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8044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某县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规划设计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1.2.2项目规划任务

1、分析项目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土地适宜性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土地开发潜力分析;

2、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3、制定土地开发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4、确定项目区水、电、路、林等主要工程的配置与布局;

5、制定项目实施的任务、实施方案、施工组织以及管理措施;

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

6、综合评价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1.3项目概述

方城县2013年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项目为地方投资的土地开发重点项目。

项目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的南部,方城县境内。

此次共涉及到六个行政村:

独树镇朱沟村,四里店乡贾盘村、黄土岭村、干沟村、前坪村,柳河乡东坪村。

项目区总规模296.28公顷,新增耕地261.04公顷,新增耕地率为88.11%。

其中独树镇规模为16.64公顷,四里店乡规模为153.85公顷,柳河乡规模为125.79公顷。

项目区所在地的地貌类型主要是丘陵,所在土地均为集体所有制土地,开发完成后新增耕地面积为261.04公顷,其中独树镇新增耕地面积为14.96公顷,四里店乡新增耕地面积为136.11公顷,柳河乡新增耕地面积为109.97公顷。

1.4项目建设内容与投资

方城县2013年第一批补充耕地储备项目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四大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是田坎修筑、田埂修筑、内部挖方、土地深翻。

农田水利工程是开挖路边沟和排水沟、修建农桥、漫水桥、大口井、板涵、机井、水池、跌水等工程。

道路工程包括修建田间主道、生产路。

其他工程主要是种树和修建标识牌。

项目施工期为3个月即2013年11月20日—2014年1月20日。

此次项目共涉及六个行政村,总投资2541.64万元,单位面积投资8.58万元/公顷。

全部为地方投资的土地开发项目。

2项目概况

2.1项目所在地区简况

方城素称"

五界一口"

,处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海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和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五个自然分界线上,东北部是全国九大隘口之一的方城隘口。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浅山区、岗丘区、平原区各占三分之一。

境内有河流70余条,年均气温14.4℃,年均日照2092小时,年均降水量为810毫米,无霜期220天。

方城县辖16个乡镇,561个行政村,4115个自然村,5400多个村民小组。

全县共23万余户,100余万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390人。

全县有汉、回、满、白、壮、蒙古、纳西、藏、苗、彝、侗、僳僳、维吾尔等13个民族,汉族约占98.3%,少数民族约占1.7%。

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约占98.9%。

独树镇地处南阳盆地东北边缘,位于北纬33.2度、东径112.3度,北倚伏牛山脉,南望桐柏山脉,扼守中原进入豫西南、鄂西北的交通要塞,省豫01线、许平南高速公路横贯全境18.6公里。

北距郑州新郑机场180公里,南距南阳机场60公里,素有南阳“东北门户”之称。

辖区南接古庄店乡,北邻拐河镇,西与杨集乡相接,东南与杨楼乡相邻,东北部与平顶山叶县保安镇接壤。

镇域面积2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万亩,辖44个行政村,8万口人。

2001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2亿元,全镇实现财政收入808.6万元。

1999年被南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二星级小城镇”;

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四里店乡位于方城县城西北,地理位置是:

北纬33°

04′—33°

37′,东经112°

38′—113°

24′;

地属浅山丘陵地带,恰处亚热带与北温带过渡的分界线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红薯等作物;

矿藏丰富有金、银、铜、铁、铅、锌、镁、沸石、莹石、硅灰石等十几种;

项目区群众以农业为主,有部分群众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少数群众从事畜、禽、渔等养殖活动,经济状况一般;

项目区内土地相对集中连片,有很多荒草地、裸地等未利用地,耕地比较少。

全乡面积298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382个村民组,473个自然村,5.5万人,豫S239贯穿全乡南北,南北贯通,东西交融,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柳河乡位于方城县西北部,属浅山丘陵区,系三县五乡结合部。

全乡辖25个行政村,368个村民小组,4.5万人,总积139平方公里。

柳河乡党委、政府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思维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为突破口,强力实施“木瓜名乡、烟叶大乡、生态良乡、工业强乡”战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支柱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平安建设等大项重点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电力、通迅较为便利。

2.2项目区基本情况

2.2.1自然条件

2.2.1.1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方城县内,属浅山丘陵地带,海拔高度在158-326米之间,地表上覆疏松土壤层较厚,适宜耕作。

2.2.1.2气象

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项目辖区内年日照平均时数为2092小时,月日照时数以8月份为最多,平均为228.5小时,以2月份最少,平均为130.3小时。

