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复习策略Word格式.docx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复习策略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复习策略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注意韵母er用作韵尾时(儿化音)写成r,如:
鸟儿(niǎor),花儿(huār)。
(4)牢记声调标调规则,如有a不放过,无a找o、e;
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
2、注意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形声字、形近字加以收集比较,如:
(1)形声字
风流倜傥(读tǎng不读dǎng),两相对峙(读zhì
,不读shì
)。
(2)形近字
敝帚自珍(zhēn)广泛(fà
n)揣测(chuǎi)
暴殄天物(tiǎn)针砭(biān)惴惴不安(zhuì
)
3、注意多音字的比较认读,如:
à
i(艾草)lǒng(笼罩)zǎi(积攒)
艾笼攒
yì
(自怨自艾)ló
ng(鸟笼)cuá
n(攒动)
二、字形
1、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能够在田字格、方格里按要求规范、工整地书写汉字。
2、掌握3500个常用字的字形,能正确地辨别并改正词语、句子、语段中常见的错别字。
3、能正确书写并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1、写字时掌握字的间架结构,笔画舒展适中,分布合理,力求整个字的结构匀称,重心平稳。
2、将3500个常用字汇成表,利用字典查出每个字的音和义,以便帮助记其字形。
3、在所有汉字中,有好多同意字极容易混淆,在复习中必须得依据字的意义及搭配习惯来掌握。
如:
(1)“查”和“察”的区别——调查、检查、观察、察言观色。
(2)“汇”和“会”的区别——“会聚”这个词里的“会”可换为“汇”,但“融会贯通”里的“会”不可换为“汇”。
(3)“曲”和“屈”的区别——有时“委曲”与“委屈”的意思相同,但在“委曲求全”这个成语里不能把“曲”写为“屈”。
4、在所有汉字中,也有好多形近字极容易混淆,在复习中必须得仔细辨别。
(1)“点拨”中的“拨(bō)”不能写为“拔”也不可读为“bá
(2)“销声匿迹”中的“销”不能写为“消”。
三、词语(包括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一)总体要求:
1、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1、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的辨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在了解它们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不同的因素来体会其间意义和用法上细微的差别。
常用的辨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1)从词义的轻重来辨别。
如“失望”和“绝望”,前者的程度浅后者的程度深。
(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来辨别。
“战斗”和“战争”,前者范围小,后者范围大。
(3)从成语的感情色彩来辨别。
如“爱护”、“保护”和“袒护”三个词都有表示护卫,免受伤害之义,但爱护是褒义词,保护是中性词,袒护是贬义词。
(4)从词的搭配对象来辨别。
如“充足”、“充分”和“充沛”三个词都有“满”和“够”的意思,但“充足”常与具体的物质方面的东西搭配,如:
粮食充足;
“充分”和“充沛”则常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如:
条件充分、精力充沛。
(5)从词的语体色彩来辨别。
如“死亡”和“逝世”,前者用于一般(平凡)人的死,而后者则用于伟大人物的死。
(6)从词性来辨别。
如“障碍”和“阻碍”,它们都有阻挡、妨碍事物发展和进行的意思,但“障碍”是名词,可作主语和宾语;
而“阻碍”是动词,常作谓语。
2、成语的正确使用
(1)注意辨别理解成语中的关键字。
如“事半功倍”中的“功”字,有的学生常把它当“工”来理解,以致把整个成语的意思理解为:
付出成倍的工作,才完成一半的事情。
再如“销声匿迹”中的“销”字,也有不少学生常把它当“消”字理解,从而把整个成语的意思理解为:
声音消失了,踪迹不见了。
(其实“功倍”指成倍的功效,“销声”指不公开讲话。
(2)注意辨析近义成语。
如“鬼斧神工”和“巧夺天工”,两个成语都用来形容技艺高超、奇妙,但“鬼斧神工”指鬼神所造,不是人力所为,因而常用来形容一些天然形成的景物,“巧夺天工”则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因而常用来形容一些经过人工雕饰的景物。
(3)注意辨别成语的使用范围。
如“咄咄逼人”和“盛气凌人”,两个成语都含有“气势汹汹,使人难堪”之意,但前者的应用范围广,不仅限于人,还可用于气势、形势、命令等;
后者只用于人,并含有傲慢自大的意思。
(4)注意辨析成语的感情色彩。
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两个成语都含有“没有一处不到”的意思,但前者常形容待人处事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含褒义;
后者多指什么事(包括坏事)都干得出来,含贬义。
四、句子
1、了解常见病句的类型。
2、能够辨析并修改常见病句。
3、掌握句子衔接与排序的方法。
4、能够仿照所给句子再写一两句话,即仿写。
1、常见的病句类型及修改
(1)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a、自参加函授学习以来,我的知识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
此句的主语“生产水平”和谓语“增长”不搭配,应把“增长”改为“提高”。
b、青年学生应从小就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此句的谓语“养成”和“人生观”不搭配,应把“养成”改为“树立”。
c、自己有双聪明灵巧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此句的定语“聪明”和中心语“手”不搭配,应把“聪明”删去。
d、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此句的补语“整整齐齐”与中心语“打扫”不搭配,应把“整整齐齐”删去。
(2)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和缺修饰语。
