现生活,还真实地袒露自我,把读者当做自己的朋友来倾诉交谈。

作者这种自我心态的自然把握,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前提之一。

这种感情有时以间接的方式,有时以议论的方式,或者直接抒情的方式随文而生,随笔点染,自然贴切。

[补充例文] 

考试前后

赵安韬

离期中考试还有六天。

“哎,到底什么时候考试?

”“是先考语文还是政治?

”“政治和历史是开卷还是闭卷?

”……班里一片考前的紧张气氛。

还有五天。

人人自危。

班里就像一个充满了氧气和氢气的集气瓶,似乎一点儿火光就能使之爆炸。

而政治老师的一句话──政治全部闭卷,也就成为了导火线,班里立刻炸了锅。

还有四天。

我已经沉不住气儿了,可老师还在不紧不慢地讲新课。

于是老师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偷偷复习。

还有三天。

怎么办?

我的英语单词还有很多没背,语文练习还没做完,数学卷子还没做…… 

还有两天。

算了,练习做了也不一定考得到。

我开始自我安慰了。

只有一天了。

我害怕高中第一次重要的考试考砸了,我害怕辜负了妈妈的殷切期望,我害怕失去了在同学们中的威信……于是我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听着她那一如既往的唠叨,心里竟然宽慰了不少,于是昏昏睡去。

在梦里,我好像梦到了考题。

考试第一天。

面对试卷,心里懊悔得不得了:

最后一题明明是练习册上的,我居然没背过!

第二天。

心情阴转小雨。

化学考砸了。

明明知道那道题做错了,可无论我怎么检查都找不出错来,手心里开始冒冷汗了。

第三天。

心情小雨转大雨。

物理考砸了。

坐在教室里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去荷花池看星星。

可是看了一晚上,我都不清楚天上到底有没有星星。

第四天。

心情转晴。

我担心了很久的数学居然出乎意料的简单。

待考完试,把书包一扔,奔回宿舍洗了个澡,爽!

考后第四天。

终于熬到公布成绩的时刻了。

啊!

化学老师少给了我一分,于是急忙去找他。

可他却平淡地说一分就不改了,太麻烦。

我当时就有点儿闷闷不乐,因为我和第一名就差一分呀!

想想自己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几分甚至十几分都不在乎,对于名次也无所谓,而现在居然为了一分跑上跑下,斤斤计较,为什么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我只能说:

大概我已经成为一个高中生了吧!

(选自《作文》2005年第2期) 

[点评] 

这是一篇高一学生的习作,所写的也是刚跨进高中的生活,它没有一般高中新生惯于抒写的雄图大志,也没有“努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区分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了解获得写作素材的途径。

一、导入新课:

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丰富的写作材料来自多彩的社会生活,离开社会生活这个源泉,“闭门造车”,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因此,中学生应该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折射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吸收积累写作的第一手材料。

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二、关于素材与题材:

1、理解素材的含义:

散存于生活中的,或已被作者意识到、乃至采撷到的有关生活现象和文字资料。

一般认为,素材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即写作的原始材料。

原始材料不能直接写入文章,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

从原始素材到写作内容的过程,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

从获得素材的不同途径来看,素材可分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

2、关于题材:

题材指指凝结于作品之中的、不可分割的有关人物、环境、事件的有机整体,是一组完整的、自然天成的生活现象。

一般专指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内容。

3、区分素材和题材的区别。

素材是零碎的、未梳理的、缺乏内在联系的原始材料。

题材是经过作者选择已经写入作品的材料。

4、区别素材和题材的意义:

促使作者必须完成从素材到题材转化这一艰巨的工作。

二、占有材料的要求——多

材料多才能有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根据文章的特定目的,有针对性地去搜集那些适用的、精粹的、准确地体现写作目的的原始信息和文献资料。

古今材料:

有利于纵向、横向比较。

点面材料:

有利于表现事物的深广度。

正反材料:

有助于认识优劣、品评高下。

三、写作素材的积累办法:

