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7349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案.docx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第2课 怎样放得更大

(教材P4~5)

授课时间:

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怎样放得更大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了解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制作并使用简易显微镜,认识光学显微镜。

难点:

利用两个凸透镜自制一个简易显微镜。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

凸透镜、纸筒、头发、细沙、剪刀、透明胶、尺子。

教师准备:

凸透镜、纸筒、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导入:

(教学提示:

图片展示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凸度越大,凸透镜的放大倍数越大。

但是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活动: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讨论并尝试使用桌上的凸透镜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预设:

将两个凸透镜叠起来、相隔一定的距离,观察物体。

3.小结:

同学们基本都赞成将两个凸透镜叠加起来观察,可以把图像放得更大,并且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和验证得到的结论,有理有据,很棒!

4.揭题:

但是同学们对于实验步骤的叙述太简单了,究竟先移动哪个凸透镜?

叠加时两个凸透镜的位置是怎样的?

怎样摆放放大倍数最大?

这些问题我们都还没有仔细地考虑。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操作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板书:

怎样放得更大)

聚焦

【设计意图】课前利用旧知导入,使学生获得熟悉感,在开展较为复杂的探究活动时更易打开思路。

由于学生语言表达不够成熟,往往只能提取最重要的思路,在交流过程中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步骤不够具体、完善,还有待认真、积极地探索。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

简易显微镜的制作与使用

1.提问:

要使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叠加时应该怎样放置?

(预设:

相互平行。

)两个凸透镜间的距离对图像有影响吗?

(预设:

有影响,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2.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阅读实验步骤,并分组完成实验,填写实验帮助卡。

3.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

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是如何组合凸透镜,使图像放得更大的?

小组1:

我们先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当图像放到最大且清晰时,将第二个凸透镜平行放置在第一个凸透镜下方,上下调整第二个凸透镜的位置直至图像最大且清晰。

探索

与研讨

主持人:

在使用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你们是否遇到什么困难?

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小组1:

利用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时不方便。

为了方便观察,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主持人:

其他小组有疑问或者补充吗?

其他小组:

没有。

主持人:

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探索二:

认识光学显微镜

1.过渡:

通过刚才的尝试,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由于器材的限制,我们很难做好这个实验,物体的图像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放得更大的效果。

我们需要用更好的器材来观察,来体验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学校实验室使用的光学显微镜!

2.出示:

出示光学显微镜(实物)。

3.播放:

播放并引导学生观看介绍光学显微镜的视频,初步了解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功能。

4.布置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研讨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完成活动帮助卡。

5.提问:

光学显微镜是更加精密的放大仪器,与我们自己做的简易显微镜有哪些相近之处?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预设:

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目镜和物镜。

6.小结: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和光学显微镜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而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是为了人们使用方便而为光学显微镜增加的一些结构。

拓展

与小结

1.拓展:

展示书上拓展部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拓展”资料,并请学生代表发言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2.小结:

显微技术的发展历史:

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板书

设计

1.2 怎样放得更大

放大镜 → 简易显微镜 → 光学显微镜 → 电子显微镜

         

教学

反思

  本课主要包含“制作简易显微镜”和“认识光学显微镜”两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在制作简易显微镜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密切配合。

距离测量的误差、制作纸筒的误差、仪器的限制等造成观察效果不佳,可以结合视频讲解。

在认识光学显微镜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讨,把观察、辨识学校实验室用的光学显微镜的各部分与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对应起来,推测各部分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简易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都有两个镜片和一个镜筒,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后

作业

四、成成尝试自制简易显微镜(如图),并与实验室的显微镜进行对比。

1.请帮助成成完善制作过程:

制作材料:

两个____________、一个纸筒、胶带。

制作步骤:

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把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

②取一个凸透镜放在第一个凸透镜下方

③上下移动下方的凸透镜

④将一个凸透镜放在上方

⑤使两个凸透镜相互平行

⑥观察到清晰放大的图像,测量凸透镜间的距离

3.如右图,由上到下填写显微镜各个结构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载物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反光镜的作用是__________;调节旋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1.凸透镜(放大镜) ④②⑤③⑥①

