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343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谈谈诗人是如何表现梅的。

答案 

(1)衬托(间接描写)。

诗人以通幽的野径、宛转的山溪、洁净的沙岸、蜿蜒的残雪、幽远的“隐者家”,描绘出一个优雅僻静的环境,衬托出梅花幽静脱俗的特点。

(2)白描(直接描写)。

诗人风尘仆仆策马而来,只为追寻那山坳里的早梅,虽然梅花只有三四朵,诗人却在不事雕饰中勾勒出雪中梅花神清骨秀、高洁幽芳的格调,表现出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和追求。

3.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

苏 轼

其 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 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①北宋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写了一组《浣溪沙》词记途中观感。

②茜罗裙:

红色的罗裙。

③赛神:

也叫迎神赛会,用仪仗、鼓乐、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

④捣麨:

炒干后捣成粉末。

⑤软:

本字为“餪”,有“送食”之义。

两首词的上片同是写农村女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前词主要是以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农村女子化妆后穿上红裙争着看太守的热闹欢快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青春活泼。

后词主要是以景物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农村女子雨后煮茧络丝的紧张忙碌情景,表现了农村女子的勤劳淳朴。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第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

请简要赏析。

答案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写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之中,表现出友人的孤独处境,表达出作者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

“万”与“一”以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反衬”也可)。

“万”字写出关山重叠,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前途渺茫);

“一”字写出远行之人的孤单。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汪 莘

一曲清溪绕舍流,数间茅屋正宜秋。

芙蓉灼灼出墙头。

  元亮①气高还作令,少陵形瘦不封侯。

村醪②闲饮两三瓯。

 ①元亮:

陶渊明,字元亮,曾任彭泽县令,后弃职而去。

②醪(lá

o):

浊酒。

下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用典。

运用了陶渊明和杜甫两个典故,写出他们的官场失意。

(2)对比。

将陶渊明、杜甫官场失意与自己闲饮村酒两相对比,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

(3)细节描写。

“闲饮”一词,表现了自己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吴文英

山远翠眉长。

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①。

净洗绿杯牵露井②,聊荐③幽香。

  乌帽④压吴霜。

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

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①杜秋娘:

泛指美丽动人的歌伎。

②牵露井:

即打来清冽的井水。

③荐,献上。

④乌帽:

即黑帽,隋唐之后流行于民间。

试分析上片画线句子中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

答案 

(1)运用比拟(比喻)手法,以人拟(喻)菊,写出菊的纤弱美态(或“以眉喻山,写出远山绵延之态”)。

(2)由远及近(远近结合),远望绵延苍翠的寒山是远景,清瘦袅娜的菊花是近景,远近结合营造了清凉萧条的氛围。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①

余 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②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①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进行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

当时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于是上奏章为范仲淹辩护,也被贬。

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

②名缰:

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缰绳。

名,功名,这里指科举考试。

缰,系马绳。

这首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开头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描写了子规啼叫、疏烟明月、微雨落花等景物,写出了一幅春残之景,寄寓了自己的感情;

最后两联直抒胸臆,联想到了范仲淹及自己的遭遇,诗人肝肠寸断,涕泪滂沱,惭愧为名利所缚,感叹不如及早归隐田园。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屋 东

[宋]张耒

苍鸠呼雨屋东啼,麦穗初长燕子飞。

竹里人家鸡犬静,水边官舍吏民稀。

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

赖有西邻好诗句,赓酬[注]终日自忘饥。

 赓酬:

作诗酬答。

请简要赏析“溪声夜涨寒通枕,山色朝晴翠染衣”。

答案 上句写夜间所闻所感,下句写清晨所见,从听觉、感觉、视觉等方面多角度写景,写出了山雨夜涨之时山村的静谧清寒之美和雨后天晴山村的明朗青翠之丽,暗示了诗人宁静舒畅的心境。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宋]吕本中

去年今夜。

同醉月明花树下。

此夜江边。

月暗长堤柳暗船。

  故人何处。

带我离愁江外去。

来岁花前。

又是今年忆去年。

赏析词的最后两句。

答案 末两句作者虚实结合,立足眼前,想象到来年的今夜,会再到月下花前,重现今夜送别的情景;

