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世界电影史解答题重点复习精Word下载.docx
《完整word版世界电影史解答题重点复习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世界电影史解答题重点复习精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代表作包括有:
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犬》谢尔曼·
杜拉克《贝壳与僧侣》让•雷诺阿《游戏规则》、《大幻灭》等等。
●印象派电影:
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路易·
德吕克及其友人创立的一个电影学
派,印象派电影在造型风格上明显受到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代表作有《西班牙的节日》,他们的电影体现了先锋派的创作意图,被称作“第一个先锋派”。
●达达主义:
一战后的产物,诞生于法国,以“破坏就是创造”作为自己的美
学信条,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杰作作为讽刺的对象,向传统艺术观进行挑战。
《带胡须的蒙娜丽莎》、曼.雷伊《回到理性》雷内•克莱尔的《幕间休息》。
●超现实主义电影:
由达达主义演化而来,在达达主义电影的无逻辑无理性的
美学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梦幻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
代表作品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等。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
1919到1924年出现在德国,主要受后印象
主义及弗洛伊得的影响,比起法国的先锋派来说,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代表作品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这是法国在进入1930年代后,在继承20年代先锋主义
创作精神的基础上,出现的一个并无明确艺术主张、但有共同创作倾向的电影流派,其核心人物是让·
雷诺阿。
代表作:
让·
雷诺阿《幻灭》/1937、《游戏规则》/1939,让·
维果/《操行零分》、《驳船亚特兰特号》;
雷内·
克莱尔《巴黎屋檐下》《自由属于我们》马赛尔·
卡尔内《雾码头》
●旧好莱坞:
所谓的旧莱坞是区别于6070年代的新好莱坞时期,旧好莱坞也
称“黄金时代”是指从20世纪20年代末,即无声电影时代末期,至50年代末的这段时间。
当时好莱坞形成了制片人制度的电影制作模式,各种类型片形成并盛行一时,很大程度上电影创作变成了一种商业化流水线生产。
●公民凯恩:
是奥逊威尔斯,在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2030年代拍摄的,主
要讲述了报业大亨凯恩的一生传奇故事,他虽产生于2030年代的好莱坞,
却不属于那时候的任何一部类型电影,影片中奥逊威尔斯成功的运用了大景深、仰拍、阴影逆光等多种拍摄技巧,此外在剪辑、声音等方面,也成效突出,公民凯恩称得上是美国第一部现代主义的杰出作品。
●法国新浪潮:
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在1958-1962
年在法国兴起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
他们没有统一的宣言和完整的艺术纲领,代表人物大多是《电影手册》杂志的电影评论家出身,有特吕弗、戈达尔、夏布罗尔等。
他们反对传统的“优质电影’,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
他们不提出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主要目的是凸现个性。
代表作品主要有:
●特吕弗代表作:
《胡作非为》《四百下》《朱尔与吉姆》《阿黛儿.雨果的故事》
《最后一班地铁》《隔墙花》。
1981年由特吕弗参与编剧并导演的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创下了法国电影的空前记录--它获得了1981年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编剧和最佳剪接等十项大奖。
《最后一班地铁》几乎囊括了当年法国电影恺撒奖的全部奖项。
●戈达尔代表作:
《精疲力尽(断了气》《中国姑娘》《爱之礼赞》《女
人就是女人》《李尔王》《永远的莫扎特》
●左岸派:
1950年代法国新浪潮运动中的一群代表人物,由于他们大多居住在
巴黎塞纳河畔的左岸,被后人称作“左岸派”,相比于电影手册派他们更侧重人物内心描写的倾向。
法国电影的“左岸派”的主要人物有:
阿兰·
雷乃阿涅斯·
瓦尔达克里斯·
马尔凯阿兰·
罗伯·
格里耶
●《电影手册》派又称作者电影,是指从1955年开始聚集在以巴赞为首
的《电影手册》杂志编辑部周围的一批青年影评人。
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强调电影作晶的“个人风格”,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勇于投身到电影创作实践中去,代表人物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罗尔等
“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大致比较:
1.从他们各自的成分看:
“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大多不是从专业的电影学院毕业的,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
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
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2,从时间上看:
‘‘新浪潮”运动始于50年代末期,以195S年为诞生的日期。
而“左岸派”电影导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导演早。
3.在年龄上着:
左岸派的导演们大多要年长于电影手册派,“左岸派”导演的经历与阅历比“新浪潮”导演要丰富、复杂,他们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4.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
“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
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
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
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艺术的假定性也远远超过了“新浪潮”电影。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