写作素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

一是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

二是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的“原材料”。

1、从阅读中积累

中学生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课本和课外书。

课本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对象。

事实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事例在课本中均可找到,课本不仅指语文课本,还包含了数、外、理、化等各科中的名人轶事、成功事例等,要按道德、立志、友谊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积累,阅读课外读物时也可这样归纳积累。

此外,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也是不可忽视的材料来源。

其中有些自己最感兴趣、最得意的事例或细节是作文时最好的素材。

(一)摘抄法

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

(二)批注法

接触一篇新的文章,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

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写作技巧的积累。

(三)片思法

当读到对自己有触动的文段时,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

这些记录是零碎的、片断的、不完整的,待以后翻阅时,进行深入思考,提炼观点,整理成文。

(四)赏析法

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分析鉴赏。

这样的赏析不要求像正式的赏析文一样求全求准,只要自己能把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思维,丰富了感受,就达到了目的。

(五)改写法

读完全文后,尚觉意犹未尽,可进行改写。

如给《皇帝的新装》续写结局;

对长文可概述其梗概,进行缩写,对短文扩展其细节或局部,进行扩写;

还可变换人称写;

也可从另一种思考角度改变原文,进行创新性的改写。

(六)背诵法

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在充分的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

背诵多了,自然词汇丰富了,写作时自会左右逢源。

2、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万花筒,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

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一双锐利的眼睛,带着一颗像雷达一样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一)素描法

对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各式场景用细致、生动的笔触予以描写。

描绘时要抓住特征,抓住给人印象最深的东西,精雕细琢。

描写方式可多样,如对人物可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

场景可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进行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

(二)叙述法

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争取把它们的来龙去脉弄清楚,用文字按其本来面目记录下来。

这是大多数记叙文的雏形,以后只需略加修改提炼即可成为一篇记叙文。

(三)直觉法

生活中有些场景或有些印象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在内心中引起强烈的不同于一般的瞬间感觉,应把这种瞬间感觉及时记录下来。

例如,深夜归家的那种寂静:

“我听见自己的脚步游向夜色深处,一枚钥匙插入锁孔,夜,被轻轻开启,又轻轻关上。

(四)发现法

生活现象时常会引人思索,发人深思。

把这些思索记下来,即是自己的发现。

这样的发现往往是独特的、人无我有的人生感悟,深思细品,可写成大文章。

(五)抒情法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记录下来,怎么想就怎么写,直抒胸臆,不伪饰,不矫情,类似于日记中的心灵独白,快意倾吐。

小结:

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

能引发心灵的感触,是感受思考的触发点、醒悟点。

这样才有兴趣,才有不得不写的直抒胸臆的快感。

在最初的时候,教师要带一点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积累的习惯。

可以规定:

每天至少摘抄一段;

阅读心得,观察笔记不得少于400字,没完成的守着完成。

其次是培养积累的兴趣:

可定期评比表彰,调动积累的积极性;

可把积累的文字装订成册,使学生有成就感。

再次是教给学生把积累的素材转化为一篇文章的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积累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反复练笔,不断强化积累行为,长期坚持,就会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写作自由境界。

到那时,写作就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快乐了。

四、写作素材的改造与运用

1、入木三分:

热素材的冷处理

热素材指的是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

运用热素材的好处是新颖而有时代感,不足之处是容易人云亦云,被舆论和当下的主流观点所左右。

对于热素材,最好的办法就是冷静分析,入木三分,是谓之冷处理。

我曾经要求学生对铁道部发布的“今年铁路春运票价不上浮将惠及几亿人”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学生无一例外地跟着主流观点走,大谈特谈如何给民众带来优惠云云。

我在评价时首先肯定了学生见解稳妥不偏不倚,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在对热素材处理上的经验不足。

从纵向看,尤其是与前些年“提价”相比,这一举措确实能使乘客受益。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恐怕就只有应和媒体的份儿了。

只要稍微作横向比较,就可发现问题所在。

我向学生出示了春节期间火车站乘客拥挤的照片,介绍了自己“挤”火车的经历,并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服务质量”与“售票价格”的关系,然后再来发表意见。