1957—1985年年平均气温为14.4℃,全年最热的月份为7月,多年平均气温为27.1℃;

最冷的月份为1月,多年平均气温为0.4℃。

全年无霜期为220天。

年平均降水量为810毫米,多集中于夏季。

项目区总的气候特征是:

多风,热量资源较为丰富,雨水量丰富,适宜发展农业、林业。

2.2.1.3土壤

方城县土壤分布,受生物气候、地形地貌、土质类型、河流水文和人为耕作活动的影响,致使土壤组合存在有分异,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从方城县的土壤分布看,土壤类型比较复杂。

主要有:

黄褐土、砂姜黑土、黄棕壤、粗骨土、潮土五大类,极宜适合农作物生长。

 

2.2.1.4植被

项目区所在地的村边路旁及平坦地区的植被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如木瓜、核桃、板栗等;

两道丘陵岗地上主要有刺槐、柏树、竹子等;

项目区森林植被有明显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植被类型多样,主要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

项目区树种资源丰富,有木本植物461种,以栎类为主,主要是栓皮栎、青岗栎、马尾松、油松、山杨、白桦、水曲柳等,森林覆盖率为15.6%。

项目区生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

饲养的动物有牛、猪、羊、鸡等。

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大麦、辣椒、棉花、芝麻、花生、油菜、烟叶、麻类等。

全县乔、灌木树种70个属100多个种。

主要树种:

乔木有松、杉、柏、洋槐、白榆、椿、楝、榆、旱柳、河柳、大官杨、泡桐等;

灌木有紫穗槐、白蜡条、簸箕柳、花椒等;

经济树种有油桐、板栗、杜仲树、桑树、山楂树、皂角树等。

果木有菜果、桃、梨、杏、枣、葡萄等。

常见的野生杂草有白茅、黄蒿、香附、蒲公英、扫帚苗、灰灰菜、节节草、马齿苋、小蓟、蒺梨、野菊花等。

2.2.1.5水文与水文地质

方城县属于黄河流域,境内河流较多,项目区为丘陵地区,容易积雨水,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并且地下水变动性较大。

境内水库众多,其他资源意义不大。

方城县共有河流7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条。

干江河、澧河、澎河为淮河水系,流域面积共14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6.1%;

潘河、赵河、白河为长江水系,流域面积111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9%。

因受地质、地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区域分异性十分明显。

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潘河、赵河、干江河的中下游两岸冲积平原上。

山区地下水动态季节性变化明显,丰水季山泉流量普遍增加。

境内山泉30多处,黑龙泉、暖泉、扳倒井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2.2.1.6天然建筑材料

项目区内的天然建筑材料有:

各种石料、砂砾石和土料等,这些建筑材料都是地质历史的产物。

2.2.1.7自然灾害

方城县常见的自然灾害为干旱、洪涝、冰雹等,其中以旱涝为主。

方城县降雨量分布不均,由于受夏季风进退的影响,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降水最多,可达440㎜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54%左右,常发生洪涝灾害,是造成灾害性天气的主要因素。

全年干旱强度以伏旱最重。

全年夏涝出现的次数最多,秋涝次之。

旱涝是我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项目区内自然灾害有泥石流、山洪、旱涝。

2.2.2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群众以农业为主,有部分群众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少数群众从事畜、禽、渔等养殖活动,经济状况一般。

项目区种植业历史悠久,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辣椒、油菜、大豆、烟叶、棉花等,畜产品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

2.2.3土地利用现状

2.2.3.1土地权属

项目区内的土地权属清晰,权属无争议。

土地所有权均属集体所有制。

土地使用权归当地村民所有。

2.2.3.2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为荒草地,占项目区总面积的100%。

项目区内土地利用结构见土地利用现状表附表2

2.2.3.3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开发潜力分析是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预测性地确定项目区土地开发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各类用地的面积,从而得出项目区新增耕地的面积规模,即土地开发潜力。

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主要有:

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率等。

土地利用率是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比值;

土地垦殖率是指耕地面积与项目区土地总面积的比值。

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土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100%

=(0/296.28)×

100%=0%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通过计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为0%,表明项目区土地全部为未利用地;

项目区的土地垦殖率为0%,表明在项目区没有耕地。

按照规划设想,本项目土地开发的基本思路是进行田、水、路、林的综合开发,使项目区土地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土地开发后预计新增耕地面积261.04公顷。

因此在该项目区进行土地开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土地利用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