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121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 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文档格式.docx

影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父子相传、兄终弟及的承袭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对象——宗室和功臣等

4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宗室和功臣,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5实质——巩固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地方政治制度(以周王室为中心的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制度)

6特点——等级森严

7主要诸侯国——齐、鲁、晋、宋、燕、吴等

8意义——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间接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开发了边远地区)(★★消极:

地方权力很大,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性,导致地方分裂割据和周王室衰微,成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根源)

(分封制形成了西周贵族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叁秦朝开创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秦始皇设三公九卿标志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建立)

★★一概念——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二形成原因——①(根本原因)分散的自然经济提供了经济基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③(理论基础)法家思想(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三发展(演变)趋势(规律)——①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③思想专制不断加强

★★四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五基本构成(内容)——皇权专制(皇帝制度),中央集权(中央机构的组成),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文化专制措施

★★六特点——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人治色彩浓厚

★★七最突出特点(根本特点)——(以皇权为中心)中央集权

★★八理论来源——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

★★九评价(作用)——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②(消极)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

思想上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③总之,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后期,主要起消极作用。

十演变过程

1战国雏形——①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②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2秦朝秦始皇创立——①在中央推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②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③秦朝文化专制政策是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3西汉巩固——汉武帝①政治上建立“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有效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儒家的忠君守礼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4隋唐完善——隋朝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正式形成,唐朝进一步完善。

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

5宋朝加强——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①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设置转任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6元朝发展——①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明清空前发展——①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设五军都督府②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④实行八股取士⑤清朝沿用明制,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⑥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一分封制

1中国历史上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西周、西汉、西晋。

★★2分封制后果——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引起社会动乱。

如——西周的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时期混乱局面的出现;

西汉的分封导致了七王之乱;

西晋的分封导致八王之乱

★★3分封制的启示——分封制对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有双重作用

★★4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①内容:

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诸侯爵位世袭,拥有独立封地;

郡县制以地域关系为基础,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官位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郡县只是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②作用:

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后期造成极大危害;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③目的:

都是为了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利益,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5我国历史上建立影响深远制度的朝代——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隋朝(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元朝(行省制)

二隋唐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

1科举制出现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出身),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影响——①选官惟门第,缺乏公平性,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②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地方,不利于中央集权)

2科举制诞生——①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科举制作用——①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对后世影响)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对世界影响:

科举制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也是世界文官考试制度的开始)

★★4科举制特点——①分科考试,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②公平考试,公平竞争③政府主导,自由报考④考试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⑤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

★★5科举制目的——笼络读书人,加强思想控制,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6科举制启示——①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②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③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7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

★★8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建议——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力度,注重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到的见解,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9科举制能在中国沿用上千年的根本原因——它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10人才选拔的经验(启示)——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

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

任人唯亲姑息养奸会危害社会

★★11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比较——①目的:

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与维护民主②内容:

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③分权部分(机构):

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④实质:

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体现的是专制色彩;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体现的是民主特征

★★12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长官都是宰相(增加了宰相人数),其作用——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

能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三秦汉明朝监察制度

1秦始皇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秦朝御史大夫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监察制度的开始)

2西汉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作用:

刺史制度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开创的地方监察制度)

3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

四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

(1)军事——(★★目的是消除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控制兵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在中央——(★★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行政方面)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积极:

实现了行政军政财政的分立,加强了皇权。

消极:

造成了中央机构的臃肿)

(3)在地方——(★★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行政)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②(行政)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经济)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经济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

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2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积极:

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

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过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不强,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五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治国政策,也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1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轻武”——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影响——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提升了文官地位,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重文”——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4消极影响——降低军队的战斗力;

政治机构重叠,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财政开支

六元朝的政治制度

1中央——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帮助下,参照中原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军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

(1)在地方实施行省制度

①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②内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

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立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