这样,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很精准地分析出“春运期间服务质量下降,按经济学原理,其票价不应该涨,而应该跌”的道理;

还有的学生指出,铁道部及其所属机构作为国家职能部门,本身肩负着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根本不存在什么“惠及”一说。

一个热点素材,经过冷静分析,自然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小切深挖:

大素材的小处理

大素材指的是古今中外的大人物大事件。

运用大素材的好处是典型而有说服力,不足之处是容易宽泛空洞,被前人和经典的观点所束缚。

对于大素材,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切口,深挖掘,是谓之小处理。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因社保案被停职查处的信息发布当天,我让学生就此事展开讨论。

学生的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陈的问题是变相的贪污;

(2)陈凌驾于法律之上,被查处是其权力膨胀的恶果;

(3)陈在大事面前擅自做主是个人英雄主义;

(4)陈用社保基金填补企业漏洞是地方保护主义。

从学生的激烈讨论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国家大事积极关注的热忱之心,感到十分欣慰。

我及时地肯定了这一点,随后又把话锋转回到了大素材的处理问题上。

这是一个集“大”与“热”于一体的素材,学生从多个侧面分析了陈良宇其人其事。

这从思维上来说,值得提倡。

但如果每篇文章在写作时都这样面面俱到,实际上其结果只能是“面面不到”。

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大过空,不能谈深刻谈具体,自然也就不能以理服人。

如果从一个侧面切入,如从“绝对权力与法制监督”方面来谈,则容易切中时弊,举一反三。

同样是涉及省部级高官的要案,陈良宇案件的性质与郑筱萸绝然不同。

郑的案件性质很清楚,就是堕落腐化,违法犯罪,泯灭党性人格;

陈的案件则是新时期凸现出来的新问题,是违纪,是个人权力绝对化的必然结局。

这样分析和写作,才能言之有物,不落俗套。

3、联想转化:

虚素材的实处理

虚素材指的是并非实际存在的人和事,如童话、寓言等。

运用虚素材的好处是别致而有跌宕感,不足之处是容易节外生枝,被现象和虚幻所迷惑。

对于虚素材,最好的办法就是联想转化,虚而实之,是谓之实处理。

有一位学生在演讲时谈到自己很喜欢看《西游记》,起初他的观点引起了全班同学善意的哄笑。

哄笑他的原因可能是高中生已经不再是喜欢《西游记》的年龄了。

可他接下来的理由却为自己赢得了掌声。

他说,看《西游记》时一直有一个现象困扰着他,就是每次孙悟空降妖除魔而不胜,都是妖魔仗着主人(神仙佛祖)的法宝横行造成的。

后来他想通了,这就跟现实社会差不多,达官贵人的亲戚走狗狐假虎威、仗势欺人,执法者拿他们根本没辙,实在气愤。

这话如果出自《西游记》研究专家之口,也许算不上新论,可这位学生能如此诚恳地谈出自己的阅读体会,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他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也给我以启示,那就是虚素材如何实处理的问题。

解读像《西游记》这样的神话小说,如果仅仅满足于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几个丰富的人物形象,是肤浅的。

同样,运用这类虚素材进行写作时,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解决的办法就是像这位学生那样,借助联想转化,化虚为实,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后来,我勉励这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结果在学校寒假征文中获得了一等奖。

4、独辟蹊径:

老素材的新处理

老素材主要是指那些古老而显得过时的人、事、箴言、警句等。

运用老素材的好处是典雅而有文化品位,不足之处是容易老生常谈,被旧论及其思维所牵制。

对于老素材,最好的办法就是独辟蹊径,推陈出新,是谓之新处理。

如学生对于项羽及其乌江自刎的故事很感兴趣。

我简单地归纳了一下,学生对于这个古老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来证明英雄末路的或悲哀或悲壮的情怀,二是用来论证“成王败寇”的历史潜规则,三是稍作修改使之成为新编历史故事,四是从性格悲剧的角度阐发领袖人物的情商。

看起来这一历史素材似乎已经被运用得比较充分了,事实上却形成了一个始终无法突破的怪圈。

我指导学生对这个素材进行了创新式的探究,提出了“四个走出”的策略:

