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4334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2.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

《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GPS测量模式Word文件下载.docx

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

3、准动态测量

移动站接收机在进行初始化后依次到各待测测站,每测站观测几个历元数据。

这种方法不同于快速静态,除了观测时间不一样外,它要求移动站在搬站过程中不能失锁,并且需要先在已知点或用其它方式进行初始化(采用有OTF功能的软件处理时例外)。

这种模式可用于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工程定位及碎部测量、剖面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要求在观测时段内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

另外,有一种连续动态测量,也属于这种模式。

这种测量是在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

流动接收机在初始化后开始连续运动,并按指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记录数据。

这种方法常用于精密测定运动目标的轨迹、测定道路的中心线、剖面测量、航道测量等。

4、实时动态测量:

DGPS和RTK

 

前面讲述的测量方法都是在采集完数据后用特定的后处理软件进行处理,然后才能得到精度较高的测量结果。

而实时动态测量则是实时得到高精度的测量结果。

这种模式具体方法是:

在一个已知测站上架设GPS基准站接收机和数据链,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并通过数据链向移动站发送数据。

移动站接收机通过移动站数据链接收基准站发射来的数据,并在机进行处理,从而实时得到移动站的高精度位置。

DGPS通常叫做实时差分测量,精度为亚米级到米级,这种方式是基准站将基准站上测量得到的RTCM数据通过数据链传输到移动站,移动站接收到RTCM数据后,自动进行解算,得到经差分改正以后的坐标。

RTK则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

它的工作思路与DGPS相似,只不过是基准站将观测数据发送到移动站(而不是发射RTCM数据),移动站接收机再采用更先进的在机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到精度比DGPS高得多的实时测量结果。

这种方法的精度一般为2厘米左右。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高速公路

测量中的应用

陈楚江

【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武汉430052】

摘要:

本文简述了GPS测量技术的发展状态,并列出了GPS用于测量所具有特点,重点介绍了GPS测量用于公路测设中的国家大地点加密、隧道控制测量、特大桥控制测量、导线测量、航测像控点测量、密林密灌地区的路线控制测量、路线中桩实时放样测量、GPS测量与水准测量资料相结合进行高程控制测量的实际应用成果,最后对GPS测量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高速公漫测量应用

1 概述

1.1 GPS测量简介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美国国防部主要为满足军事部门对海上、陆地和空中设施进行高精度导航和定位的要求而建立的。

该系统从本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设计、研制。

根据最初设计思想,利用接收卫星发射的伪随机噪声码(P码)为美军及北大西洋组织的盟军提供米级导航定位,同时将定位精度为数十米的C/A码伪距提供民用导航定位。

  GPS作为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

全球定位系统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各国军事部门和广大民用部门普遍关注。

GPS定位技术的高度自动化及其所达到的高精度和具有的潜力,也引起了广大测量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70年代未至80年代初,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GPS卫星的载波信号也可以用于定位,并提供比伪距定位高得多的精度。

特别是载波相位差分定位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早期测量型商品的接收机的研制。

当时GPS定位基本上只有一个作业模式——静态相对定位,两台或若干台GPS接收机安置在待定点上,连续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1~2h,或更长一些时间,通过观测数据的后处理,给出各待定点间的基线向量,在采用广播星历的条件下,静态定位不难取得5mm+1PPm(双频)或10mm+2PPm(单频)基线解精度。

  80年代未,建立在FARA(整周未知数快速逼近技术)基础上的快速静态定位为短基线测量作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大大提高了GPS测量的劳动生产率。

一对GPS测量系统(双频)在10km以内的短边上,正常接收4~5颗卫星5min左右,即可获取5~10mm+1ppm的基线精度,与1~2h甚至更长时间静态定位的结果不相上下。

近几年,特别是1993年Leica公司开发了AROF

(AmbiguityResulationontheFly)定位技术,首先实现了动态环境下整周未知数初始化这个实时GPS测量关键技术的商品化。

各个GPS测量厂商看好这个大趋势,纷纷推出各自的GPS测量新产品。

有的把这种新型产品称之为GPS全站仪,有的称之为RTK(实时动态测量),有的称之为RTGPS。

  总之,GPS测量理论与设备的不断发展,使得GPS测量技术日趋成熟,GPS测量功能更加完善,GPS测量应用面更广,并且GPS测量设备价格变得低廉,操作更加简便,使GPS测量更加实用化和自动化。

1.2 GPS测量的特点

  相对于经典测量学来说,GPS测量主要有以下特点:

  

(1)测站之间无需通视。

测站间相互通视一直是测量学的难题。

GPS这一特点,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

但测站上空必须开阔,以使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扰。

(2)定位精度高。

一般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5mm+1ppm,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5mm+5ppm,GPS测量精度与红外仪相当,但随着距离的增长,GPS测量优越性愈加突出。

