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059057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十二金工程Word文档格式.docx

该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国务院直属的7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包括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共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宏”办公室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和管理协调项目工作。

“金宏工程”总体目标是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通过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重点领域业务应用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实现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促进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间的业务协同与互动,提高业务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决策水平,增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驾驭市场变化、应对经济突发事件、总揽经济全局的能力。

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提供信息服务。

“金宏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宏观管理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管理与决策的协调性;

有利于党中央、国务院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宏观经济信息:

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二〕金税工程

“金税工程”总称为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CTAIS〕,是我国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之一,于1994年开始推行。

1994年7月,作为“金税工程”一期的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在50个大中城市试点。

1998年8月开始推行“金税工程”二期,至2003年7月,“金税工程”二期原定目标全部实现,并取得显著成效。

“金税工程”促进了税务管理的改革创新,推动了业务和技术在战略层面的结合,支持了税收征管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为推动征管改革和加强税源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税收工作向现代化管理过渡奠定了基础。

2005年,为进一步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保证税收收入持续增长,“金税工程”三期经国务院批准立项,项目总投资约79亿元,建设周期约四年〔2006—2009年〕。

“金税工程”三期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通过“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平台”是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

“二级处理”是逐步实现税务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二级集中处理。

“三个覆盖”是应用信息系统逐步覆盖所有税种,覆盖税务管理的重要工作环节,覆盖各级国、地税机关,并与有关部门联网。

“四个系统”是指税收业务管理、税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管理等四大应用系统。

“金税工程”三期最终将建成拥有一个覆盖全国的行业网络、一个国家级税务处理中心〔含备份中心〕、70个省级税务处理中心〔含备份中心〕、80万个工作站,年事务处理量超过10亿笔、内部用户约80万人外部用户过亿的,覆盖各级国地税、所有税种、所有工作环节的全国性信息系统。

〔三〕金关工程

“金关工程”是我国政府利用电脑网络技术实现国家的对外经济贸易和相关领域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科学化、网络化和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国家信息化重点系统工程,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确定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

工程的近期目标是建设好配额许可证管理、进出口统计、出口退税、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四个应用系统,实现外经贸相关领域的网络互连和信息共享;

中长期目标是逐步推行各类对外经贸业务单证的电脑网络传输,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四〕金财工程

“金财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支撑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和财政经济景气预测等核心业务的政府财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简称GFMIS〕。

它是在总结我国财政信息化工作实践,借鉴其他国家财政信息化管理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与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目标相适应的一套先进信息管理系统,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确定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

“金财工程”以覆盖各级政府财政管理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纵横向三级网络为支撑,以细化的部门预算为基础,以所有财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采购定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国库资金的有效调度为特征,以实现财政收支全过程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表达了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

“金财工程’’是财政工作信息化和财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它的建立与实施将管理超过全国GDP20%的资金流动,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促进国民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标准财政预算管理,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增强财政决策的科学性和财政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实现依法理财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金卡工程

“金卡工程”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最早启动的“金”字工程之一。

1993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全民使用信用卡的建议。

同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金卡工程”。

“金卡工程”广义是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上是电子货币工程。

“金卡工程”以电脑、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电脑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账形式实现货币流通。

“金卡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实用的、比较完整的电子货币系统,形成和完善即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会融卡业务管理体制。

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卡工程本身就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应用试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六〕金审工程

“金审工程”是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简称,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确定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

审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对账簿的检查,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以查账为主要手段的审计职业遇到了来自电脑技术的挑战。

金融、财政、海关、税务、民航、铁道、电力、石化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和行业开始广泛运用电脑、数据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趋向普及。

会计信息电子化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会计领域电脑做假和犯罪,具有“舞弊功能”的财会软件时有出现。

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客观上要求审计机关的作业方式必须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要运用电脑技术,全面检查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发挥审计监督的应有作用。

1998年,审计署提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并开始筹备“金审工程”。

金审工程的总体目标是:

建成对财政、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和重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及相关电子数据进行密切跟踪,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信息化系统。

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增强审计机关在电脑环境下查错纠弊、标准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法定监督职责。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领域的一场革命。

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促使审计手段发生重大变革,必将推动广阔审计人员思维方式的转变,必将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七〕金盾工程

“金盾工程”,即“公安信息化工程”。

是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

1998年国家公安部为适应我国在现代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实现动态管理和打击犯罪的需要,实现“科技强警”,增强公安系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调作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提议建设“金盾工程”。

1999年4月,国家公安部科委正式向国家计委提交了“金盾工程”立项报告和项目建议书。

从1999年4月开始,国家计委对国家公安部的“金盾工程”进行评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直到2001年1月才获得立项。

“金盾工程”实质上就是公安通信网络与电脑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是利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增强公安机关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能力;

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侦察破案水平,适应新形式下社会治安的动态管理。

目的是实现以全国犯罪信息中心〔CCIC〕为核心,以各项公安业务应用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为各项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金盾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和完善全国公安通信网络和全国公安信息系统,实现以CCIC为核心,各公安业务为基础,以“数字化警察”为目标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

初步计划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公安工作信息化体系的总体框架结构,使全国的公安基层单位和移动值勤的警员能随时随地地访问网络信息资源,在全国通信网络上实现3—5个重点业务的信息化工作流程,为各警种业务的全面信息化奠定基础。

“金盾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全国公安综合业务网络的建设,全国公安信息中心建设,加强与完善各级公安指挥中心,全国公共信息网安全监控中心。

全国公安电脑网络分为三级,连接公安部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网络为一级网,连接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市地的网络为二级网;

连接市地至县〔市〕区的网络为三级网。

〔八〕金保工程

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将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12项重点工程之一。

2002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了全国劳动保障信息化工作会议,“金保工程”全面启动。

“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保障电子政务工程。

其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四个字:

“一”是一个工程,指在全国范围建设一个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信息共享、覆盖各项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的电子政务工程;

“二”是两大系统,指建设社会保险子系统和劳动力市场子系统;

“三”是三级结构,指由中央〔劳动保障部〕、省、市三层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组成;

“四”是四项功能,指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项功能。

“金保工程”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既是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办公网、业务专网和公众服务网的建设,其中,业务专网是金保工程建设的主体。

在劳动保障领域,劳动保障部的办公网属于政务内网的基本范畴;

劳动保障系统的业务专网属于政务外网范畴;

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公众服务网提供劳动保障公共服务。

〔九〕金农工程

“金农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确定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之一。

其机构核心是“金农工程”的国家中心。

其主要任务有四个:

一是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包括与其他涉农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二是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统;

三是协调制定统一的信息采集、发布的标准标准,对区域中心、行业中心实施技术指导和管理;

四是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电脑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金农工程建设目标是建立信息应用系统,构筑农业信息网络,造就信息服务队伍。

在现有基础上,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并运行由支持宏观决策、支持生产经营的各类应用系统组成的多元化的信息应用体系及相关的大型数据库群,加速农业综合信息数据库群和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

加大农业电子信息基础结构建设力度,逐步简建成依托国家传送基干网和电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电脑信息网,能够满足农业宏观调控、微观导向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