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53827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Word下载.docx

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

跨膜转运的意义

1、药物吸收、分布、排泄,本质上是一种跨膜转运。

2、当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过量中毒时,使用碳酸氢纳碱化血液,促使药物排泄,是一种常用的解救措施。

3、哺乳妇女禁忌使用吗啡、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

为什么?

(提示:

血液较乳汁偏碱性)

滤过(水溶性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

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Å

(=1010m),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

100者即不能通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

,除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

1、逆浓度梯度,耗能

2、特异性(选择性)

3、饱和性

4、竞争性

5、易化扩散

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如:

Glucose,顺浓度梯度,不耗能

三、药物体内过程有哪些?

吸收,即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1)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

口腔0.5-l.0;

直肠0.02;

胃0.1-0.2;

小肠100;

大肠0.04-0.07

首过消除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可因肠壁及肝脏的大量结合,贮存和代谢、灭活,使首次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如:

硝酸甘油须舌下含服,利多卡因须注射给药。

(2)静脉注射给药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

(3)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被动扩散,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

,大多水溶性药可滤过

(4)呼吸道吸入给药(Inhalation)

气体和挥发性药物(全麻药)直接进入肺泡,吸收迅速

肺泡表面积大(100-200m2);

血流量大(肺毛细血管面积80m2)

(5)经皮给药(Transdermal)

脂溶性药物可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硝苯地平贴皮剂、硝酸甘油。

分布

药物从血循环到达作用、储存、代谢、排泄等部位.

影响药物分布因素

l、脂溶性

2、体液pH和药物离解度

3、血流量和组织亲和力大小

4、血浆蛋白和组织结合

5、屏障作用

组织血流量与药物和组织的亲和力

组织中药物分布的多少主要于与组织的亲和力有关,分布的快慢则主要于组织血流量有关

硫喷妥钠静脉注射--分布到脑组织—产生麻醉再分布到脂肪组织中

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l、可逆性、可饱和性。

2、具有竞争性。

D1、D2等多个药物与P竞争。

3、DP不能通过细胞膜,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4、D能通过细胞膜,具有药理学活性。

血脑屏障

1、大分子、脂溶度低、DP不能通过

2、脂溶性高的药物才有中枢作用。

3、也有载体转运,如葡萄糖可通过

4、可变:

炎症时,通透性↑,大剂量青霉素有效

胎盘屏障

—胎毛细血管内皮对药物转运的选择性

—脂溶度、分子大小是主要影响因素(MW600易通过;

>

1000不能)

—母血pH=7.44;

胎血pH=7.30。

—弱碱性药物易从母亲进入到胎血内。

—胎盘有代谢(如氧化)药物的功能

—转运方式和其它细胞相同:

简单扩散

代谢(Metabolism);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部位:

主要在肝脏,其它如胃肠、肺、皮肤、肾

结果:

有活性----无活性----灭活(灭活代谢)

无活性—有活性----活化(活性代谢)

有活性----活性增强…毒性(致死性代谢)

I相反应(PhaseI):

氧化、还原、水解引入或脱去基团(-OH、-CH3、-NH2、-SH)

II相反应(PhaseII):

结合

内源性葡萄糖醛酸、硫酸、醋酸等与药物或I期反应的代谢物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物

药物氧化代谢(Oxidation)

l、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2、肝药酶

药酶诱导剂(Induction):

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等

药酶抑制剂(Inhibition):

西米替丁、异烟肼等

药酶诱导剂和药酶抑制剂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排泄(Excretion)

途径

肾脏(主要);

消化道;

肺;

皮肤;

唾液;

乳汁等

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肾小管分泌

竞争性分泌

丙磺舒为弱酸性药,通过酸性药物转运机制经肾小管分泌,竞争性抑制同一机制排泄的其他酸性药。

如丙磺舒和青霉素合用,由于经同一分泌机制排泄,使青霉素排泄减慢。

肝肠循环

药物经过肝脏代谢后,经胆管排入十二指肠又经过肠粘膜吸收,经肝脏代谢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肝肠循环的意义是增加了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

四、什么是房室模型?

房室模型

1、视身体为一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若干房室

2、为假设空间,与解剖部位或生理功能无关

3、转运速率相同的部位均视为同一房室

4、因药物可进、出房室,故称开放性房室系统

5、开放性一室模型和开放性二室模型为常见

一房室模型:

体内药物瞬时在各部位达到平衡,即给药后血液中依度和全身各组织器官部位浓度迅即达到平衡

五、如何理解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潜伏期;

作用持续期;

残留期;

C-T曲线上升相;

Cmax;

C-T曲线下降相的概念。

六、绝对或相对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及其意义?