3.目镜 调节旋钮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放置被观察物体

调节光线 调节物镜和被观察物体之间的距离

一、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选择题

1.洗衣机就是一个电能转换器,它能把电能转换成( )能。

A. 光                                             B. 热                                             C. 动

【答案】C

【解析】【解答】洗衣机就是家用电器,家用电器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动能。

故答案为:

C

【分析】用电器能够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冬天洗澡前,打开电热水器,是将( )。

A. 电能转化成热能                       B. 热能转化成电能                       C. 电能转化成水能。

【答案】A

【解析】【解答】使用热水器时时将电能转化为水的热能,使水温变高,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分析】能量永远是守恒的,它可以发生转移或者转化,电能是我们能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能量,可以利用它转化成热能、动能、光能等。

3.小明探究电流能否产生磁性,实验装置如图。

(1)让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这说明(   )。

 

A.导线外面有磁性

B.导线里面的金属有磁性

C.电流能产生磁性

(2)将导线绕成线圈后再通上电流,线圈(   )。

 

A.没有产生磁性

B.会产生更强的磁性

C.产生的磁性与单根导线产生的磁性一样强

(3)在装置电磁铁的过程中,不可以长时间将电线连接在电池两端的原因是(   )。

 

A.预防触电,伤害身体

B.操作比较方便

C.避免电线发烫与防止电池耗电

(4)使指南针的偏转角度最小的放置方式是(   )。

A.离线圈远一些   

B.放置在线圈上方   

C.放置在线圈最中心

(5)断开电流后,指南针的状态情况是(   )。

 

A.状态不变

B.指示南北

C.指示东西

(6)关于这个实验,错误的说法是( )。

 

A.让电路短路,能提高实验效果

B.在电路中安装小灯泡,对磁针偏转角度影响不大

C.线圈圈数越多,实验现象越明显

【答案】

(1)C

(2)B

(3)C

(4)A

(5)B

(6)B

【解析】【解答】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指南针会发生偏转,这说明电流能产生磁性。

将导线绕成线圈后再通上电流,会使磁性增强。

在装置电磁铁的过程中,不可以长时间将电线连接在电池两端的原因是避免电线发烫与防止电池耗电。

使指南针偏转角度减小的方法就是使线圈原理指南针。

断开电流后,就失去了磁性,这时指南针就会指示南北。

电路短路会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因为短路会使电流变得无限大,B.在电路中安装小灯泡,对磁针偏转角度影响不大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电路中加灯泡会减小电流,从而使磁性减弱,线圈的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实验的效果就会越明显。

【分析】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线圈数目越多,磁力越大,电流越大,磁力越大。

4.人和动物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属于(   )。

   

A. 热能                                        B. 化学能                                        C. 动能

【答案】B

【解析】【解答】人和动物摄取食物主要是为了是食物里的化学能,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分析】食物中的能量是化学能,进入人体之后再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5.将通电的导线拉直靠近指南针的上方,与磁针的方向一致,会发现磁针偏转了。

(1)最早发现这个现象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奥斯特

C.爱因斯坦

(2)实验中,当导线中的电流被切断后,磁针会(   )。

 

A.指向南北

B.保持偏转

C.旋转不停

(3)这个实验现象说明,通电的导线(   )。

 

A.能使灯泡发光

B.能使物体运动

C.会产生磁性

【答案】

(1)B

(2)A

(3)C

【解析】【解答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能够吸引小磁针发生偏转。

电流切断后,导体的磁性消失,指南针会指向南北方向。

【分析】通电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电流消失,磁性也跟着消失。

6.选择题。

        

(1)三峡水电站发出的强大电能是(   )转化而来的。

 

A.水的机械能

B.太阳能

C.风能

(2)下列设备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

 

A.电动机

B.太阳能热水器

C.太阳能电池

(3)下列发电站中,没有利用水力来发电的是(   )。

 

A.秦山核电站

B.新安江水电站

C.三峡水电站

(4)如图是我国“神舟十号”宇宙飞船的模拟图。

“神舟十号”宇宙飞船是我国神舟系列飞船之一,于2013年6月11日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仔细观察图片,我们会发现,“神舟十号”两侧有两个像翅膀一样的设备,请你推测它的用途可能是(   )。

  

A.像飞机的机翼一样

B.看起来更美观

C.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答案】

(1)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