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7408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一节古诗词鉴赏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边塞秋高云飞、战事频繁的惆怅、悲哀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征鸿,意为“远飞的大雁”,古人常利用它们寄寓自己的情怀。

这里借写征鸿未归,表达了思乡思亲之情及厌战的心理。

名师提醒

1.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提问方式】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说一说这首诗中意象的特点。

(3)诗中某意象有什么作用?

(4)分析某意象的内涵。

【答题技巧】

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1)送别类(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长亭、驿路、南浦、寒蝉、行舟、酒。

(2)愁苦类(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梧桐、芭蕉、芳草、流水、杜鹃、猿啼、风霜、飞雪、苦雨、酒。

(3)思乡类(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鸿雁、双鲤、羌笛、蟋蟀、捣衣、行舟。

(4)抒怀类(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梅花、菊花、松柏、幽兰、蝉、翠竹、黍离、冰雪、草木、乌鸦。

(5)爱情类(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长城、楼兰、请缨、柳营、羌笛。

(7)闲适类(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五柳、东篱、三径、渔樵、山林。

常见意象作用:

①营造气氛;

②设置背景或环境;

③塑造意境;

④奠定情感基调;

⑤借景抒情;

⑥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衬情);

⑦诗歌线索。

考点二人物形象分析类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唐]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是如何描写陆鸿渐这一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志向高洁、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者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邹明府清正廉洁,他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先说出诗人形象的总体特征,再结合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是为了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1)诗(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诗(词)中如何或怎样塑造或描写×

×

形象?

(3)简析诗(词)中诗(词)人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1)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点(两三个词)+人物身份。

(2)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

(可以翻译诗意)

(3)明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

形象表达×

感情。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献身边塞、保家卫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考点三品味炼字类

例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例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

[宋]杨万里

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1)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

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

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2)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

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

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

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

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3.【提问方式】

(1)诗歌中的“×

”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

”这个词用得好,历来为人称道,好在哪里?

(3)“×

”字能否改为“×

”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词)?

请赏析。

(5)诗中的哪个字(词)在全诗中具有统摄作用?

为什么?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炼字题型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炼叠词:

叠词的表达效果: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炼数词:

数词的表达效果:

①具体真实,符合情境;

②夸张渲染。

炼形容词:

形容词的表达效果:

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

炼动词:

动词的表达效果:

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

考点四名句赏析类

例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诗的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

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例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托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境。

(或:

用拟人手法,花亦有情,朝向采莲女争相开放,似与人争艳。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

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体,忽然不见了踪影。

写出了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牵挂。

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4.【提问方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1)从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2)从感情入手,赏析作者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

(3)从词语入手,赏析作者遣词表达主题的魅力。

(4)从修辞和表现手法入手,赏析修辞、表现手法对诗词的表现情趣。

考点五想象描述类

例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桃花溪

[唐]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注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矶:

水边突出的岩石。

首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深山野谷,云雾缭绕。

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在山溪之上的小桥,若隐若现,似有似无,恍若仙境一般。

例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纳 凉

[宋]秦 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风定池莲自在香”寄寓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寄寓了诗人远离世俗,保持高洁品性的人生志趣。

(2)仔细体会作者的生活情趣,作者着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纳凉生活图景?

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

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

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

诗人闲倚胡床,怡神闭目,不只感官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平和舒适。

5.【提问方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特征,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考点六 表达技巧类

例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春 雪

[唐]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

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例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雨过山村

[唐]王 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

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农人的勤劳;

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2)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

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