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367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含赏析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

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

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

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

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窣窣的声响。

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

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

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

其实并不止三句。

如《天仙子》:

“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青门引》: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归朝欢》:

“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

”《剪牡丹》:

“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

”《木兰花》: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

看起来,这位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赏析二】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

皇祜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征聘张先为通判赴陕。

三年后张先又重游长安,其间似到过华州。

时先已年过六十,然精力旺盛,诗兴不衰。

王安石曾说他“留连山水住多时,年比冯唐未觉衰;

篝火尚能书细字,邮筒还肯寄新诗。

”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

“积水”,暗写雨。

一场秋雨,溪水涨满。

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

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

“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

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

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些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人以生趣。

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颈联更进一步,把一种静趣深化到禅悟的境地。

“入郭僧寻尘里去”,反衬出眼前这无相院是个离俗之境,远却尘嚣。

“过桥人似鉴中行”,非但写静,且静到净化的程度;

非但溪水照彻人影,且照彻’了人的内心,几乎达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

“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

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

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

“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

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

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

“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

“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

“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

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

(许理绚)

十二

(湖南卷)

14、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诗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5分)

秦诗之理趣

元诗之情趣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

(2分)

(1)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

(2)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答题思路是:

风格+例子+简析。

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

(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

(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

结尾点题。

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秦诗之理趣:

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诗之情趣:

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赏析】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富有哲理,蕴含“理趣”。

“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

“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

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

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

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

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

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

元好问《点绛唇》词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

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

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

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

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

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

不说自己思春恶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

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

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

这是词体幽微宛处,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安国的《清平乐》: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黄庭坚《清平乐》: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

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

“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

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

“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

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

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

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

词人是年轻的,情调也是健康而执着的。

十三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词的开头写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

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

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

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

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

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

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

地理志。

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

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

”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

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

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十四

(江西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

表亲。

(1)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译诗】

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围没有邻居,夜晚特别安静。

原来的家业丧失殆尽,家徒四壁。

在雨中,枯黄的树叶飘零,灯下有我白发老人。

因我长久地孤独沉沦,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

平素就有情分,何况还有表亲呢。

【韵译】

宁静的夜晚四周没有近邻,我荒居旧屋家道早就赤贫。

枯黄的老树在风雨中落叶,昏暗的灯光映照白发老人。

因为我长期以来孤寂沉沦,你频来探望令我自愧难忍。

平生情谊可见是自有缘分,更何况本身就是姑表亲门。

14.(6分)

(1)此诗表达了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以悲景写哀情;

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司空曙与卢纶,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华横溢的大历诗人,所以当卢纶前来住宿时,司空曙极为高兴。

便挥笔写下了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诗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写喜悦之前,先写悲凉。

首联写诗人的住处荒僻,没有四邻,毫无家产,十分贫困。

颔联写他孤独而衰老。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而比的手法,写尽了孤独衰飒的况味。

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

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好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

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飒一样。

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

故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韦苏州曰: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白乐天曰: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

’司空曙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

”其实,三诗各有特色,都能当得起后面这几句评语,正可不必硬分高下,以上司空曙用了两联诗句,写尽了自己的悲凉凄苦,而且目的正是为了烘托后面的喜悦之情。

颈联说,因为我失意沉沦已经很久,所以见到你能频频地来看我,跟我亲近,我内心既觉得惭愧,更十分感激。

“患难见真情”,在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浊世中,有如此知心的一位表弟能常常登门探视,安慰,论诗,怎么能使诗人不喜出望外呢?

所以尾联进一步说,这大概是我们平生本来就有情分,更何况你我又是表亲呢?

如此恳切的话,真是情见乎辞色,卢纶听了之后,一定会跟他格外亲近吧?

总之,此诗运笔疏淡,写景真切,感情纯朴,结构精巧,的确是司空曙的一篇杰作。

这首诗是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

首句是写悲凉的境遇:

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

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

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

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

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十五

(辽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6分)

9.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是怎样表现的?

8.(6分)

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

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

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

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9.(5分)

这首诗表达了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

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

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

本诗是欧阳修的名作之一。

是一首七言古诗。

全篇以叙述起笔,“卧闻”二字,从容不迫,纡徐而来,显得悠然自适,并点明是途经暂泊。

“城里”、“城下”,为全诗紧要处。

系舟城下,“城里”之事当然不知,所以首句仅仅以悠闲笔调轻轻带过,但那钟声却有无限韵味,耐人思索。

日暮钟声,想此刻“城里”,大概正是炊烟袅袅,灯火煌煌。

而诗人自己,却漂泊城下,闲卧舟中。

心中不由泛起层层涟漪。

待到他从沉思遐想中醒来,只见一轮皓月,悬于空江之上,似欲亲人。

“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

此时,他的视线由明月向江面,探寻那归去的水路。

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江路又在哪儿呢?

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

的美景,令人想起唐代张若虚的诗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蓦地,水面上传来一串歌声,原来是舟子趁着明月归去的唱晚之声。

对一个羁旅中人来说,这“一阕”歌声将引‘起多少思绪,难怪诗人要“听不尽”了。

这轻舟短楫,疾去如飞。

诗人久久凝视着,其心情如何,便不再说下去了。

实在也无须言说,因为读者自能体会到。

此诗写旅中思归,深藏不露;

只是句句写景,然景中自有缕缕情思。

以“城里钟”起,以月下歌止,拓前展后,留下足以使人驰骋想象的空间,同时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闻”,表现了感情的变化。

全诗语句平易流畅,情意深婉曲折,所以方植之说:

“欧公情韵幽折,往反咏唱,令人低徊欲绝,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如啖橄榄,时有余味”(《昭昧詹言》)。

这段话可谓此诗的评。

此诗以情韵胜,实是欧之本色,其唱叹之致,与欧文相似,而与他学李白或韩愈的那一类诗歌不同。

(陈顺智)

十六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

这两句是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增思家之情。

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

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

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

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

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

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十七

(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

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

(2分)

“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6分)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