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7997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期末复习资料Word格式.docx

评价工作范围包括:

评价的环境影响要素(10种)和行业类别(18个)两部分。

7、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始实施

8、环境标准的概念:

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地方优于国家;

第二章

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遵循的原则(简答):

①目的性原则;

②整体性原则;

③相关性原则④主导性原则;

⑤等衡性原则;

⑥动态性原则⑦随机性原则;

⑧社会经济性原则;

⑨公众参与原则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

国家对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共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正式工作阶段、报告书编制阶段

4、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应在开展评价(换评)工作之前编制;

5、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①搜集资料法;

②现场调查法;

③遥感法

6、环境预测(名词解释):

在对环境质量的过去、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推测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状况。

7、(填空)建设目标的环境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和两个时期(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生产运行阶段可分为运行初期和运行中后期。

8、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可简答):

(1)总论:

(2)建设项目概况(3)环境现状(背景)调查(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8)结论及建议(9)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9、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

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目起3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15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10、《环境保护法》第26条规定: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三章

1、(简答)环境影响程度识别:

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可用等级划分来反映,按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类分别划级。

(1)不利影响:

常用负号表示,按环境敏感度划分。

例如可划分极端不利、非常不利、中度不利、轻度不利、微弱不利等5个等级。

(2)有利影响:

一般用正号表示,按对环境与生态产生的良性循环,提高的环境质量,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程度而定等级。

例如亦可分5级,即微弱有利、轻度有利、中等有利、大有利、特有利。

第四章

1、水体污染:

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等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功能的现象。

按排放形式可将水体污染源分为:

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非点又称面源);

按排放方式分:

点源、面源(面,线或分散点);

按污染物性质分:

持久性污染物:

如重金属、非持久性污染物:

如一般有机物

水体酸碱度:

以pH为表征、热效应:

造成受纳水体的水温变化;

点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和污染物可以从管道或沟渠中直接量测流量和采样分析组分浓度确定,在经费和其他条件有限制时,常采用排污指标(例如排放系数)推算的方法。

非点污染源:

又称面源,是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城市非点污染源负荷来源:

城市雨水下水道及合流制下水道的溢流。

2、水体自净:

水体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包括三种:

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生物自净

3、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方法主要是稀释接种法;

4、生物降解的两个阶段:

①碳化阶段:

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的氧化,部分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后生成不含氮有机物的继续氧化,7~8天,产物为水和CO2;

②氨氮硝化阶段:

含氮化合物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由氨氮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5、饱和溶解氧浓度:

ρ(DOs)=468/(31.6+T);

式中T为水温。

6、完全混合模型,混合后的污染物浓度

式中:

Q—河流的流量,m3/s;

ρ1—排污口上游河流中污染物浓度,mg/L;

q—排入河流的废水流量,m3/s;

ρ2—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mg/L。

(5、6为案例分析用)

7、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

污水排放量Q(m3/d)按大小划分为五个等级:

1Q≥20,000;

②20,000>Q≥10,000;

③10,000>Q≥5,000;

④5,000>Q≥1,000;

⑤1,000>Q≥200

★★★(重点判断污水)注意:

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

8、评价等级的划分:

根据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以及受纳水体规模和类别,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

不同级别的评价工作要求不同,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二级次之,三级较低。

9、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按污水中拟预测的污染物类型以及某类污染物中水质参数的多少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类。

①复杂:

污染物类型数≥3,或者只含有两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10;

②中等:

污染物类型数=2,且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10;

或者只含有一类污染物,但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7;

③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7。

地面水域的规模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划分为

1河:

≥150m3/s;

②中河:

15~150m3/s;

③小河:

<

15m3/s。

10、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点的确定:

为了全面反映拟建项目对该范围内地表水环境影响,一般选以下地点为预测点。

①已确定的敏感点;

②环境现状监测点,以利于进行对照;

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

④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性断面;

⑤排污口下游可能出现超标的点位附近。

11、消除和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

(本题可适当简答)

(1)一般原则:

对环保措施的建议一般包括污染消减措施和环境管理措施两部分。

①消减措施的建议应尽量做到具体、可行,以便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工程设计起指导作用。

对消减措施应主要评述其环境效益(应说明排放物的达标情况),也可以做些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

②环境管理措施建议中包括环境监测(含监测点、监测项目和监测次数)的建议、水土保持措施的建议、防止泄漏等事故发生的措施的建议、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的建议等。

(2)常用消减措施

①对拟建项目实施清洁生产、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最根本的措施;

其次是就项目内部和受纳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案的改进提出有效的建议。

②推行节约用水和废水再用,减少新鲜水用量;

结合项目特点,对排放的废水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

③在项目建设期因清理场地和基坑开挖、堆土造成的裸土层应就地建雨水拦蓄池和种植速生植被,减少沉积物进入地表水体。

④施用农用化学品的项目,可通过安排好化学晶施用时间、施用率、施用范围和流失到水体酌途径等方面想办法,将土壤侵蚀和进入水体的化学品减至最少。

⑤应采取生物、化学、管理、文化和机械手段一体的综合方法。

⑥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湿地控制非点源污染(包括营养物、农药和沉积物污染等)。

人工湿地必须精心设计,污染负荷与处理能力应匹配。

⑦在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的流域,通过排污交易保持排污总量不增长。

(3)提出拟建项目建设和投入运行后的环境监测的规划方案与管理措施。

第五章

1、湍流:

大气的上下、左右摆动的无规则运动;

分为:

机械湍流:

机械或动力作用、热力湍流:

热力因素

2、大气稳定度是:

是表示气团是佛易于发生垂直运动的判据。

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γ与干绝热递减率γd来判定是否稳定:

稳定γ﹤γd中性γ=γd不稳定γ﹥γd

3、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1)污染物在空间中呈正态分布(高斯分布);

(2)在整个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3)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4)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恒的。

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当有风时(u10≥1.5m/s)

c(x,y,z)——下风向某点(x,y,z)处的空气污染物浓度,mg/m3;

x——下风向距离,m;

y——横风向距离,m;

z——距地面高度,m;

Q——气载污染物源强,即释放率,mg/s;

u——排气筒出口处的平均风速,m/s;

σy、σz——分别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扩散参数;

He——有效排放高度,m。

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布设方法:

①网格布店;

②同心圆多方位布点法;

③扇形布点法

④配对布点法;

⑤功能分区布点法

大气监测点设置数量:

一级评价,不应少于10个;

二级评价不应少于6个;

5、Pi的定义为:

Pi=Ci/C0i×

100%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用估算模式计算的第i个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类污染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一般选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D10%—在通过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结果中,找出污染物地面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0%Coi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判据

一级

Pmax≥80%且D10%≥5km

二级

其他

三级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评价范围的直径和边长不应小于5km(主要考虑环境监测和敏感点的调查)

第六章

1、通用土壤侵蚀方程:

A=R·

C

式中,A为年平均土壤侵蚀量(t/hm2);

R为降水侵蚀力指标;

K为土壤侵蚀性因子;

L为坡长S为坡度;

P为水土保护措施因子;

C为各耕种管理因素。

2、土壤污染定义:

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者无意地将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退化:

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和土壤侵蚀等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

土壤破坏:

土壤资源的损失,即被非农、林、牧长期占用,或土壤极端退化而失去土壤肥力的现象。

3、(简答)防治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对策与措施:

①加强土壤资源法制管理②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③加强土壤环境的监测和管理④加强土壤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