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资料下载.pdf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8699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5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资料下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资料下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资料下载.pdf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资料下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资料下载.pdf(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足癣诊断与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真菌学组专家共识资料下载.pdf

2病原菌足癣的致病菌是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包括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毛癣菌属(Trichophyton)I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

其中8o12-为红色毛癣菌,其次是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

足部浅表真菌感染也可由非皮肤癣菌(如念珠菌等)引起,但不在本指南讨论之内。

3流行病学足癣是皮肤真菌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

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

也有文献报道可达3070t”国内有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的1020t2I。

我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足癣的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其次为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足癣的发病与环境和季节等因素有关,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尤为多见;

还与一些特定的人群或职业有关,易感人群有运动员、煤矿工人、士兵、糖尿病及艾滋病患者等,与足部多汗、穿紧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

足癣具有家族聚集性和传染性,在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或在家庭中接触患者用过的物品可造成传播;

同时,患者自身也可在不同解剖学部位之间传播,如足癣可引起甲癣、手癣、体股癣等。

足癣复发率高,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1ol足癣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显著的影响调查显示足癣对患者的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

超过半数的患者因为瘙痒而影响睡眠;

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高达40tmI。

4临床表现足癣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瘙痒(969)、脱屑(728)和水疱(557)”q,根据皮损形态分为水疱型、趾间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

根据感染部位分为趾间型、足跖型和混合型,其中以趾间型最为常见1”。

水疱型:

在趾间及足底可见针头至粟粒大深在性水疱,疱壁较厚,散在或密集分布,可呈蜂窝状融合。

也可见大疱。

疱液自然吸收干燥后形成鳞屑。

发病初期常有明显的瘙痒或刺痛感,此型易继发细菌感染和引起癣菌疹。

致病菌多为须收稿日期:

2007310专家论坛癣毛癣菌。

趾间糜烂型:

第4、5趾间最常见。

皮损最初表现为浸渍常因瘙痒揉擦致表皮破损、糜烂,可伴渗出,常发出难闻的异味易继发细菌感染。

引起丹毒或蜂窝织炎。

致病菌常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及絮状表皮癣菌。

鳞屑角化型:

此型常见,好侵犯足底、足侧缘及足跟。

皮损表现为皮肤增厚、脱屑、粗糙,冬季易发生皲裂。

许多鳞屑角化型足癣并发手癣,常单手受累呈现特殊的“两足一手型”。

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

5真菌学检查真菌学检查包括真菌镜检和培养。

尽可能两者均做。

取材应刮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水疱壁,标本量应足够。

在镜下见到菌丝或关节孢子即为阳性。

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可明确致病菌。

6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阳性即可诊断足癣。

由于真菌学检查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即使检查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除外真菌感染,应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足癣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如汗疱疹、掌跖脓疱病、湿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病、连续性肢端皮炎等,还应与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如念珠菌病、脓疱性细菌疹和二期梅毒等)相鉴别。

7治疗足癣的治疗目的是清除致病菌,快速消除症状,防止复发。

治疗方法主要有3种,即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和二者联合治疗。

应根据致病菌种类、临床分型和患者的基本情况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足癣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

唑类、丙烯胺类、硫脲类、吗啉类、吡酮类等。

其中丙烯胺类和唑类药物临床应用最广7、1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费用低等优点通常被广泛采用。

药物剂型包括乳膏、溶液、凝胶、喷雾剂和粉剂等,应根据皮损特点选择合适的剂型。

常用唑类药物有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酮康唑和联苯苄唑等,用法为每日12次。

疗程至少为4周,真菌学治愈率为6091;

丙烯胺类药物包括特比萘芬、布替萘芬和萘替芬,用法为每日12次,疗程至少为2周。

真菌学治愈率为62100。

其他治疗足癣的外用药包括吗啉类(如阿莫罗芬)、吡咯酮类(如环毗酮胺)、硫脲类(如利拉萘酯)等。

此外。

一些角质剥脱剂也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如水杨酸、雷锁辛等。

某些中药制剂如土槿皮酊等也可治疗足癣尽管外用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患者的依从性差,文献显示825的足癣患者使用外用药物治疗坚持不到2周;

涂药不均匀易使皮损遗漏,还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感;

对鳞屑角化型足癣药物渗透性较差等。

上述原因常导致单纯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复发率高(5080)fl。

因此,本指南建议:

