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学年高一语文半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四川省广元市学年高一语文半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元市学年高一语文半期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
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
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
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
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
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15日)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生动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
“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这便是创作的境界。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一定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二、古诗文阅读(5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济而西设版焉。
济:
渡河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贫穷困难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
跟随
D.道芷阳间行。
间:
小路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
箕踞以骂曰
A.太子迟之
B.范增数目项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常以身翼蔽沛公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大王来何操?
A.沛公安在?
B.将军岂有意乎?
C.为之奈何?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下列各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B.《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司马迁整理编写。
C.由《鸿门宴》中几个人物的座次可知,在古代坐在东方位置上的人是最为尊贵的。
D.《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首创对话体,由孔子及弟子编写。
8.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3分)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5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
“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
“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
“能复饮乎?
”哙曰:
“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
“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
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
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既飨军士。
飨:
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有犒劳的意思。
B.如厕:
上厕所。
如,往。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参,四匹马拉的车。
D.陛下的"
陛"
指帝王宫殿前的台阶。
"
陛下"
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
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
就成为与帝王面对
面应对的敬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
当刘邦处于危
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
脱离险境。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了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
本文言辞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
樊哙直
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劝说刘邦,但刘邦仍然卧而不起,精神不振。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原为普通平民的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
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0分)。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5分)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三)诗歌鉴赏(11分)
长安春望
卢纶【注】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
天宝末年举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3.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从冬风着笔,紧扣诗题,“草色闲”中的“闲”字用得巧妙,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舒畅形成呼应。
B.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
前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后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
C.颈联写川原纵横交错,远至天边;
宫殿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
这一联的写景,壮观中隐含衰飒之意。
D.尾联点明主题,表现了一种释怀后满怀希望的心态。
14.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再别康桥》)
(3).在《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节,荆轲和乐慷慨悲歌:
“,!
”这成为千百年来激励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信念源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年
感
梁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
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
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
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
我却暗暗地诅咒:
“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
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
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