由于“新浪潮”电影从来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和政治性主题。
因此,所选择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
黎,故事活动范围总在这个大城市中进行;
同样基于影片主题的不同,“左岸派”导演们拍摄的地点也极为广泛,足迹遍及苏联、日本、朝鲜及欧洲各地。
6.从美学追求上看: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
而“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他们追求一种新的真实。
7.从制作周期上看:
“新浪潮”导演们以半即兴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短;
而“左岸派”导演却是以仔细琢磨的方式拍摄电影,因此制作周期也比较长,常常是好几年才拍摄完成一部影片。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
“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顺利地通过放映(除戈达尔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电影由于背景比较复杂,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烦。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
记录性、实景拍摄、长镜头的运用、关于非
职业演员的运用、结构形式、地方方言的运用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二战后1945~50年前后兴起的西方电影的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
它追求实景拍摄、纪实风格,以表现底层百姓生活为主,常启用非职业演员,作品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还有理论家和剧作家柴伐蒂尼,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的中坚力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后兴起的一种电影现象。
1社会背景:
二战期间意大利电影是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的一部分,当时的电影业听命于教条、宣传,电影艺术停滞不前,战争的结束,使意大利摆脱了长达二十年的法西斯统治,从而激发了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
同时摆脱了法西斯统治的电影人,有感于战后现实社会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改变墨索里尼时期电影内容空虚,装腔作势,刻板的旧状,主张拍摄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进步意义的电影
2资金方面:
美国人的援助和政府的津贴,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崛起提供资金来源
3真实主义文艺运动思想的影响
●新浪潮代表导演是被称为“三剑客”的特吕弗、戈达尔和雷奈,其中特吕弗
和戈达尔属于电影手册派
●新德国电影:
六十年代初出现在联邦德国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
1962年,在奥伯豪森国际电影节,以克鲁格、赖茨为首的26位电影签署了“奥伯豪森宣言”,宣称反对旧的电影样式,要寄希望于新的电影。
代表人物作品有赫尔措格的《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施隆多夫的《铁皮鼓》,法斯宾德的《爱比死更冷酷》,文德斯的《德州巴黎》、《柏林上空》。
●日本电影的民族性
1从内容上讲日本电影注重自己本国文化的传播,他们崇尚本国历史题材的作品,并且会将日本文化贯穿电影始终,他们的演员通常都会穿着和服,汲着小步,鞠很大的躬出现在许多场合。
在黑泽明的许多作品中,还倾注了对日本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的强烈感情,并以此来刻画人间的心灵之美
2在创作方法上力求使日本传统与欧美特色相结合,结果使日本古老的传统艺术得以再生
3到了战后,日本电影更是独树一帜地展示出了它那奇特、神秘的艺术空间。
他们对于民族传统及文化特别的“关照”意识,给予了人们以全新的、强烈的视听感受。
到了90年代以后,日本电影开始把目光转向有文化内涵的民族性方面,已不单纯是以往那种对日本历史和文化完全没有了解和体验的西洋人也看得懂的单纯故事,已经转向写实的、构成自我现实具体要素的民族性上来。
3代表人物:
小津安二郎,他的影片被认为是拍出真正的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电影作品。
作品通常是以现代日本家庭生活作为题材,能够从中享受到一种特殊的品味,这种品味渗透着许多属于这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习俗的体验。
小津的影片对于日本生活习俗的表现,非常细腻,影片中的人物在日常对话时,总是双方共同面向一个方向,而避免面对面的谈话。
这样的细节安排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民族审美心理习惯,从而形成了适合于民族审美要求的个人风格。
小津安二郎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日本韵味正是日本民族性的一种体现。
●1920年代,欧洲先锋派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
包括:
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美国新好莱坞的背景:
1受法国新浪潮的启发,
2此时美国的社会意识和时代意识:
好莱坞的衰落,电视业发展的冲击,关注社会和强调自我表达意识的提升
特征:
1反类型化的边缘人物:
反抗环境的人或犯罪分子,具有极强的个人特性,不再但是过去的正面英雄
2剖析人物内心现实:
人物不再埋没在情节中,而成为了影片主要的表现对象
3实景拍摄增加真实感:
捕捉一些低噪度或高噪音的不完美来增加真实感
4营造气氛的新镜头语言运用主观镜头强化气氛,增加间离效果
5音箱为叙事言情的重要因素
●奥博豪森宣言:
1962年2月28日在奥博豪森举行的第八届西德短片节上,由一批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发表的“奥博豪森宣言”标志着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开始。
他们主张,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拍摄新的德国故事片.
●海斯法典:
美国历史上限制影片表现内容的审查性法规。
在20世纪二三十
年代“为了保证票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