a、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团结协作的可贵。
此句滥用介宾结构“在……中”,使原来的主语“这次抗震救灾”变为状语,最终造成整句缺主语,此句应删除“在”和“中”。
也可删去“使”字,让“我”作主语。
b、天气这么寒冷,他身上仍然既破烂又单薄的衣服,怪可怜的。
此句缺少谓语,应在“仍然”后面加上“穿着”。
C、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
此句的谓语“成为”,没有相应的宾语来与之搭配,即缺宾语。
应在“3个生产厂”后加上“的大型企业”。
d、家庭环境往往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此句缺少必要的修饰语,因为家庭环境有好有坏,所以应在“家庭环境”前面加上“良好的”。
(3)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包括词义使用不当,词性使用不当。
词的感情色彩使用不当。
a、“五一”假日里,滔滔不绝的游客使普者黑风景区热闹非凡。
此句属词义使用不当。
形容来往的游客连续不断,只能用“络绎不绝”,而“滔滔不绝”用于形容话多,连续不断。
b、鲁迅作品里的部分异体字常困难着许多师生的心。
此句里的“困难”被误用为动词,应把它改为“困扰”或“困惑”。
C、初中三年,语文学习一直是我的嗜好。
此句里的“嗜好”多指不好的、特殊的、成习惯的爱好,含贬义,应把它改为“爱好”。
(4)不合事理
不合事理就是指在语言表达中,要么前后矛盾,要么违反人们的思维,要么违背客观现实情况等。
a、他是汶川地震灾区所有死难人员中的幸存者。
此句中的“幸存者”与“死难人员”相矛盾,既然他是“幸存者”,就不该包含在“死难人员”之中。
应把“所有死难人员”删去。
b、为防止此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应加强安全教育。
此句要表达的意思应当是“防止事故再发生”,才符合常理,但因加了个否定词“不”,成了“防止事故不再发生”,意思是事故不发生都不行,一定要让它发生,这就违背了人们的客观愿望。
应把“不”字删去。
(5)重复累赘
重复累赘指的是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晰,而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句子成分。
a、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
此句的补语部分“最多”与“不超过”在语意上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b、教育局长亲自光临到我校强调“减负”应注意的问题。
此句里的“光临”与“到”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6)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指把两种句式或两个意思杂糅在一句之中,造成结构混乱,意思不清。
甲队在最后一分钟大举进攻乙队时,被乙队断球反攻,最终攻破甲队大门。
此句从前半部分(甲队在最后一分钟大举进攻乙队时,被乙队断球反攻)看,陈述对象是甲队;
从后半部分(最终攻破甲队大门)来看,陈述对象显然是乙队。
因而造成前后主语不一致,表意不清。
可把“攻破甲队大门”改为“失败”,使整句的陈述对象为甲队。
(7)表意不明,造成歧义。
有歧义的句子,是指同一个句子表意不确定,既可这样理解,也可那样理解。
三个电视台的主持人正聚在一起交流经验。
此句既可理解为甲电视台,乙电视台,丙电视台的主持人聚在一起交流经验,也可理解为同一电视台的主持人甲、乙、丙正聚在一起交流经验。
应将“三个”与“电视台的”调换位置。
(8)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一般包括逻辑语序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语序不当,关联词的语序不当。
a、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此句不符合客观规律,应该把“修剪”与“栽种”两者对调位置。
b、减轻负担是要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思考和动手的时间,促进他们学会动手、动脑、做事、生存、共同与别人生活。
此句里的“共同”应该放到“生活”的前面,成为“生活”的状语。
C、就业不论多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
此句属关联词语的语序不当,应把“不论”放在“就业”之前。
2、句子衔接与排序的方法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常出现的,而学生解答这类题型的得分率又通常较低,所以很有必要仔细探究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
依据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句子的衔接与排序这类题型总结出来的解题方法如下:
句子的衔接三法——
(1)注意符合时间、空间及逻辑等关系。
(2006年云南中考试题)依次在下列语句中横线上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那霏霏的春雨,像轻烟那么迷蒙,使所有的景物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A、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B、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的笔墨能如此飘逸。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此题应从前后句的逻辑关系来分析。
“软绵绵的”属于手上或脚上的触觉,用于脸上是不合事理的,因此排除C、D项;
“凉沁沁的”应该是春雨先飘在脸上才会产生的感觉,如果先感到“凉沁沁的”之后春雨才飘在脸上,就显然不合逻辑。
故选B。
(2)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
(2007年杭州中考试题)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农村的道路像一些遗弃的绳子,永远不会有人想起来把它弄直;
河流始终妄图躲开人类,;
树林是淡青的,它们已由自然繁殖生长改为人工种植,。
①被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②把它随便地扔在田野上;
③村庄却总是在某个拐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