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4620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

“尽善尽美”:

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文质彬彬”:

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

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

“思无邪”:

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

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7、掌握“中和之美”说:

“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

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

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8、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

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9、孔子的“论诗”的观点: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

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

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

10.(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

知人论世"

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说 

以意逆志"

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11.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

知言养气"

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

浩然之气"

,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

养气"

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了,才能"

知言"

,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说的"

气"

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

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12.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

致虚极,守静笃"

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

坐忘"

就是 

,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

绝学弃智"

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

说的影响。

13.庄子的"

物化"

说是与他的"

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 

是认识"

道"

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

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

的状态。

什么是"

呢?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

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

自然"

(天)和客体的"

(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

的境界,这就叫做"

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14. 

(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

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

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

味外之旨"

、"

言外之意"

,而庄子的"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5、《庄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人。

其思想明显呈现出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的特点,所著《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虚静”说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16、《荀子》

荀子,战国末年思想家、教育家。

名况。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建立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反对孟子“性善”说,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而立意道德之类“善”的东西,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良知良能”,而是人为的结果,特别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由此建立了他的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观。

《乐论》一篇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一开头将音乐的产生。

认为人的喜怒哀乐之类的感情必然“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表现为音乐;

接下去讲“立乐之方”。

其目的在于“感动人之善心”,而排出“邪污之气”对于人的影响。

“立乐之方”是荀子进行诗教、乐教的总原则。

荀子把国家的治乱兴衰归因于音乐的邪正,当然有片面性,但是他充分估计了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其可取之处,同时,文艺作品不可能直接对社会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这一点荀子的认识是深刻的。

另外,荀子认为“礼”和“乐”必须相辅相成而行。

使礼乐相辅相成,为“王道”服务,这是荀子乐论的实质。

17.毛诗序

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2、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

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

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

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3、《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

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

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4、《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

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5、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6、《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

《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18.孟子

1、教材认为: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

其"

与民同乐"

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教材指出: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3.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4.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5.孟子在《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 

论其世 

也。

7.(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

和"

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