同时,此二句以景结情,抒发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而“去年”“今年”“来岁”的循环往复,更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有感

何梦桂①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②到夜深。

 ①何梦桂:

南宋遗民,为避元朝征辟,隐居于湖南小酉源。

②参差:

乐器名,无底的排箫,亦名笙。

请对首联作简要赏析。

答案 首联综合运用了情景交融、视听触觉结合、反衬等手法。

辽远的银河,高高的楼宇,反衬诗人的孤独,低沉的玉漏反衬夜的寂静,凉风冷露侵入衣襟,引发诗人内心的凄苦。

渲染出夜坐时寂静、凄凉的氛围,寄寓了诗人的孤独、凄苦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金人捧露盘

庚寅岁春,奉使过京师[注],感怀作

曾 觌

记神京、繁华地,旧游踪。

正御沟、春水溶溶。

平康巷陌,绣鞍金勒跃青骢。

解衣沽酒醉弦管,柳绿花红。

到如今、馀霜鬓,嗟往事、梦魂中。

但寒烟、满目飞蓬。

雕栏玉砌,空锁三十六离宫。

塞笳惊起暮天雁,寂寞东风。

 据《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一载:

庚寅年(公元1170年)春,宋孝宗任命曾觌为贺金正旦副使,出使金国,执行和谈任务。

京师,即词作中的“神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定都于此。

(1)词的上、下两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赏析全词的结句。

答案 

(1)将神京昔日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进行对比,将自己当年目睹身践的欢乐与而今两鬓飞霜、徒留嗟叹进行对比,突出了国破家亡之痛、人生迟暮之悲。

(2)通过描写苍茫暮色中,东风吹拂,胡笳悲吟,大雁惊飞的场景,运用“借景抒情”“移情入景”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凄迷、衰飒的气氛,委婉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深沉悲酸。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

 华岳:

南宋爱国诗人。

写作此诗时南宋国势正处于危殆之际。

(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鲜明艳丽。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出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不同。

本诗尾联前一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后一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连光源:

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

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

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

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

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遁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

“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

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连光源”是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光源,全套装置总长100米,能给分子、原子拍摄视频,记录下物理化学反应的动态全过程。

B.自由电子激光是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大连光源”为我国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C.“大连光源”由上海应物所和大连物化所联合研制,前者的科学研究专家与后者的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成为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成功范例。

D.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在建设之前缺乏充分调研,科学目标不够明确,一般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而“大连光源”的研制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大连光源”的构造,然后按着先后顺序详细介绍了“大连光源”输出极紫外激光的过程,这让读者对“大连光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B.材料二第一段介绍了自由电子激光技术在世界领域的发展现状,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我国的“大连光源”在自由电子激光技术领域已处于世界最先进水平。

C.材料三前两段介绍了“大连光源”项目的建设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用时短,而且技术领先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该项目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

D.三则材料因为报道的重点不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主要运用了说明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力求准确生动,材料二、三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观点鲜明。

E.以上材料引用了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对“大连光源”的相关介绍和评价,这些引用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3、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受伤的骨头

任林举

当了大半辈子乡镇书记,担了大半辈子土、抬了大半辈子石头的吴金印,到后来才发现,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

年轻时,他经常挑着两桶水走在山路上,或担着两箩头土走在乱石滩上。

那时,他健步如飞,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

扁担和肩膀的相接处不断传来均匀的吱呀声,他认定那是扁担的呻吟或者对所承重量的抱怨。

肩上的皮肉有时红肿、有时酸痛,无非是和扁担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提一些不必理会的抗议,但这些都与骨头没有太大的关系。

骨头一直保持着沉默。

然而,当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们对着灯光屏讨论吴金印刚刚拍出的骨片时,每个人都惊愕不已。

他们断定,吴金印的骨骼曾经出现过多处断裂。

也就是说,他的骨头曾经在过去的某些时间里发出过可怕的脆响或闷响。

医生们分析,他的骨头如果不是发生了癌变,就一定受过大伤,或多次在外力的冲击、重压下发生折断——肩胛骨和几处肋骨最为明显。

对此,吴金印也感到有些迷茫。

是啊,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骨头,从哪个时间开始,竟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也发出令人担忧的变化和声音呢?

30岁?

40岁?

还是50岁?

