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091145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大学马原重点复习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5、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P18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P22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哪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P30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的本质P3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2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实践的概念、特点、形式P35

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点: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6、意识的能动作用P40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P44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8、矛盾的定义、属性、以及同一性和斗争性两者关系P47

定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属性:

对立和统一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同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两者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相对的。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P49(大题)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

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10、质量互变规律P51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既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零界点。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核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0、辩证的否定观P51

基本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5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时间缠身,为实践服务,随时间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动能反映P67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承认客体对主体决定作用的基础上,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对实践的发展而历史的变化发展着的。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的创造的过程。

(反映有两个特点有摹写性有创造性)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P7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事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期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恰恰相反(认识运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螺旋式的曲折上升的运动,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4、真理的特点P73

真理的特点是客观性。

真理最更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

5、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P77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的认识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为真理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范围和失去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全面的。

要真正的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这点我们做不到,忽视其中的任何一点,真理都可能变成谬误。

6、为什么说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8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于真理的本性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第三,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第三章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95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P96(大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

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应。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或能动作用)及其意义P99

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突出表现)

意义:

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P101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其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使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对其产生阻碍作用。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P106(大题)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后果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

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通知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6、科学技术的作用P123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生产方式: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人们的劳动形式;

社会经济结构。

(2)生活方式:

劳动效率;

交通;

学习等。

(3)促进思维方式转变。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P128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使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空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