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7212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37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

《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文档格式.docx

随着货币的出现,商品交换就表现为先与货币商品交换,再用货币去购买所需要的其他商品。

在这里,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并把商品交换分裂为两个阶段:

卖(商品、货币)与买(货币、商品)两个相对独立而又必须统一的过程,即从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的过程。

由此可见,(M)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商品交换中,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即是货币。

两种关于货币起源的观点:

①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②降低交易成本说。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是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得到表现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交换的不断发展,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表现出来)、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可由许多商品表现出来)、一般等价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和货币形式的发展历程。

当某一种商品从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时,货币就产生了。

简单价值形式和扩大的价值形式属于直接交换的价值形式。

一般等价形式和货币形式属于间接交换的价值形式。

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从商品和商品交换入手,用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富有逻辑地论证了货币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一)商品货币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都属于商品货币,商品货币是足值货币。

商品货币包括:

1、(M)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世界上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2、金属货币。

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

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类似于铲形农具的“布币”、仿照刀状铸造的“刀币”、延续贝币形状的“铜贝”等多种形状的铸币在不同地区流通着。

到战国中期,圆形方孔的圜钱在秦国广泛流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种形状的铜铸币统一了全国的铸币流通,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

银铸币是直到清朝末期才开始铸造,最初是有龙的图案的“龙洋”,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铸造了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1927年国民党政府铸造了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

金铸币在我国较少铸造。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条块形态流通的。

西方金属铸币的典型形式是银圆。

金属货币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即其数量多少受制于金属的贮量和开采量,无法伴随商品交换数量的增长而增长。

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金属货币的数量越来越难满足大量商品交换对交易媒介的需求。

金属货币逐渐被信用货币取代。

(M)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金、银、铜等金属的自身商品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相等。

足值货币的特点:

价值比较稳定,能够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有利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二)信用货币(M)信用货币是不足值货币,即作为货币商品的各类实物其自身商品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的购买价值。

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都属于信用货币范畴,。

迄今为止,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信用货币。

1、纸币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2、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一种以银行自身为债务人的纸质票证(生活中的通俗称谓是“现钞”),也是一种纸制货币。

3、存款货币在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转账结算服务的程中,能够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发挥着与银行券同样的购买功能,我们将其称作“存款货币”。

银行转账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特点,特别适合企业的大额商品交易。

4、电子货币在电子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货币的主要形态呈现为电子货币。

(M)电子货币,是指处于电磁信号形态,通过电子网络进行支付的货币。

这种货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银行发行的各种银行卡,如借记卡、信用卡等。

【2015.4】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及其推动力(简答):

①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充当货币的材料从最初的各种实物发展到统一的金属,再发展到用纸制造货币。

进而出现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②推动货币形式演变的真正动力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对货币产生的需要。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简述:

货币的职能。

不同的学者对货币的职能有不同的概述,但他们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马克思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货币贮藏、世界货币五个方面,西方学者则通常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三个方面:

交易的媒介、计算的单位和价值的贮藏,其计算单位与马克思的价值尺度相对应,交易媒介与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相对应,价值贮藏与货币贮藏相对应,世界货币实质上是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相应职能,因此被省略掉。

我国

的黄达教授也将货币的职能归纳为三个方面:

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购买和支付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李健教授则将货币的职能概括为两个方面:

交易媒介与价值贮藏。

一、交易媒介职能

(一)计价单位(价值尺度)想象中的货币。

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就是指用货币去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赋予商品、劳务以价格形态。

(二)交易媒介(流通手段)交换时使用。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易媒介时发挥交易媒介的职能。

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交易媒介,马克思称其为流通手段。

【注】与“交易媒介职能”区分。

在这里,“交易媒介功能”仅指货币在商品流通的某个环节中,被当作买进卖出的手段,即“单纯”作为交易媒介;

