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10925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 实验10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的测定辅导教案 浙科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无氧

4.C6H12O6

C3H6O3(乳酸)+能量

7.热水 坛内壁

(1)蔬菜在开水中浸1min后 白酒 

(2)接种已经扩增的发酵菌 减少腌制时间

二、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

1.亚硝酸盐存在于泡菜等腌制食品中

2.亚硝酸盐产生于:

微生物在________条件下,将菜中的糖和其他营养物进行________,发酵产物有有机酸、________物质,也有亚硝酸(HNO2)。

3.亚硝酸盐的鉴定原理:

亚硝酸盐可与________________反应,这一产物再与N1萘基乙二胺________,形成________色产物,可用________法定量。

4.实验设备、用品、材料(略)

5.实验步骤:

2.无氧 发酵 醇类

3.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 偶联 紫红 光电比色

5.样品处理 计算

核心解读HEXINJIEDU

1.乳酸菌的特点是怎样的?

乳酸菌种类很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体表、人或动物的肠道内都有乳酸菌分布。

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的情况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

乳酸杆菌常用于生产酸奶。

2.亚硝酸盐与人体健康有什么关系?

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用作食品添加剂。

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

据统计,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约为4mg/kg,咸菜中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在7mg/kg以上,而豆粉中的平均含量可达10mg/kg。

 

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当人体摄入的亚硝酸盐总量达到0.3~0.5g时,会引起中毒;

当摄入总量达到3g时,会引起死亡。

我国卫生标准规定,亚硝酸盐的残留量在肉制品中不得超过30mg/kg,酱腌菜中不超过20mg/kg,而婴儿奶粉中不得超过2mg/kg。

膳食中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在人体内以“过客”的形式随尿排出,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作用),才会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

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亚硝胺具有致癌作用,同时对动物具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

研究表明,人类的某些癌症可能与亚硝胺有关。

3.关于泡菜制作过程中某些处理的作用是什么?

(1)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一层白膜?

你认为这层白膜是怎么形成的?

形成白膜是由于产膜酵母的繁殖。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泡菜发酵液营养丰富,其表面氧气含量也很丰富,适合酵母菌繁殖。

(2)加入白酒起什么作用?

白酒可抑制泡菜表面杂菌的生长,它也是一种调味剂,可增加醇香感。

(3)用水封闭坛口起什么作用?

不封闭有什么结果?

水封闭坛口起着使坛内与坛外空气隔绝的作用,空气中21%是氧气,这是最简易的造成无氧环境的方法。

这样,坛内可利用蔬菜中天然存在的乳酸菌进行乳酸发酵。

如不封闭,则会有许多需氧细菌生长,蔬菜会腐烂。

4.测定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中的一些问题:

(1)实验原理: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这一产物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色产物,可被光电比色法定量。

(2)实验材料药品:

NH4Cl缓冲液、ZnSO4溶液、NaOH溶液、对氨基苯磺酸溶液、N1萘基乙二胺、显色剂、NaNO2标准溶液(储液)(测定时用)。

(3)药品使用阶段:

5.泡菜发酵的过程具体是怎样发生的?

泡菜在发酵期间,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发酵产物乳酸不断累积,因此可以根据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和乳酸积累量,将泡菜发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发酵初期 蔬菜刚入坛时,其表面带入的微生物,主要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等较为活跃,它们进行异型乳酸发酵和微弱的酒精发酵,发酵产物为乳酸、乙醇、醋酸和二氧化碳等。

由于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产生,气泡会从坛沿水槽内的水中间歇性地放出,使坛内逐渐形成嫌气状态。

此时泡菜液的含酸量为0.3%~0.4%,是泡菜初熟阶段,其菜质咸而不酸、有生味。

发酵中期 由于初期乳酸发酵使乳酸不断积累,pH下降,嫌气状态形成,乳酸杆菌开始活跃,并进行同型乳酸发酵。

这时乳酸的积累量可达到0.6%~0.8%。

pH为3.5~3.8。

大肠杆菌、腐败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活动受到抑制。

这一期间为泡菜完全成熟阶段,泡菜有酸味而且清香。

发酵后期 在此期间继续进行的是同型乳酸发酵,乳酸含量继续增加,可达1.0%以上。

当乳酸含量达到1.2%以上时,乳酸杆菌的活性受到抑制,发酵速度逐渐变缓甚至停止。

此阶段泡菜酸度过高、风味不协调。

从乳酸的含量、泡菜的风味品质来看,在初期发酵的末期和中期发酵阶段,泡菜的乳酸含量为0.4%~0.8%,风味品质最好,因此,常以这个阶段作为泡菜的成熟期。

6.泡菜在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有何变化?

