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833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优秀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导入:

我们来读《颐和园》,找出过渡句,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一)阅读例文,找过渡句

1.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默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出示课件2】

预设: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3)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二)探究讨论,体会游览的顺序

1.学生探究,交流:

文章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

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出示:

【出示课件3】长廊——()——()——()

根据上面找到的过渡句,这个游览路线图,可以补充如下: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三)课堂小结,明确写法【出示课件4】

1.课文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

(按照游览的顺序)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重点写的?

其中,长廊和昆明湖是作为重点景物详细写的。

师小结:

学习了《颐和园》我们了解了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到过渡句在文中的衔接作用。

今后的写作可以好好借鉴一下。

(二)教学例文《七月的天山》

过渡:

下面再以《七月的天山》为例,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找出表示过渡的句子。

(本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

【课件出示5】

(1)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2)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3)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2.写出本文的游览路线图:

【课件出示6】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

3.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7】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

(2)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3)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4)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

(5)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夺目。

4.本文重点写的景物是什么?

【出示课件8】

重点写了原始森林和野花。

5.小结:

【出示课件9】

本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将天山的美景呈现给大家,段首的句子,又是过渡句,介绍了作者的游览路线,也介绍了游览的顺序。

学生找出过渡句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为下步绘制旅游路线做准备。

教师点拨指导,使学生明确作者的写颐和园的顺序是怎样的,重点写了哪些景物,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指导。

板书

设计

游览的顺序【出示课件1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

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和“抓住重点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利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还掌握了学习方法。

先扶。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

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过渡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游览路线图,突破教学重点。

再放。

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颐和园》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七月的天山》。

该放手就放手。

不足之处:

如能小组最后交流一下按照一定顺序写游记的方法,或者写一段在小组交流。

习作例文: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并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般神奇的建筑。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些这里的美景。

2.出示图片,欣赏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谈感受。

3.通过图片感受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就够了,但要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需要美的智慧。

大家有信心吗?

现在我们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想一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从课文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

请画出来读一读。

2.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呢?

①男女生读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②写法指导:

像这样总写感觉印象的句子,一般放在开头、结尾,这种写法叫——前后呼应。

3.既然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一定会告诉我们游览路线,请看: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像这样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化,不断展现新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

这种方法一般适合于写游记或参观记。

你能带着老师走走作者的游览路线吗?

你来说,老师画。

4.有感情地读一读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1.如果你是一位游客,带着摄影机来颐和园游玩,你最想在哪儿留影?

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还可以背下来。

2.汇报交流:

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呢?

为什么?

(1)长廊

①指名读文(第二段),颐和园的长廊给你留下了是怎样的印象?

(长、美)

②体会长廊的长。

A.请你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长廊究竟有多长,好吗?

B.齐读感受后交流:

你是从哪几个词语感受出来的?

(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273间)

C.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哪种写法好。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

小结:

在这儿作者使用了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

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

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

D.指导朗读:

引读“长廊真长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

③感受长廊的美。

A.哪些词句最能体现长廊的美?

(五彩的画)

出示这些画的录像,谁来说说这些画怎么样?

你能用止“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说这些画吗?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

谁来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B.你还可以从有哪些地方感受到长廊的美呢?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鲜花常开)

“置身于这花的海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C.引读:

长廊这么长,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呀!

请大家带着对长廊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第二段!

④小结:

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着五彩的画,是画的世界,花的海洋,难怪有这么多同学想在这里留影呢。

(2)万寿山

①指名读第三段,这一段作者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哪两种神奇的建筑?

(佛香阁、排云殿)

②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耸立、闪闪发光。

相机点播:

抓住造型特点,突出其高大和美丽。

排云殿:

一排排、金碧辉煌。

相机点拨:

通过占地面积大、华丽突出其雄伟壮丽。

③放录像体会排云殿的宏大规模和雄伟壮丽。

④总结:

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颐和园的象征;

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

作者正是抓住了它们的建筑特点和宏伟气势,赞扬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

⑤感情朗读第三段。

(3)昆明湖的远景

在万寿山脚下,我们能欣赏到规模宏大、雄伟壮丽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登上万寿山,我们又看到哪些美景?

①自由读文,交流自己看到的美景:

“向下看,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②你觉得作者那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交流说理由。

(大半、隐隐约约等)

③重点品读赏析:

A.出示:

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B.读句子,相互交流谈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的。

学生交流体会:

这句对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做了生动的描述。

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

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

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C.小组讨论“滑”的精妙之处:

这儿的“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D.全班交流:

理由一: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

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

理由二:

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湖绿得像一块碧玉。

我们都知道,镜子和碧玉的表面都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理由三:

昆明湖的面积很大,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又深(网上查阅的资料),作者又是从远处观赏昆明湖,所以用“滑”字更能体现昆明湖的静态之美。

E.感情朗读,感受远处昆明湖梦幻般的仙境。

(4)昆明湖近景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在昆明湖我们欣赏了哪些美景?

(长长的堤岸、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②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一处美景?

A.出示十七孔桥图片。

B.出示句子,读句子,体会桥的特点: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桥洞多、柱子多、狮子多“三多”的特点)

C.当你站在十七孔桥上,手摸着柱子上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时,你会说些什么?

想什么?

是呀!

十七孔桥上精细的雕刻,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四、回读全文,积累语言

1.我们游览了颐和园,又在各处留了影,感觉怎样?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全文吧!

2.颐和园的景色这么美,作者的文章又写得这么好,如果同学们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该多好呀!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缎、涧”等8个生字,正确读记词语。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特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搜集天山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天山(课件出示)。

引问:

在我国新疆有一条著名的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