大量实验证明,在小于50km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2×

10-6,而在100~500km的基线上可达10-6~10-7。

(3)观测时间短。

在小于20km的短基线上,快速相对定位一般只需5min观测时间即可。

  (4)提供三维坐标。

GPS测量在精确测定观测站平面位置的同时,可以精确测定观测站的大地高程。

  (5)操作简便。

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

在观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是安装并开关仪器、量取仪器高和监视仪器的工作状态,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6)全天候作业。

GPS观测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2 GPS测量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实例

  公路路线一般处在一条带状走廊内。

其平面控制测量往往采用导线形式,这包括附合导线、闭合导线、结点导线等导线网形式。

对于重要构造物如大桥、特大桥、长大隧道等,也有布设成三角网、线形锁等形式。

2.1 常规测量方法的缺陷

  

(1)规范对附合导线长、闭合导线长及结点导线间长度等有严格规

定,一般对于高等级公路均要求达到一级导线要求。

这样,导线附合或闭

合长度最长不得超过10km,结点导线结点间距不能超过附合导线长度的

0.7倍。

这种要求一般在实际作业中难以达到,往往出现超规范作业。

  

(2)搜集到的用于路线测量控制的起算点间一般很难保证为同一测量

系统,往往国测、军测、城市控制点混杂一起,这就存在系统间的兼容性

问题,如果用不兼容的起算点,势必影响测量质量。

  (3)国家大地点破坏严重影响测量作业。

由于国家基础控制点,大多

为50、60年代完成,经过30多年,有些点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被破坏,有

些点则由于人们缺乏知识遭人为破坏。

在这些地区进行路线测量作业,往

往在50km以上均找不到导线的联测点。

这样路线控制测量的质量得不到保

证。

  (4)地面通视困难往往影响常规测量的实施。

一般路线的控制点要求

布设在距路线的300m范围内。

由于通视的原因,这一条件难以满足,甚至

在大范围密林、密灌及青纱帐地区,根本无法实施常规控制测量。

  对于长大隧道,特大桥用常规测量有下列局限:

  (5)长大隧道、特大桥等构造物一般要求测量等级在4等以上。

用常规

测量方法,往往采用增加测回数,延长观测时间等费时、费工的方法来设

法提高精度。

  (6)长大隧道、特大桥多为地形复杂困难地带,进行常规控制测量,

为通视和网形,往往砍伐工作量相当大,这样测设费用很大,作业艰苦。

  (7)长大隧道及特大桥的控制网高精度及与路线网的低精度衔接,虽

说用平差方法可以得到克服,但由于地形条件困难,其联结的测量工作量

很大,且不太方便。

实际工作中,构造物的控制测量与路线的控制测量经

常出现脱节现象。

  利用GPS测量能克服上述列举的缺陷,并提高作业的效率,减轻劳动

强度,保证了高等级公路测设质量。

  下面就在实际生产中应用GPS的情况举出一些应用实例。

2.2 GPS测量用于加密国家控制点

  京珠国道主干线粤境高速公路汤塘至广州北二环段路线长约60km,所

处地形为重丘区,路线设计为6车道。

  该段有11个各种系统的平面控制点,经过实地寻找,找出了7个,有4

个被破坏,破坏中有2个国家Ⅱ等点。

在已找出的的7个控制点中,国家测

绘局系统Ⅰ等点1个,Ⅲ等点1个;

城市测量系统点2个;

总参军控点3个。

这些平面控制点分属不同测量系统,且等级不同。

  为提高京珠国道粤境高速公路汤塘至广州北二环段测设质量,决定在

国家测绘系统基础进行控制点的加密。

加密的控制点布设方案是:

沿公路

路线每10km布设一对点,该对点相距约1km,且应通视良好。

这样,该段

共设了6对GPS加密点,加密点的精度要达到四等控制网的要求。

GPS四等

网由18个点组成,其网形略图如图1。

图1 汤塘至广州北二环GPS四等国家大地点加密 

  该四等网采用4台TrimbleSE400单频接收机作业。

该机的标称精度为

10mm+2PPm。

四等网的观测时间为90min。

数据采样间隔为15s。

  基线预处理采用厂家提供的TrimvecPlus软件,平差计算采用武汉测

绘科技大学编制的GPSADJ Ver2.0软件包。

  通过平差处理,该四等网最弱点位中误差为4.11cm,平均点位中误差

3.18c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27669,平均边长相对中误差1/453578。

  整个四等网作业仅花4d时间。

其效率较常规测量手段至少提高3倍。

  在此基础上,我院同湖北省测绘局、湖南省第二测绘院合作,在京珠

国道主干线湖南耒阳广州花都段进行了近600km的GPS加密国家控制点的测

量。

该地区路线跨越南岭山脉,沿线山高深、植被茂盛、地形地貌复杂、

通视条件极差。

国家一、二等三角点破坏严重,测设内可供利用的三角点

稀少,在路线走廊范围内仅找到7个保存完好的国家三角点。

  经过平差处理,网中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4.13cm,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