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69062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格式.docx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了解声音的特性。

5.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6.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7.知道噪声的概念,知道噪声给生活带来的危害及如何去控制噪声

8..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及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9.了解次声波的产生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4.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5.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止噪声的思路。

6.通过实验(音频发生器)以及有关文字、图片,获得超声波利用方面的知识和次声波的产生和危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这一章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对生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2、体会物理思想: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

●教学重点

1、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认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从实验认识声音由振动产生,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3、从真空铃的实验出发,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认识乐音的三要素,弄懂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5、噪声是世界四大公害之一,认识噪声的真特点和噪声的防治。

6、初步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1、真空铃的实验操作。

2、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教学关键

1、让学生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了解声音靠介质传播,认识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明白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响度、音色。

●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实验,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实际问题的意义,然后逐步把实际问题表示为物理问题

3.教学时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

4.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关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恰当考查知识与技能。

●设计思路

《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

设计者:

万爱俊

设计者单位:

丹阳市云林中学

设计日期:

2011年11月15日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

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4.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一节应用型知识。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有浓烈的学习兴趣。

⏹活动时间安排

本课分一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预设: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声波;

声能;

声音的速度;

小结;

检测。

第一环节声音的产生

活动内容:

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1:

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咽喉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

2、学生活动2:

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你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3、演示实验一:

将塑料盆倒扣并在其底部放上放一些小纸片,用木棍敲击盆底,你听到了什么?

4、演示实验二:

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你听到了什么?

5、演示实验三: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吊在线上的小球,你会发现什么?

活动目的:

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亲切、自然,让学生能感觉学习物理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实验,得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在实验中通过观察、体验等方法得出结论。

活动的注意事项:

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

第二环节声音的传播

学生实验1:

如图书P81-2(a)所示,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当你的伙伴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了什么?

如图(b)所示,你还能听见敲打衣架的声音吗?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实验2:

如图书P91-3所示,在水中摇动小铃铛,你能听到铃声吗?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教师演示实验:

将电钤放到玻璃钟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空气,接通电铃,使电铃工作,观察铃声变化情况

通过学生实验和老师演示,使学生知道声音的传播条件

提示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用科学推理法探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条件

第三环节声波

用水波类比声波,利用多媒体演示声波

使学生对声波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第四环节声能

阅读书本第10页生活*物理*社会,

举例能够证明声音具有能量事例

初步了解声波具有能量

第五环节声音的速度

师生讨论:

下雨天,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举例:

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约为1500m/s,钢铁中约为5200m/s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第六环节当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加深巩固。

第七环节当堂检测

加深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识理解,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性,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性,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

其中响度及音调的相关因素的探究应是本课的重点,且学生已具备前面的经验,因此本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会主动研究。

教学过程中可以淡化一些专业术语的概念,可更多地强化探究过程在教学中的功效。

探究过程中对对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加工,并与学生的前概念有机地融合。

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明晰概念且能应用于实际。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

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区分

本课两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响度;

音调;

音色;

第一环节响度

活动1.3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敲鼓的时候,为什么有时觉得声音大(响),有时觉得声音小(不太响)?

鼓声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动手小实验:

1.用手轻轻摸着喉头,第一次你用与别人耳语般的声音说话,第二次你大声喊叫,前后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让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在竖直方向静止不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慢慢移近乒乓球且轻触乒乓球,观察现象

第二环节音调

活动1.4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学生活动1:

用一张卡片分别去拨动木梳的粗齿和细齿,所听到声音的高低是不同的。

声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动手做一做:

使钢尺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同时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前后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一样)。

比一比: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学生实验,体验探究决定声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示学生用控制变量的的方法去做实验,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第三环节音色

活动1.5辨别声音

准备一些乐器。

事先可与同学一起商量准备哪些乐器,在选择乐器的时候,最好选择那些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奏的乐器。

试一试:

1、用你们准备好的不同乐器先后演奏同一首乐曲,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请两位同学躲藏在讲台后面,让他们先后唱同一首歌。

你能辨别出哪个歌声是谁发出的吗?

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