他躺在病床上,在记忆中那些密如荆条的疼痛里搜寻,搜寻着一个与断裂有关的声音。

是从县里开会后连夜往乡里赶,途中坠下山崖的那次吗?

那时,他刚去山区不久,村庄与村庄之间还没有像样的路。

人们行走的羊肠小路,不是在河滩匍匐,就是在山间高悬。

虽然在这样的山路上摸黑行走,随时都得提心吊胆,但不管怎么“提”怎么“吊”,也保不准突然来一个“万一”。

当那个突然的“万一”来临时,吴金印还是在失足的瞬间失去了清晰的意识,只觉得眼前一黑,倏忽一下,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就宣告完成,一切都是片刻的事情。

当他再次攀着荆条和树枝重回小路时,他已不再记得曾经有过什么声音,山石滚落的声音、树木折断的声音、肌肉撕裂的声音抑或骨头断裂的声音……空空的山谷里,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他拖着绵软无力的身子,走回了住处。

无处不在的疼痛让他躺了两天,第三天他咬咬牙,爬起来,照样下田劳动。

他相信,只要骨头依然保持着沉默,他就不会倒下。

是在小店河造桥时,抬石头跌倒的那次吧?

吴金印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块十分独特的石头,牛犊般大小,和所有的障碍一样,挑衅般横卧在那里,与行人的目光对峙着。

石头的质地细密坚硬,似乎可以让每道遇到它的目光都发出铮铮鸣响。

他走到巨石旁边时,群众也跟他走到了巨石旁边。

于是,四副绳套、四条木杠、八个人就把千斤的重量放在了肩上。

吴金印负重走在右侧的最前面,在人们的呼喊声中,以自己的步幅和频率引领着这个负重群体的节奏

这一次,重力仿佛穿过薄薄的肌肉直接作用在骨骼上,他都能感到骨头的弯曲和颤抖,但隐隐的疼痛却不是来自骨骼,而是来自骨骼里面的肺腑。

至于,骨头们有没有像绳索、木杠一样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吴金印并没有留意。

汹涌的汗水和人们的呼喊打断了他对自身的聆听。

此时,他要做的正是忽略和忘记,他的意识里只有距离,离开起点和到达终点的距离。

突然,他感觉双脚一软,大地倏然倾斜。

那一瞬间,他已分不清传递、集中到自己身上的重量是众人肩上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还是大地的重量;

他也分不清那些混乱而沉闷的声音是人们扑倒的声音、石头落地的声音,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声音。

十万颗金星在眼前迸射,旋即熄灭。

巨大的黑暗,显影为一段记忆的空白。

当吴金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只感觉到了右侧脚踝的剧痛。

大面积的肿胀和瘀青,让他和围观的人们只看到和相信了那处“皮肉”之伤……

医生的推断基于专业和科学,看来已不容置疑,但吴金印身上的多处骨伤,究竟缘何来、发生于何时何地,他本人也已经无法在记忆的地图上准确定位。

再认真审视一下那奇怪的骨像吧!

在两块光滑的骨头之间,那些粗糙的、疙疙瘩瘩的隆起物,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存在?

除了物质成分,是否含有大比例的精神要素?

一个人一生都经历过什么,才能结出这样的骨像?

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东西,除了在断骨的衔接处固化为更加坚硬的骨,是否还有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

或许,那些都是骨头们在漫长的进程里,与他头脑中的观念、意志以及外部形形色色的压力与各种重负争论、对话所积攒下的话语吧!

(选自《此念此心》,《人民文学》2017年第7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连用三个“大半辈子”,简洁地概述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特点,下文的“30岁、40岁、50岁”正与此呼应。

B.年轻时“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意味着现在他的身体和意志相游离,失去了意志力。

C.文中借吴金印回忆而描述的他两次受伤的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一件是夜间发生的,一件是白天发生的。

D.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的东西是指吴金印头脑中的观念、意志等精神要素。

E.医生们的“惊愕、断定、分析、推断”,从侧面角度来写主人公受伤的次数之多和程度之深,更能突出人物。

2、首段写“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从全文看骨头会发出哪些声音?

3、文章将现实的病情与往昔受伤之事结合起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作简要分析。

4、题目“受伤的骨头”如换成“受伤的人”好不好?

为什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

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

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