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606263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学案专题四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举行戴维营会谈。

(2)紧张:

1962年,美苏发生古巴导弹危机,最后苏联被迫撤除了在古巴的导弹。

[易错提醒]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冷战的对抗形式演变为美苏争霸,苏联虽然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但总体上来看,战略优势依然在美国方面,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思维点拨]

1.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是苏联平起平坐战略的体现,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2.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以核武器为手段进行的一次军事对抗,把冷战对峙推向了核战争的边缘,同时,也是美苏双方从对抗走向缓和的转折点。

二、尼克松主义

1.背景

(1)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国内的反战运动此起彼伏。

(2)尼克松上台后,迫切需要调整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外交政策,实行战略收缩,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

2.提出:

1969年尼克松在关岛发表演说,宣布对亚新政策,后来他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这就是“尼克松主义”。

3.实质:

在不放弃美国“全球责任”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分担更多的责任。

4.主要表现

(1)积极推行多极均势外交,让其盟友分担更多的责任,减轻美国负担,维护美国的既得利益。

(2)改善美国的国际政治环境。

①使越南战争实现“越南化”。

②改善中美关系。

③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对话”。

④重新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1.尼克松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自己霸权而采取的一种新战略思想。

2.杜鲁门政府主张在全球范围内遏制、对抗苏联;

尼克松政府则主张与苏联谈判,推行“缓和”政策。

三、美苏“缓和外交”

 阶段

项目 

第一次缓和(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

第二次缓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

原因

(1)美国综合实力相对衰弱

(2)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

(3)日本和西欧各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军备竞赛使苏联疲惫不堪,也使美国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表现

(1)美苏双方签署一系列文件

(2)保持双方战略核力量大体均衡

美苏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进展,并签订一系列双边协议

影响

(1)美苏关系中经济色彩逐渐加强

(2)美国外交政策中添加“人权”这一新成分

(3)欧洲大陆吹起“缓和”之风

美国等西方国家加强“和平”与人权攻势,大肆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

评价

(1)反映了美苏两国极力维护两极格局,实行“利益均沾”的企图

(2)这种“缓和”只是美苏的权宜之计,各自的终极目标并未改变

(3)两国在对话、妥协的同时,也把对抗、争夺推向了世界各地

美苏争霸,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解识记]

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

四、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1.美苏国力和国际地位下降

(1)美国

全球扩张给美国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两次世界性能源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正在崛起的西欧和日本不断以美元兑换黄金,动摇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国强行推行其价值观,遭到了世界人民的反对。

(2)苏联

在世界各地进行了与自身综合国力不相称的扩张,使其国民经济不堪重负;

军备竞赛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干涉他国内政,加深了与西方的矛盾,引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对苏联的离心倾向不断增强。

2.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1)原因: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表现

①西欧积极实行以经济联合促进政治联合,争取用“一个声音说话”。

②日本努力改变在国际关系中“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形象,并尽力摆脱美国的控制。

3.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

(1)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兴起。

(2)第三世界国家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强烈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成为反殖、反霸斗争的重要力量。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归纳总结]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的原因

(1)陷入侵越战争泥潭,引起国内经济、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

(2)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3)第三世界的崛起动摇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根基。

(4)1973年中东地区石油输出国提高石油价格,引发美国的经济危机。

(5)美苏军事力量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

[史论要旨]

1.赫鲁晓夫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主张,力争同美国共同主导世界格局。

2.1969年尼克松提出对亚新政策,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在不放弃“全球责任”的同时,要求盟国承担更多责任。

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3.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极化趋势加强,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知识图示

主题 美苏的对抗与缓和

史料一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道:

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

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史料二 下图是一幅漫画,图中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掰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有关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史料三 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亚洲政策:

美国将恪守对亚洲盟国的条约义务,同时希望由亚洲国家自己来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责任,除非存在某个核大国的威胁。

这一政策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其要点是美国准备从亚太地区收缩力量。

[史料解读]

(1)说明苏联主张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格局。

(2)漫画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对抗的一个高潮,也使人类接近核战争的边缘,但美国态度更强硬,表明美苏争霸的优势在美方。

(3)说明一方面美国不放弃所谓的“全球责任”,另一方面又要盟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减轻美国的负担,这表明美国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收缩。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外交策略。

答案 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导世界格局。

(2)史料二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起劲地掰手腕,说明了什么?

他们的另一只手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反映了什么?

赫鲁晓夫头上的汗滴又说明了什么?

答案 说明古巴导弹危机是两国实力的较量,是美苏争霸的表现。

反映了当时美苏关系极度紧张。

说明在这场较量中优势在美国。

(3)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尼克松的目的是什么?

为推行尼克松主义,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背景:

美国实力削弱;

苏联实力增强;

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与美国三足鼎立。

目的:

继续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

措施:

从越南战争中脱身;

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

推行对苏“缓和”外交;

重新调整与西欧和日本的关系。

[史论总结]

美苏争霸的实质和影响

1.实质:

美苏争霸实际上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上的对抗,是美苏推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推行强权政治,争夺世界霸权。

2.影响

(1)对美国

①在争霸中对外扩张,把世界很多地区纳入势力范围之内,使美国势力大大增强。

②在争霸中消耗了大量国力,也使美国经济发展后力不足。

(2)对苏联

①在争霸中,积极发展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使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使其国际影响大大增强。

②使苏联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极大挫折。

(3)对世界

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②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能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学习思考]

提示 美国“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指:

苏联借助斯大林模式,快速实现经济恢复,并调整对外政策,意欲与美国共享霸权;

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到处插手,负担沉重,实力有所下降;

西欧、日本的经济恢复,要求摆脱美国的影响。

提示 美国为了避免国内危机的爆发,减轻所谓的国际“义务”,改善与盟国的关系,力图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

其真实意图是减轻自身负担,全力与苏联争夺霸权,维护其既得利益。

[图片资料]

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与尼克松会晤

点拨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实行“不承认”政策。

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化,苏联实力增强,美国相对衰落,中苏关系紧张,中美两国因此调整了对外政策。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从此中美结束对抗,开始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提示 在万隆会议上,针对与会国的分歧与矛盾,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化解了会议分裂的危险;

针对能否“和平共处”的争执,指出会议的目的是维护和平和进行合作,并用“和平相处”代替“和平共处”,消除了与会国代表的分歧;

没有纠缠自身问题,如台湾问题,让与会国认识到中国是真诚向往和平的。

[自我测评]

解答 1.D 2.B

[材料阅读与思考]

1.解答 日本和欧共体崛起,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侵越战争受挫,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

2.解答 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强调以谈判代替对抗。

3.解答 从越南撤军;

改善中美关系。

1.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

其“反法西斯”的真实含义是(  )

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C.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答案 A

解析 结合柏林墙修筑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主要是为了防止民主德国人民受西方的渗透,涌入联邦德国。

2.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影响”;

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还是装上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

上述观点表明(  )

①美苏对抗中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美苏的根本目的 ③美苏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 ④这种行为促成了世界的和平稳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美苏都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号作为对外扩张的借口,其实都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④不正确,排除。

3.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苏联都调整了对外战略。

其相似之处是(  )

A.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B.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C.美苏对抗转为战略合作

D.从美苏战略合作转为对峙

解析 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借助美国以外的力量牵制苏联;

80年代苏联缓和同美国关系,扩大双边接触、交流与合作,由此可知美国和苏联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