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69155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9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

《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穴位及作用文档格式.docx

二、临床应用

(一)足三里

足三里因能治理(古:

“里”通“理”)腹部上、中、下三部诸证,而其位在膝下三寸,故得名。

(据日本?

代田文志《针灸真髓》“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

里通理,亦即三里”)该穴是胃经之合穴、土穴,土中之土穴,又是强壮要穴之一,是临床的常用穴。

1、性能:

具有理胃肠,健脾胃,降气逆,化积滞,补中气,抗衰老,宁心神,利湿热等作用,因此,凡脾、胃、肝、胆、大小肠等肚腹病都可取本穴治疗,故有“肚腹三里留”之意。

2、主治

(1)胃病:

①脾胃虚寒:

足三里|中脘|×

神阙×

——温阳益脾,暖胃散寒止痛

②肝气犯胃:

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③饮食不节:

足三里中脘内庭公孙点刺四缝——消食导滞,和胃化湿(类似保和丸之效)

(2)腹泻:

——温运脾阳

②饮食不节:

足三里天枢阴陵泉——消食导滞

③湿热郁滞:

足三里阴陵泉曲池——清利湿热

④气虚下陷:

足三里百会天枢——补中益气

(3)呃逆:

①宿食积滞:

足三里膻中公孙——降气化滞

②肝气郁结:

足三里太冲——舒肝解郁降气

(4)便秘:

①气虚便秘:

足三里天枢关元——益气通便

②阳明热盛:

足三里天枢支沟内庭——清热通便

③食滞闭阻:

足三里天枢中脘——消食导滞

④血虚津亏:

足三里天枢三阴交——补益津血,润肠通便

(5)失眠:

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经脉亦与心直接联系。

①脾胃不和:

足三里中脘神门——和胃安神

②气血不足:

足三里神门三阴交——益气补血

③宿食化火:

足三里丰隆内庭——清热利痰

④心脾亏损:

足三里脾俞心俞神门——补益心脾安神

(6)防病保健:

①防中风:

足三里×

风市绝骨

②防感冒:

风池风门

③防近视:

养老

④防衰老:

气海命门

《江闻式心身锻炼法》“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其三里穴,寿至二百岁”。

长期灸三里,能益后天之本而善先天之气,使元气不衰,脾胃不败,故有强身壮体,防病保寿的效益。

日本把单灸三里穴叫“长寿灸法”。

注意:

①30岁以下及小儿不宜多灸,过之则生病。

李东垣说:

“有人年少气弱,常于三里、气海灸之,……至年老热厥头痛……虽大寒犹喜风寒,皆灸之过也。

《类经图翼》“三十外方可灸,不尔反生疾”。

②灸足三里宜起泡化脓为好。

《针灸易学》“灸疮必发,去病如抓”。

现代研究:

①针刺足三里,能增强肠胃蠕动波,亢进者可抑制,反之则亢进。

②实验证明,针刺足三里,能促进胃溃疡面愈合。

③可使唾液淀粉酶含量增高。

④使血管先收缩后舒张的双相反应,调节心功能。

⑤使WBC总数升高,吞噬力增强。

⑥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⑦加速血中乳酸含量下降,有助于恢复疲劳。

(7)脱证:

本穴有补益中气之功效,补气则能回阳固脱,因此,前人把它列为回阳九穴之一,用于脱证的急救。

①阳气暴脱:

百会×

——回阳救逆

②产后血晕:

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摄血固脱

(8)气虚下陷证:

①脱肛:

足三里长强百会

②胃下垂:

足三里合谷(蓖麻子、五倍子外敷百会)

③子宫下垂:

足三里子宫归来百会

④肾下垂:

足三里肾俞

(二)委中(又名血郄)

委中因位于膝腘窝正中、委屈之处的名,是足太阳之脉的合穴、土穴,该部血管丰富,宜于刺络放血,主治急性热病、神志病,尤其对于急性腰扭伤效果显著,比单纯针刺效果更好。

足太阳经脉从腰背而来的两条支脉,下行会于腘窝,从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来说,委中对腰背部有一定疗效,所以说“腰背委中求”。

1、功用:

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开窍启闭,定志安神。

2、临床应用:

(1)腰痛:

①寒湿腰痛:

委中(艾炷灸)肾俞命门——温经散寒化湿

②扭伤腰痛:

委中人中阿是——活血化瘀

(2)中暑:

①热偏重:

委中曲泽(均放血)——清热凉血

曲池天枢合谷——清热解暑

委中——调理肠胃

②湿偏重:

委中(艾炷灸)中脘内关公孙——化湿清热止呕

③小腿转筋:

委中承山——舒筋活络

(3)疟疾:

热疾:

委中(艾炷灸)大椎间使——清热截疟

(三)列缺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其络由此而别走手阳明,有裂出缺去的现象,故用会意法取其名。

“头项寻列缺”是因为:

①列缺为肺之络穴,由此联络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走向头、项、口齿,列缺联络表里两经;

②因为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与卫表关系密切,当人体感受外邪时,皮毛首当其冲,便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头痛等表证;

③列缺有疏风解表,宣肺理气,通络止痛之功,善治头项之疾,故人称为“头项寻列缺”。

但列缺位于筋骨之侧,如不能很好得气,对头痛的疗效则不显,故要注意手法取气。

近人主张改用后溪为好,得气较易。

总之,列缺治疗头痛之理,可归纳为:

①为肺之络穴,联络手阳明大肠经走向头;

②肺的生理、病理关系,肺主皮毛,为外邪首先侵犯之部位,出现表证;

③列缺通任脉,任与督相通于通头;

④肺之经别,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宣通鼻窍。

2、临床应用:

(1)头痛(外感头痛有效,对肝阳头痛、肾亏头痛、气血不足头痛疗效差)

①风寒头痛:

列缺风池1×

——疏风解表

②风热头痛:

列缺合谷风池——疏风清热

③偏头痛:

列缺率谷太阳

④前额痛:

列缺头维

(2)感冒

①风寒感冒:

列缺风门风池大椎×

——散寒解表(麻黄汤)

②风热感冒:

列缺曲池外关合谷——清热解表(银翘散)

加减:

①鼻塞:

列缺上星迎香——宣通鼻窍

②咳嗽:

列缺肺俞尺泽——止咳化痰

(四)合谷

因位于1-2掌骨之间,二骨相合,形如峡谷,故得名,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

本穴善治头面五官病,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

《玉龙歌》“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

1、功用:

(1)通络止痛:

经脉循行到头面,故能疏通经络,治疗①头面五官疼痛症,如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咽喉痛,扁桃体炎等;

②上肢痛:

《广弘赋》“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③上腹部痛: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寒症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2)清热解表:

本穴善治急性热病、外感病,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脑、扁桃体炎、阑尾炎等引起的发热。

本穴位大肠经之原穴,能升能降,宣通气血,促进阳气升发。

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气,外合皮毛,针合谷能开发腠理,宣通毛窍,清泄气分之热,从而达到解表发汗之作用。

本穴治疗热性病早有记载,如《千金方》“主热病汗不出”、《肘后歌》“当汗布汗合谷泻”、《类经图翼》“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

(3)开窍醒脑:

《肘后歌》“口噤眼合药不下,何谷一针效甚奇”,说明本穴有开窍醒脑作用,应用于神志不清,口噤不开和晕针一类病症。

(4)益气固表:

本穴具有补益肺气之功效,凡因肺气虚所致的病症可用本穴,如气虚表不固,可补合谷、泻复溜以固表止汗,具有补中益气汤作用。

(5)行气活血:

古人常用此穴治疗死胎不下,认为这是气血不调之故,补合谷具有行气活血之功,故可用于坠胎引产。

《类经图翼》“能下死胎,妇人妊娠补合谷即坠胎”。

用时要配三阴交,即补合谷泻三阴交有效。

(1)头面五官病

①头痛:

合谷头维

②三叉神经痛:

合谷颧髎内庭

③牙痛:

合谷颊车

④鼻炎:

合谷迎香印堂

⑤结膜炎:

合谷太阳睛明

⑥近视:

合谷养老风池

⑦面瘫:

合谷颊车地仓风池

(2)热性病

①热感冒:

合谷风池太阳列缺

②流脑:

合谷曲泽(放血)

③流腮:

④扁桃体炎:

合谷扶突少商(放血)

⑤阑尾炎:

合谷曲池上巨虚

⑥小儿惊风:

合谷太冲十宣人中

(3)脱证

①中风脱证:

合谷关元足三里——回阳固脱

②气虚脱证:

合谷神阙×

复溜(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