而“交易媒介职能”则意指货币在商品流通所有环节中发挥的各种功能,除单纯的买进卖出手段外,还被作为“计价单位”、“支付手段”。

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三)支付手段——单方面转移。

在商品买卖行为与货款支付行为相分离的情况下,货币不再是商品流通中的交易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此时货币发挥的是支付手段的功能。

在赊销、延期付款、借贷、财政收支、工资发放、租金收取等活动中,货币都发挥着支付手段职能。

二、财富贮藏职能必须是足值货币。

(M)货币的财富贮藏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人们选择以某种形式贮藏财富主要取决于:

该种财富贮藏形式风险与收益的对比。

与投资实物、购买股票债券等财富贮藏形式相比,贮藏货币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高安全性,最大缺点就是收益较低。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一)(M)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管理等进行的一系列规定。

(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1、规定货币材料;

2、规定货币单位(M)货币单位是指当货币作为计价单位为商品和劳务标价时,其自身也需要一个可以比较不同货币数量的单位。

包括:

①规定货币的名称;

②规定货币单位的值。

3、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包括:

①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

主币的最小规格是1个货币单位,如1美元、1英镑、1元人民币。

②辅币,是指1个货币单位以下的小而额货币。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辅币多由贱金属铸造,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

4、规定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按照支付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

无限偿还和有限偿还。

(M)无限法偿是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能力的货币,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亦或缴纳税款等),支付的对方均不得拒绝接收。

也就是说,无限法偿货币具有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能力。

通常情况下,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

(M)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相对,是指在一次支付行为中,超过一定的余额,收款人有权拒收,在法定限额内,拒收则不受法律保护。

辅币通常为有限法偿货币。

5、规定货币的铸造或发行。

“自由铸造”的含义及意义(简述):

“自由铸造”的确切含义是:

公民有权把法令规定的金属币材送到国家造币厂,由造币厂代为铸造成金属货币;

公民也有权把铸币溶化,还原为金属条块。

国家造币厂在替公民铸造货币时只收取很少的费用,甚至不收费。

经造币厂铸造货币保证了流通中金属铸币的质量。

“自由铸造”的意义:

体现在它可以使铸币的市场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

如果流通中铸币的数量较多,由此导致铸币的市场价值偏低,人们就会把部分铸币溶化为贵金属退出流通,流通中铸币数量的减少会引起铸币市场价值的回升,直到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相等;

相反,人们就会把法定金属币材拿到国家造币厂要求铸造成金属铸币,流通中的铸币数量就会增加,铸币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

由此可见,“自由铸造”制度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保持货币币值、物价的稳定。

二、国家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 

较为规范和完善的国家货币制度是在16世纪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

(一)金属货币制度 

1、银本位制:

在16世纪以后开始盛行。

法律规定白银为货币币材,用白银铸造的银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溶化;

与银币同时流通的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银币或等量白银;

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2、金银复本位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

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法定币材,由黄金和白银铸造的金币和银币同为本位货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金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两者间可以自由兑换;

黄金和白银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论述):

双本位制是金银复本位制的典型形态,但在这种货币制度下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就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又被称为“格需欣法则”。

举例来说,如果国家规定的金银铸币的法定比例为1:

15,但由于市场供求的原因金银的市场比价为1:

16,则市场价格偏高的金币为良币,其会退出流通;

同时市场价格偏低的银币为劣币,其会充斥市场,此时市场中只流通一种货币,即银币。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场,是因为此时用良币购买商品很不划算,本来1枚金币按其市场价值可以卖16枚银币的商品,但按法定比价却只能买15枚银币的商品,任何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都会用银币来买商品,而将金币贮藏起来。

3、金本位制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是英国。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形态。

(1)金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其基本特点是:

黄金为法定币材,金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溶化;

辅币、银行券与金币同时流通,并可按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

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金币本位制被认为是一种稳定有效的货币制度(被认为是一种最理想的货币制度)的原因:

①金币的自由铸造制度保证了金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一致;

②黄金可以自由地输出入国境保证了各国货币兑换比率的稳定性;

③在金币本位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