单纯外用药物治疗仅适用于初发或病灶局限的足癣患者。

维普资讯http: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年36卷第JClinDermatol,April2007,Vo136,No472系统治疗口服抗真菌药物能有效治疗足癣,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患者依从性较高、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及不愿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_】31。

研究显示171服特比萘芬250mgd连续12周治疗足癣,12周时真菌学治愈率为893,随访3年的年复发率仅为10左右口服特比萘芬1周与外用克霉唑乳膏4周其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伊曲康唑400m#d冲击治疗1周亦有效,真菌学有效率为56,但缺乏远期疗效的研究_】51。

氟康唑治疗足癣的资料较少。

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的安全性已被国内外众多的临床研究所证实,但对某些特殊人群使用时应参考说明书。

73外用药加口服药联合治疗由于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均各有其局限性外用抗真菌药物加口服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在临床上已13益受到重视。

国内的一项中、重度足癣的单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显示。

特比萘芬250mgd口服1周加特比萘芬乳膏外用1周的联合治疗组(简称“1+1”联合治疗方案),其疗效和安全性与特比萘芬250mgd口服2周组相同,但前者起效快于后者而且其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外用特比萘芬2周组和联苯苄唑4周组研究显示:

联合治疗方案(“1+1”)在缩短疗程、减少费用、提高患者依从性和疗效、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优势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依从性差的患者。

当足癣继发细菌感染时,应首先抗细菌治疗局部皮损应按湿疹治疗原则处理,在细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疗。

如病原菌明确为念珠菌感染应首选唑类药物进行治疗。

8预防足癣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或再感染,良好的健康教育对预防足癣、降低复发、减少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应做到:

注意个人卫生,如自用拖鞋和浴巾。

保持足部干燥穿透气性好的鞋袜。

注意公共卫生。

积极治疗癣病,对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特别是甲癣),以及家庭成员、宠物的癣病也应同时治疗综上所述,足癣的诊断与治疗共识如下:

足癣的致病菌为皮肤癣菌。

足癣的诊断应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

足癣治疗的目标是清除致病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

局部治疗、系统治疗或联合治疗均可用于足癣治疗。

局部治疗适用于初发或病灶局限的足癣患者。

可以选择丙烯胺类或唑类以及其他种类的外用抗真菌药物,需足疗程用药。

系统治疗适用于局部治疗效果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或伴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及不愿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

局部和系统联合治疗方案(一种外用加一种口服抗真菌药),在缩短疗程、减少费用、提高依从性和疗效、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有优势。

尤其适用于反复发作、依从性差的患者在局部和系统联合治疗方案中,口服药物推荐使用特比萘芬250mgd,疗程为12周;

如特比萘芬疗效不佳可考虑应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冲击疗法:

200mg每132次,疗程为1周;

连续疗法:

200mgd,疗程为2周)。

外用药物可选择丙烯胺类、唑类或其他种类抗真菌药f表1)参考文献271表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足癣治疗推荐使用方案治疗方案第一方案局部治疗丙烯胺类外用药物疗程2-4周(注意剂型选择)系统治疗El服特比萘芬250mgd,疗程2周联合治疗口服特比萘芬250mgd+b用抗真菌药物,疗程12周治疗方案第二方案局部治疗唑类药物及其他种类的抗真菌外用药,疗程4周系统治疗口服伊曲康唑200400m#d疗程l2周联合治疗口服伊曲康唑400mg,d+外用抗真菌药物,疗程l2周联合治疗为一种外用抗真菌药加一种口服抗真菌药l998:

l89-190【3】张春香,李若瑜,王爱平中国部分地区浅部皮肤真菌病致病菌的比较fJ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2O

(2):

167168【4】王爱平,李若瑜,王端礼,等问擦型足癣529例病原菌分离培养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l1(4):

2l15】冉玉平,刘德操,李志玉,等1981年至1997年10982例皮肤真菌病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

336f6】6赵天恩,吴绪久,程焕明,等煤矿作业者足癣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19902:

77797】廖廷锡,蔺敏,夏仲楠3104例手足癣病原菌鉴定结果分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1,l7

(2):

1041058】邬蜀军,聊停息足癣的临床流行病学及病原学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18(4):

2962979】庞传超,金学洙长春地区足癣致病菌的分析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218

(2):

2071O】徐楠,温海足癣复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真菌学杂志,2006,l(3):

174-1761l】刘维达,李岷皮肤癣菌病的诊疗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5):

414-4l612】TakiuchiI,MorishitaN,HamaguchiT,eta1Treat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