①发酵初期:

以不抗酸的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活动为主,同时还有一部分硝酸盐还原菌活动。

该时期利用了氧气,产生了厌氧环境,乳酸菌才开始活动。

此时乳酸菌和乳酸的量都比较少,而由于硝酸盐还原菌的活动,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

②发酵中期:

由于乳酸菌产生了大量乳酸,其他细菌活动受到抑制,只有乳酸菌活动增强。

此时期乳酸菌数量达到最高峰,乳酸的量继续积累。

由于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同时形成的亚硝酸盐又被分解,因而亚硝酸盐含量下降。

所以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③发酵后期:

由于乳酸的积累,酸度继续增长,乳酸菌活动也受到抑制。

乳酸菌数量下降,而硝酸盐还原菌完全被抑制。

题例领悟TILILINGWU

【例题1】泡菜腌制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  )

①乳酸菌 ②大肠杆菌 ③烟草花叶病毒 ④酵母菌 ⑤硝化细菌 ⑥噬菌体 ⑦毛霉 ⑧醋杆菌

A.①④ B.③⑥

C.⑦⑧D.①②⑤

解析:

泡菜是利用天然微生物进行发酵而制成的,这些微生物主要是假丝酵母和乳酸菌。

所以选A项。

A

 

制作泡菜选用的菌是乳酸菌或酵母菌。

【例题2】制作泡菜的过程实际上是应用了乳酸菌的呼吸作用。

将原料放入泡菜坛后应当怎样处理才能得到可口的泡菜(  )

A.马上密闭,保持60℃以上

B.一直通风,不封闭,保持30~40℃

C.先通风后密闭,保持30~40℃

D.马上密闭,保持30~40℃

在泡菜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条件。

因为乳酸菌是厌氧菌,当原料放入泡菜坛后,要马上密闭,并保持30~40℃的温度。

D

泡菜的腌制需要适宜的条件,如密闭、30~40℃的温度、适宜的pH等。

【例题3】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亚硝酸盐经一定方式显色反应后呈玫瑰红色

B.显色反应后亚硝酸盐的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C.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显色深浅不同

D.样品液显色后,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比色,可大致估算出样品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理的理解能力。

显色反应是指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物质。

所以理化性质均发生了改变。

B

亚硝酸盐含量测定过程中有化学反应的进行,因此反应后理化性质均改变。

随堂训练SUITANGXUNLIAN

1制作泡菜所利用的乳酸菌最初来自于(  )

A.所选蔬菜自身原有的

B.人工加入到泡菜水中的

C.腌制过程中产生的

D.水中的乳酸菌

A 解析:

乳酸菌分布广泛,在空气、土壤、植物体表和人或动物肠道内都有分布。

在制作泡菜时不需人工加入菌种,腌制过程中也不可能产生乳酸菌,水中的乳酸菌也会在制泡菜盐水时煮沸杀死,故B、C、D三选项不正确。

2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导致泡菜腐烂。

造成泡菜腐烂的原因可能是(  )

①罐口密封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②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③罐口封闭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④罐口封闭不严,促进了需氧腐生菌的生长和繁殖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B 解析:

泡菜腐败的原因要从泡菜制作中哪些环节用以防止腐败上找。

罐口有水,用以密封,若密封不严则会引起腐败。

3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的操作中,用不到的试剂是(  )

A.对氨基苯磺酸溶液

B.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C.氯化镉和氯化钡溶液

D.班氏溶液

D 解析:

班氏试剂用于检验还原糖的存在与否。

2019-2020年高中生物实验11植物的组织培养课堂导航浙科版

1.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

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

一个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

生物体细胞一般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因而都含有生物一整套遗传物质,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3)细胞全能性表达的条件:

①在生物体上时不能表现出其全能性,只能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在特定的环境、激素等的影响下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②细胞表现其全能性的条件

首要条件是脱离母体,另有以下几点:

A.植物细胞

a.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中除含有一定的水分、无机盐外,还要添加一定的植物激素(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这有助于愈伤组织分化为不同组织、器官。

b.在植物组织培养的前期对光照无需求,在后期需要光照条件,这有利于细胞生长、分化。

B.动物细胞:

由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其全能性不易表达,但其核仍具有全能性。

2.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所有实验用具严格灭菌。

(2)接种过程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

(3)愈伤组织培养。

最初避光培养,后期见光培养。

(4)试管苗培养。

要先进行生芽培养,再进行生根培养,试管苗培养要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3.由花粉经植物组织培养成的植株与由植物营养器官(如:

茎)培养成的植株一样吗?

这两个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基本相同,但其实质相差甚远,具体请参看下表理解。

花粉植株的产生和植物茎的组织培养的比较

菊花茎的组织培养

月季的花药培养

理论论据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基本过程

脱分化、再分化

影响因素

选材、营养、激素、pH、温度、光照等

操作流程

制备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栽培

选材→材料消毒→接种和培养→筛选和诱导→移栽→栽培选育

生殖类型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花药离体培养法)

植株属几倍体

与原材料植株相同(二倍体或四倍体等)

是原材料植株的单倍体植株

4.为什么说无菌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植物组织培养不同于扦插、分根、叶插等常规无性繁殖。

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所以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对无菌操作的要求非常严格。

如果不小心引起污染,将可能造成培养工作前功尽弃。

无菌技术包括培养基消毒灭菌和植物材料(外植体)的消毒灭菌。

对培养材料进行表面灭菌时,一方面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