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87789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6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

《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_精品文档资料下载.pdf

因此,“三自性”亦是修行成就者度生之法的不同层面而世间一切法都是此度生法之示现。

【关键词】楞伽经;

如来藏;

八识;

三自性【中图分类号】B9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08)07-0001一05作者简介:

聂伟荣,男,福建人,北京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唯识学。

前言唯识学之“三自性”即是通常所说的世间一切法之三种性质,其中包括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

“三自性”是佛教义理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其中不仅统摄了唯识学的基本内容,而且涵摄了如来藏思想。

甚至,如果依照楞伽经本身的说法,此“三自性”或“五法”等“一切佛法悉入其中竹【11。

即可统摄一切佛法之内容。

但“三自性”之含义具体为何,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各家都基于其对唯识学或如来藏思想不同理解而作出不同回答。

因此,有必要对“三自性”之内容作一梳理,这一梳理未必能完全解决“三自性”之含义具体为何的问题,但应可凸现与此问题相关的各方面内容。

论及“三自性”的佛教典籍不少,但文章主要依据楞伽经来说明“三自性”之含义(作为对照,亦会提到其它一些典籍中有关“三自性”的说明),这主要是由楞伽经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通常认为,楞伽经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其中体现了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的结合,不管这种说法恰当与否,在该经中对如来藏思想与唯识思想都有详细说明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而这两者则是“三自性”之基本内核。

并且,。

三自性”亦是楞伽经论述的一个重点,前人曾将之归为“楞伽四门”之一。

一、圆成实性中三自性被译为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及成自性,与通常所说的三自性之名略有差异,这应该只是翻译时名称不统一所致,并无特别含义。

这段详细说明了三自性之内容,对三自性与五法之关系亦有提及。

为论述方便,这里先说明三自性之“成自性”。

“成自性”亦即圆成实性,其内容如上所述,即是离妄想之后圣智所证及圣智所行之境界。

可见,成自性实际是指修行圆满之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圆满之果所体现出来的性质。

此中有三点须说明:

第一,成自性指修行圆满之果,此果由转依所得。

这里没有详细说明转依所得之内容,但如果参照楞伽经其它有关经文及唯识学相关经论,可知转依所得当包括两部分:

一是清净本心之回复,二是转变识种子为智种子。

其中,清净本心之回复是指清净本心在众生状态下为无明所覆,转依之时即破除无明,回复此清净本心。

此过程成唯识论称之为“大涅榘”。

清净本心为无明所覆后妄生八识之识种子,此八识之识种子因本心之清净种子而起,如清净种子之影像,但亦相对独立于清净种子,且因无明之熏染,此识种子成染污之垢种,因此,破除无明证人本心的同时亦须消除识种子之无明染污。

识种子之无明消除即转变为智种子,可作佛身净土等,能起种种妙用,此即转变识种子为智种子,此在成唯识论中称为。

大菩提”。

故成自性当包含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第7期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3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一切相都可看作是因缘和合而生,且因缘和合之义亦可作都层面的解释,这里的缘起白性是否泛指一切法之因缘和合而起之性质,还是有所特指?

不妨综合考虑文中所说的缘起自性与遍计所执性之关系来说明之。

(一)缘起自性之净分前面经文在说明遍计所执性时提到:

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着,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

谓名相计着相,及事相计着相。

这段说明遍计所执性之成因及分类。

其中,提到“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着,有二种妄想自性”,此句略晦涩,七卷本作“依彼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著相故,大慧,彼计著事相有二种妄计性生6|。

准此,此句似当解释为“缘起自性事相(法由因缘而起则其相为缘起自性事相)之相生起运行后,(众生)对所显现的因缘法之相起执着,则有二种妄想法”。

七卷本亦是对缘起自性相起执着而生起妄想自性之义,两者含义相同。

可以看到,妄想自性是对缘起自性起执着而生起的。

妄相自性是执着相,即是将自心所现之相执为实有,认为一切法皆实有自性,不了众生所觉知之一切法实即是心中本有之相。

因此,妄想自性实即是对本有之心相起执着之结果,以此对照上文对妄想自性与缘起白性之关系的论述,似乎缘起自性即是前面所说本心之相。

众生因无明对此本心之相起执着,故有种种世间法,此过程似即是众生对缘起自性起执着生妄想自性之过程。

众生本心之相待外尘而起,是对外尘的如实映现。

众生与外尘相对,本心即现起与外尘对应之相,此相由本心之清净种子所成,为本真之相,可如实映现外尘。

但众生因无明之关系,对此本真相起执着,即有八识相。

八识相之现起即是识种子现起,此过程与本真相之现起同步,即本真相现起,识种子亦相应现起。

此关系可以简单图示为:

外尘本真相八识相其中,外尘并非众生所觉知之心外之物。

此为众生妄想所成,不离众生之心,故非外尘。

外尘实为相对于某一众生而言其他众生之心。

众生各有本心,此本心于彼本心而言,即是尘,在彼心之外故。

其中亦包括诸佛菩萨所幻化之种种妙法,此妙法由诸佛菩萨之清净心所起,亦在众生心之外,故于众生而言,亦属“外尘”。

因此,对本心之相的执着亦即是对外尘相之执着,而此处所说于缘起自性有执着故有妄想自性亦可解释为计着外尘而有妄想自性。

如果着眼于由缘起自性“引起”妄想自性的特点,可知缘起自性为外尘更为合适,因外尘引生本心之相进而有执着相之故,外尘是真正引起执着相之缘。

事实上楞伽经中所说缘起自性主要指外尘,且此外尘特指诸佛菩萨为众生而幻化之种种法或示现之种种身。

在楞伽经卷二中提到:

大慧,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大慧,幻与种种,非异非不异。

若异者,幻非种种因;

若不异者,幻与种种无差别,而见差别。

是故非异非不异。

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萨摩诃萨,如幻缘起妄想自性,异不异有无莫计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缚于境界觉想智随转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种种支分生如幻则不成彼相有种种妄想则不成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妄想无所知于缘起妄想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妄想有种种于缘起妄想7】这段说明缘起自性与妄想自性的关系。

其中,所谓对缘起自性的执着,实即是凡夫对诸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幻化身起妄想执着(“计着缘起而计著者,种种妄想计着自性如幻示现种种之身”),因此妄想而把如幻示现之身执为实有,不明其体性如幻(“凡夫妄想见种种异幻”)。

因此,幻化身与于此而起之种种执着相非异非不异。

若言其异,则幻非种种执着相之因(若因果无关,则何不他因生此果),若言其不异,则幻化身与种种执着相无差别,而实际上可见到两者之差别(如幻境界唯诸佛菩萨可知,众生所知则为执着相)。

因此,幻化法与执着相非异非不异,对如幻之缘起法与执着相之关系不当计着为异亦不当计着不异,两者皆不可执为有亦不可执为无。

由此,缘起自性即是所示现之幻化法,对此幻化法起执着即是妄想自性。

因此,偈中说,心若于境界有所执着,则会对此境界转现种种妄想(“觉想智”即是凡夫妄想之智,此实为“识”,有无明故,但楞伽经有时亦称之为智,如卷三提到:

“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

若消除妄想证得殊胜境界,了知相不碍空,空不碍相,相皆有本心而起,故有平等智慧生起。

因妄想而执着诸法皆有自性,若从缘起自性之角度看,其所执为实有之诸法皆无自性,由心(诸佛菩萨之妙心)所现,体性如幻,因众生之妄想故执为实有,而缘起自性本身并非众生之执着相。

因众生之妄想故有种种执着相,若破除无明,了知如幻,则此执着相不成就,此执着相虽有多种,但皆是妄想所致,故非真实之相。

此种种虚妄相,因心有所执着而生起。

妄想因无明于如幻之缘起法起执着妄想相,故此种种妄想自性皆依缘起自性而有。

缘起自性既是诸佛菩萨为度生幻化之法,则此幻化法当是应众生之需要,由圆成实性起用而来。

圆成实性是由识种子消除无明所得之智种子,故其本身是无明的,由此而起之缘起自性亦当属清净之无为法,故偈中说:

“妄想自性有,于缘起则无,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此种含义在解深密经卷二中亦有体现:

善男子,譬如清净颇胝迦宝,若与青染色合,则似帝青大青末尼宝像,由邪执取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有情;

若与赤染色合。

则似琥珀末尼宝像,由邪执取琥珀末尼宝故惑乱有情;

若与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从楞伽经看唯识学三自性之含义作者:

聂伟荣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刊名:

兰州学刊英文刊名:

LANZHOUACADEMICJOURNAL年,卷(期):

2008,(7)引用次数:

0次参考文献(7条)参考文献(7条)1.大正藏2.大正藏3.藏要4.大正藏5.楞伽经前后有四种汉译本,现存三种.分别为:

(1)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2)人楞伽经,十卷,北魏菩提流支译;

(3)大乘人楞伽经,七卷.唐实叉难陀译.三种译本内容有繁简,但意思大体无别.一般认为.四卷本译出较早,且文句较少加工润饰,较可靠些,学界多据四卷本说明楞伽经内涵,本文若无特别说明,所称楞伽经均指四卷本6.五法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法与三自性可对应,其中名、相、妄想相当于妄想自性及缘起自性.正智、如如相当于圆成实性.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者合称楞伽四门7.实则前七识之功能分别由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转变而来,与第八识无关.但其种子则由第八识流出.故前七识由第八识所生是仅就种子而言相似文献(8条)相似文献(8条)1.期刊论文蒲长春从大乘起信论到楞伽经论印顺如来藏思想的特点-南方论刊2008(5)近现代中国佛学界围绕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文本考证的问题,其中隐含着对于如来藏思想的两种不同理路的理解和阐发.印顺认为,的思想来源并非只是魏译,也有其他大乘经典的影响;

真常系和唯识系的如来藏思想虽有不同的结构,却包含相同的元素,能够取长补短.2.期刊论文聂伟荣.NIEWeirong略述楞伽经中如来藏无我义-中国哲学史2008(3)本文主要阐释中所说如来藏之无我义.分析如来藏与外道我见的根本区别及具体的理论体现,说明如来藏之无我须从诸法唯心所现这一角度来理解.如来藏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法,而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亦皆是心中之相,本自无我,众生有无明故于此心种种相执为实有,若无无明则知诸法唯心,体性如幻.此如幻之心相亦是诸法本真之相,属如来藏之有相的一面-此义在中国佛教中则被表述为自心本自具足、一念三千等.最后辨析如来藏无我义与空无的区别,说明如来藏之无我并非拨无本心,亦非断灭一切相,与空无之见有所不同.3.期刊论文刘泽亮.LiuZeliang楞伽经人间佛教义趣论要-世界宗教研究2005

(2)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人间佛教的义趣.4.期刊论文尹邦志.吴俊从楞伽经看吐蕃僧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28(8)公元792-794年在拉萨发生的吐蕃僧诤,反映了中印佛教界在发挥经典方面的创造性.莲花戒所属的中观瑜伽行派、摩诃衍所属的禅宗,都倚重楞伽经来组织各自的教理和修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