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77980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堰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x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年)》和《湖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结合十堰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现状与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以解决贫困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着力点,不断强化责任,加大力度,创新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减少贫困人口40.22万人,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941个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

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

涌现了一批扶贫开发先进典型,创造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经验,由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十堰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扶贫开发面临困难与机遇。

十堰是国家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

五县一市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城区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尚未根本改变,扶贫开发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

现有贫困人口89.2万人,贫困发生率33.3%。

二是收入水平低,稳定增收难。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比全国5919元少2420元,比全省5832元少2333元。

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很大。

留守农民素质低,开发能力弱,产业扶贫遇到许多新难题。

三是基础设施差,制约因素多。

通村水泥路覆盖人口仅60%,尚有30%的村民小组仍是砂石(土)路;

还有128万人没有实现饮水安全,33万人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灾害频发和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生存艰难,发展受限。

四是生态建设任务重,政策性限制严。

我市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国家功能区划分为限制发展区,建设成本高,限制因素比较多。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扶贫开发新的重要机遇期。

国家、省新十年《纲要》全面启动,我市整体已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秦巴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深入推进,库区移民后扶政策及中直对口帮扶水源区力度不断加大;

中部崛起和“一城两带”战略的实施,为扶贫开发创造了更多更有利的环境。

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

我市多年来扶贫开发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为推进“十二五”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三)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意义重大。

扶贫开发,是我市重大历史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政治使命。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承担着打基础、固根本的重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担着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任;

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承担着缩小差距、促进稳定的重任。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改善民生、缩小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十堰的迫切需要。

必须把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责任,加大力度,创新机制,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

二、总体要求

(4)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统三分”战略要求,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整合政策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以重点贫困村、集中连片贫困区域为重点,以贫困人口为基本扶持对象,把稳定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提升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着力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五)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瞄准贫困人口,以促进贫困人口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帮助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和发展中困难,努力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产业第一、能力至上、基础先行、社会同步”的要求,把发展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摆在扶贫开发的首要位置,把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重视贫困地区农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可持续发展。

把扶贫开发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计划生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扶贫开发工作。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不息,真抓实干,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三、对象范围

(六)重点扶持对象。

“十二五”时期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已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市为89.2万人。

重点范围是五县一市三区(即郧西县、郧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和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500个重点贫困村(包括325个扶贫重点村、125个老区重点村、50个插花重点村)、25个重点老区乡镇、3个重点插花乡镇。

四、目标任务

(七)奋斗目标。

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努力建成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特色产业,特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农村绝对贫困现象明显缓解。

到2015年,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实现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八)具体任务。

1、专项扶贫任务。

力争到2015年,完成“六个五”的目标任务,即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新建改造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培植扶贫龙头企业50家,完成整村推进500个村,扶贫搬迁5万人(其中生态移民1.5万人),转移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5万人。

重点贫困村达到“八有”:

即有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有通畅的村级公路,有通讯、广电设施终端,有综合服务社,有标准村级卫生室,有村级办公活动场所,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有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

2、行业扶贫任务。

——特色优势产业。

到2015年,各县市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与改造,因地制宜抓好乡村库、塘、堰、渠、窖、井建设和小流域治理,搞好贫困地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到2015年,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家庭,人均拥有0.5亩以上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交通。

到2015年,贫困村有一条达到通畅标准的村级公路。

一一安全饮水。

到2015年,重点贫困县市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生产生活用电。

推进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保障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不断提高农村供电负荷率,切实解决少数农村无电问题。

一一生态家园建设。

大力实施“五改三建”工程,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80%以上的宜建农户达到“四位一体”沼气池。

——农村危房改造。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到2015年,力争让每户贫困农民都能住上安全房。

一一教育。

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5%左右;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左右。

——医疗卫生。

到2015年,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健全,达到标准化要求,医疗设施、基本药物配备齐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巩固完善,农村基本药物体系比较健全,群众就近就便能够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公共文化。

到2015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已通电20户以下的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乡镇有综合文化站,80%以上行政村有文体设施。

——社会保障。

到2015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求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基本完善。

——人口和计划生育。

到2015年,力争重点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稳定低生育水平,重点县出生人口特别比趋向正常。

——林业和生态。

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生态植被进一步改善。

面源污染有效治理,水源区水质安全明显提高。

3、社会扶贫。

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扶贫事业,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共享改革成果、共同脱贫致富。

到2015年,基本形成定点扶贫、协作扶贫、军队扶贫、社团扶贫、企业扶贫“五位一体”的社会大扶贫工作新格局。

五、工作重点

(九)实施“五大工程”。

坚持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式,走“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新文明新村”的扶贫开发路子,积极探索连片开发扶贫新模式,着力抓好“五大工程”。

——产业扶贫工程。

坚持产业至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以区域产业规划为依托,以结构调整、土地整理、改造升级为重点,壮大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品牌,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培植专业大户和中介组织。

重点围绕全市特色产业“四个百万工程”(即百万亩茶叶、百万亩中药材、百万亩核桃、百万只山羊),扶持贫困村兴建、改造特色产业基地50万亩,重点村达到人平一亩高效经济林园,扶持重点扶贫龙头企业50家。

努力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新格局。

——生态家园工程。

发挥行业扶贫优势,整合政策资源,以“五改三建”(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建沼气池、建安居房、建致富园)工程为重点,全面治理脏、乱、差现象,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基本消除贫困户住危房现象,基本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收视难、安居难等问题,提升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和水平,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文明新村工程。

结合整村推进,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村级文化生活,提高村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增强村级自我管理能力,努力把重点贫困村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能力提升工程。

把增强贫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大计,按照“计划指导、资金到县、培训到户、直补到人、部门协作、全程监管”的改革要求,完善雨露计划管理方式,重点培训有转移愿望的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着力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对存量劳动力有选择性地进行短期技能培训。

力争每年培训1万人,五年培训5万人,带动20万人脱贫致富。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传统产业技术提升、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逐步使每个贫困农户至少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积极开展扶贫干部培训,重点抓好村支部书记及各级扶贫业务人员培训,提高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能力。

  ——扶贫搬迁工程。

把扶贫搬迁作为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以生存环境条件最恶劣地区为优先地带,以“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为根本着眼点,总体规划,分批推进。

对生存环境特别恶劣、扶贫难度特别大、投入成本特别高的村,逐步探索整村(院)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模式。

五年完成5万人扶贫搬迁和1.5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