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12459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

《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法典时代的合同无效种类与法律后果Word格式.docx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2007年的《民法总则》对民事行为无效的情形作出了规定,合同无效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民法典》对原有的法律条款进行了整合,《民法典》生效后,认定合同是否有效,应该适用《民法典》总则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的相关规定,具体包括以下条款或内容: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144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非纯获益的、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等不相适应的或未得到法定代理人追认而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145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3、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146条第1款,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虚假意思表示又称虚伪表示,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都知道自己所表示的意思并非真意,通谋作出与真意不一致的意思表示。

之所以对通过虚伪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予以否定,是因为这一意思表示所指向的法律效果并非双方当事人的内心真意,双方对此相互知晓,如果认定其为有效,有悖于意思自治的原则。

  4、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违反法律法规、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关于本条,一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二是强制性规定。

  根据最高院《合同法》司法解释

(一)第四条之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

  对于第二点强制性规定应当作何理解,可以参照《九民纪要》第30条,人民法院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时,要依据《民法总则》第153条第1款和合同法司法解释

(二)第14条的规定慎重判断“强制性规定”的性质,特别是要在考量强制性规定所保护的法益类型、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交易安全保护等因素的基础上认定其性质,并在裁判文书中充分说明理由。

下列强制性规定,应当认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

强制性规定涉及金融安全、市场秩序、国家宏观政策等公序良俗的;

交易标的禁止买卖的,如禁止人体器官、毒品、枪支等买卖;

违反特许经营规定的,如场外配资合同;

交易方式严重违法的,如违反招投标等竞争性缔约方式订立的合同;

交易场所违法的,如在批准的交易场所之外进行期货交易。

关于经营范围、交易时间、交易数量等行政管理性质的强制性规定,一般应当认定为“管理性强制性规定”。

  5、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153条第2款: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的简称,属于不确定概念。

民法学术一般采取类型化研究的方式,将裁判实务中依据公序良俗裁判的典型案件,区别为若干公序良俗违反的行为类型。

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在审理案件时,如果发现待决案件事实与其中某一类型相符,即可判定行为无效。

  6、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合同

  《民法典》第154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所谓恶意串通,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相互勾结,为牟取私利而实施的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

需注意的是,在虚伪表示的民事法律行为中,行为人与相对人所表示出的意思均非真意,二者尽管在法律后果上相同,但不可混淆。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双方通谋的虚伪表示也表现为主观上的恶意,且同时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无效的法律规定,是以意思自治为核心的人文精神的彰显和弘扬,要实现自由法治的自洽----私意与公意的区分、博弈与整合或对立与统一。

  二、合同无效的分类和种类:

区分与适用

  上述六项内容,只能说是法律规定的六种情况或情形,还不能称之为分类或种类,因为分类或种类,应该依据一定的标准以达到认识和区分、适用之目的,以揭示其法律意义。

  无效是与有效相对的概念,依据《民法典》关于有效的规定,可以对无效进行相应的分类。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该条三个条件,分别是主体表意、主观表意、客观公益或公意,是围绕意思自治生成的内外两个要素设置的条件,主体与主观表意是内部要素,客观公益或公意是外部要素,即主体的表意是受公意约束和限制的私意,意思自治是有限度的,是公意与私意博弈与整合下的意思自治。

因此,结合上述关于无效的规定,合同无效,根据与有效的三个条件的规定,可分为三类;

根据意思自治生成的内外要素可分为二类。

  

(一)根据《民法典》143条有效的法律规定的分类

  1、主体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是主体在客观上表意不能,不具有表一能力,即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上述《民法典》第144条。

  2、主观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是行为人或主体在主观意思表示不真实,是上述《民法典》第145、146、154条。

  3、客观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是行为人的表意行为在客观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是上述《民法典》第153条。

  这种以民法典规定的有效要件为分类标准的方法,可以在认识和法律适用中识别和区分无效、有效的原因,以便正确迅速搜索到适用的法律规定,正确区分有效和无效,使有效、无效的理论体系周延和系统化。

  

(二)根据意思自治生成的内外要素的分类

  1、内部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包括第一种分类的前两种,是《民法典》第144、145、146、154条。

  2、外部表意不能的合同无效,包括第一种分类的第三种,是《民法典》第153条。

  这种分类,以意思自治的形成为标准,在认识和法律适用中,便于区分私意与公意,便于明确意思自治的界限和度,便于明确私意的内容主体与主观,公意的内容客体与客观,前者是形成的内部要素,后者是形成的外部要素,更便于理解自由的法律或法治的涵义。

  三、合同无效后的法律后果:

条件和顺序

  合同无效,最直接的法律后果是当事人所预期的合同效力无从产生。

但是,此情形下当事人之间还是可能存在其他法律效力---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法》第58条规定:

“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民法总则》第157条承袭《合同法》第58条的规定,但将其规范对象扩大为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后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的法律效果。

《民法典》为避免条文冗余,仅保留了功能更为齐全的《民法总则》第157条(即《民法典》第157条),未保留《合同法》第58条。

  根据《民法典》第157条之文义,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可能为财产返还、折价补偿或损害赔偿。

(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确定不发生效力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

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1、财产返还---无过错

  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无效以后,对已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而已接受该财产的当事人则有返还财产的义务。

返还财产是一种恢复原状的责任形式,并不是一种过错责任,不要求返还财产的当事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只要合同被认定为无效,当事人因无效的合同关系取得、占有的对方当事人的财产,因合同无效后丧失合法依据,应当承担返还财产的责任。

  返还财产这种民事责任:

(1)返还财产的范围应以对方交付的财产数额为标准予以确定,即使当事人所取得的财产已经减少甚至不存在了,也仍然要承担返还责任;

(2)如果当事人接受的财产是实物或者货币时,原则上应返还原物或者货币,不能以货币代替实物,或者以实物代替货币;

(3)返还财产是以财产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能够返还为条件的。

如果原物已经毁损灭失,不能返还原物的,如果原物是可替代的物,应以同一种类物返还;

如果原物是不可替代物,则应当赔偿当事人的损失或折价补偿。

  2、折价补偿----公平

  本条中规定对于“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

本条规定了以返还财产为恢复原状的原则,但是在有的情况下,财产是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在此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恢复原状的目的,就应当折价补偿对方当事人。

不能返还可分为法律上的不能返还和事实上的不能返还。

法律上的不能返还,主要是受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

即当一方将受领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而第三人取得该项财产时在主观上没有过错,不知道或者没有责任知道该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无效,善意第三人就可以不返还该原物,并且该原物也是不可替代的,此时,该当事人就不能返还财产,他就必须依该物在当时的市价折价补偿给另一方当事人。

事实上的不能,主要是指标的物灭失造成不能返还原物,并且原物又是不可替代的。

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该财产的当事人应当依据该原物当时的市价进行折价补偿。

  3、损害赔偿----过错

  本条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在合同被确认无效,一般都会产生损害赔偿的责任。

凡是因合同的无效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的损失,主观上有故意或者过失的当事人都应当赔偿对方的财产损失。

  综上,合同无效法律后果的规则适用是有条件和顺序的。

总之,《民法典》对合同的效力及合同无效的规定,使得合同交易行为更加符合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的需要,有助于我国法治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保护和弘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人文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