生物利用度

是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程度和吸收速率的一种量度,与生产工艺、制剂方面有关。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是药物到达全身血循环内的相对量和速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

相对生物利用度:

不同制剂AUC比较

F=(AUC受试制剂/AUC标准制剂)×

100%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的意义是药物在更换不同厂家时或同一厂家更换不同批号时,生物利用度不同。

是药品吸收和药品质量控制的评价指标之一。

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其意义如何?

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

当达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之为表观分布容积

Vd=FD/CVd非体内生理空间

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范围

一个70mg体重的正常人,若V=5L左右时表示药物分布在血浆中,若V=10~20L时,则分布于全身体液中,;

若V>40L则表示药物分布到组织器官中V越小,药物排泄越快,在体内存留时间越短;

V越大,药物排泄越慢,在体内存留时间越长。

2、计算用药剂量:

Vd=FD/C

二、血浆清除率(PlasmaClearanceCL)

是药物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指标.

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清除,反映肝肾功能

单位:

L/h或ml/min

CL=CL肾脏+CL肝脏+CL其它

计算公式:

CL=D/AUC

七、如何理解消除动力学?

消除动力学

dC/dt=-kCn

一级消除动力学

n=1dC/dt=-kC

转运(消除)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

零级动力学

药物达一定浓度,机体消除能力达最大后的消除动力学。

因消除能力饱和,单位时间消除药量不变,消除速度不再与药物浓度有关.

八、什么是半衰期的概念及其意义?

1、消除半衰期(Half-life,T1/2)

血浆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所需时间.

T1/2=0.693/k

T1/2与浓度无关,为恒定值

零级消除动力学

T1/2=0.5C0/k为一变量。

半衰期的意义

意义:

①反映药物消除速度的快慢;

②决定给药间隔时间;

③预测到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④反映停药后药物在体内的残留时间;

⑤药物分类的依据。

九、如何理解多次给药后,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一、多次给药(Constantrepeatedadministrationofdrugs)

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concentration)

目的:

多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达有效范围。

如某病人病情危急,需立即达到稳态浓度以控制,应如何给药

1、加大剂量

2、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3、其它方法

一催眠药20mg.病人服药后经8小时后醒来.此时药物浓度是1.25mg.问药物的半衰期是多少?

(若半衰期为1小时.问药物的最大残留浓度是多少?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一节药物方面的因素PharmaceuticalFactors

药代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

1、四环素+Fe2+、Ca2+发生络合,吸收

2、阿司匹林+香豆素类血浆蛋白结合出血;

3、药物代谢的诱导和抑制。

药效动力学性药物相互作用

1、生理性拮抗和协同

咖啡因+催眠药兴奋或镇静作用

2、受体水平的拮抗和协同

β阻滞剂+Adr

3、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

三环类抑制NA再摄取

第二节机体方面的因素BiologicalFactors

一、AGE(年龄)

1、小儿的药物代谢清除率较高

2、小儿对药物较敏感

3、发育阶段,易受药物影响

4、老年的器官功能降低

5、对药物敏感性增高

二、SIZE/OBESITY(体重和肥胖)

影响分布容积,影响清除率

1、性别

药物反应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性别差异。

酒精在女性代谢较男性慢(女性更易发生中毒反应;

女性对特非那定(terfenadine,抗组胺药)的心脏毒性更敏感。

激素作用:

雌、孕激素抑制药物代谢女性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多比男性弱,如女性利眠宁T1/2为男性的2倍

2、DISEASE(疾病)

肝脏疾病:

影响PK,肝实质损伤酶活性降低,肝组织结构紊乱血流量改变

肾脏疾病:

影响PK,降低肾脏血流量/GFR减少肾排泄

3、个体差异

(1)高敏性:

有些个体对药物反应非常敏感,所需药量低于常用量。

(2)低敏性:

又称耐受性,有些个体需要使用高于常用量的药量方能出现药效。

包括: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特异质反应等。

(3)药物反应变异:

致敏反应;

药物性变态反应;

耐受性:

机体对药物反应性;

耐药性: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4、安慰剂效应及其原因分析

(1)有效达30%以上,疼痛、咳嗽、焦虑、紧张、感冒等。

心绞痛和心衰的控制有效。

(2)不良反应30%,嗜睡、头晕、乏力、注意力分散、恶心、口干,腹痛、腹泻、白细胞等

(3)源于医患关系、治疗手段和医生对病人的心理影响

生理依赖性:

生理(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