一是走出悲剧怪圈,把项羽当作一个喜剧人物,用旁观者的视角看他临终前的种种表演;

二是走出英雄怪圈,把项羽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破釜沉舟也只是垂死的挣扎而已;

三是走出个人崇拜怪圈,爱江山更爱美人其实很傻,皮(江山)之不存,毛(美人)将焉附;

四是走出敬仰怪圈,多些批判,多些理性。

“例文借鉴”的点评与交流

[例文一]点评:

《汗水中的启迪》,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谋篇,文章劈头就是一连串急促的追问,陡然掀起文章的波澜,发人深省;

紧接着总说素材(画面)给自己留下的强烈的印象──“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辛劳”,这已经深深地抓住了素材的“中心印象”。

本文的开头颇有先声夺人之势。

接下去的具体联想,同样紧紧抓住素材的中心印象而向外自然地辐射出去,既扣住自己立意的中心,又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很好地转换了原始素材,表现了自己文章的立意。

而结尾处的“在沉思中皱起了眉头”一语,暗示了作者由眼前的画面而产生的强烈的责任感,足以令人在回味中积极进取。

本文文字练达,富有表现力,尤其值得称道。

但是,高要求来看,本文的内容有些单薄,还不够充实。

[例文二]点评:

《父亲──油画〈父亲〉评价》一文,是一篇感情充沛、热情洋溢的佳作。

文章首先在一种亲切的询问中引出了油画作品,紧接着在强烈的情感中富有创造性地描述了油画内容,形象地浓缩了油画的精华,为下面的具体赏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然后从“呼吸”“喘息”“神情”等方面展开深入赏析。

在赏析的整个过程中,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至于文末所产生的要为这样的“父亲”、这样的祖国而奋斗的决心,因为有前文的激情做基础,不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反而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本篇文字,激情飞扬,催人振奋,发人深省。

作为中学生,实在难得。

不过,如从纯粹评论文章的要求来看,本文似乎有点“热烈的感受有余,冷静的评价不足”(当然,也要考虑到作者写作的年代)。

[例文三]点评:

《小丑》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著名讽刺散文诗,写的是一位极其愚蠢而又非常鄙俗的“小丑”,因为别人瞧不起他,于是就想了一条高招,对受大家喜欢的名人名作,统统加以彻底否定,一律进行猛烈抨击。

只要有人在他面前称赞什么人,他都对这人给予彻底否定,极尽丑化之能事。

最后他竟然成功了,“一个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拜他,而且害怕他”。

像这种自己毫无建树而专靠否定别人而混出一些名堂的人,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且都有着各具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不同表现形式。

但是,像作品中这位“小丑”这样典型、夸张的真实生活人物,恐怕不大可能确有其人。

如此典型、夸张的人物表现,必定是撷取了生活中大量的素材,然后经过作者的集中、加工、提炼,才能塑造出来的。

“写作实践”的具体操作与参考答案

“写作实践”在具体操作上,要紧紧配合着“知识导引”所重点讨论的素材知识和素材转换的特点规律,以其中典型的素材转换事例为借鉴,课前让学生认真预习以后,师生再进行交流。

交流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一起讨论所提供的素材给自己留下的“中心印象”,再一起探讨其中与文章“立意”相关的“意义”,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任选一个素材(或全选,或就三个素材分三个小组分别来写),在单位时间内(利用平常作文的时间)完成一篇作文,紧跟着教师批阅讲评,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这次写作实践的经验或教训,力求掌握其中的规律。

第一题,关于读后感的写作

读后感是感想式的议论文,要结合自身体会和现实事例来阐明针对某一文本“读”后悟出的道理。

读后感的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细细品读原文,把握文章精神。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能深刻而全面地领会原文的精神,就无从真正激发出有实在内容的感想。

2.在整体把握原文精神的基础上,找出适合自己的“感触点”,也就是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去深入挖掘,并用这一“点”去统摄全篇,使感触的内容集中紧凑;

千万不要“广种博采”,面面俱到;

更不要写成原文内容不分轻重缓急的转述或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