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052259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

《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保护的意义和任务文档格式.docx

物的原因,是指工作场所或设备、设施存在的缺陷所致。

人的原因是指作业人员的行为直接成为事故发生的原因,也称之为“人的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又可分为10种:

1.联络不好(没有监督、指令不明确、误认报警);

2.进入危险场所(有悬挂物垂直下落及飞来物的场所、封闭体的内部、不稳定物体的上面、高压电气设备);

3.手伸进运转的机械装置里(因加油、修理、检查、清扫等);

4.清理整顿不良(放置方法、堆积方法、排列方法);

5.防护设备的损坏(损坏、拆卸、不起作用);

6.误用工具(使用有毛病的工具);

7.错误处理危险物品(火、可燃物、爆炸物、高压容器);

8.错误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及用具(不穿戴、摘下、误用);

9.不安全的姿势;

10.违犯劳动纪律及有关制度,工作期间戏闹。

实际情况表明,前四种是经常容易发生的不安全行为。

间接原因可分为技术、教育、身体、精神及管理五个方面:

1.技术原因。

指建筑物、机械装置、工具设备等,由于技术上的缺陷而造成的事故。

2.教育原因。

是指因从事作业的人员缺乏安全知识,或者工作经验不足而造成的事故。

如“无知”、“不理解”、“不熟悉”、“无经验”等都是教育原因。

3.身体原因。

是指身体有病,如耳聋、近视、疲劳或醉酒等原因造成的事故。

4.精神原因。

是指人们的错觉、神态不佳、精神不振以及其它精神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事故。

5.管理原因。

是指组织管理上的缺陷,如企业领导的责任感不强,或者是组织、制度、标准、人事、劳动管理、预算等方面的缺陷。

在事故分析中,间接原因不一定只限于其中一种。

有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间接原因。

这五种原因中,管理原因是基础。

如我公司九二年发生的戴线手套使用台钻致使一手指受伤的工伤事故。

当时,某电镀工和某机修工共同给铜阳极板在台钻上钻孔,该电镀工戴线手套负责

更换被钻铜板;

在第三次更换铜板时,线手套被钻头卷上,致使该工左手中指最前一节折断。

其原因有:

1、戴线手套操作台钻,违犯了台钻安全操作规程中“禁止戴手套使用台钻”的规定,属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范畴。

2、机修工在场同时操作,对违章行为不加制止,应属于教育及管理方面的间接原因。

三、工伤事故处理

1.工伤事故是指职工在工矿企业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区域内,由于生产过程中

存在危险因素的影响,突然使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是人体某些器官失去正常的机能,致使受伤人员立即中断工作的一切事故。

故凡是发生使受伤人员工作中断的事故,不论中断时间长短,均属工伤事故。

2.生产中发生工伤事故进行处理时,应尽快抢救伤员,保护现场。

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

属重伤以上事故的,应报主管部门,以及市劳动局、市总工会,

重大伤亡以上事故还应报市检察院。

3.对工伤事故的处理要实行“三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4.工伤事故按事故严重程度分为轻伤事故;

重伤事故;

死亡事故,包括一次死亡1〜2人,或重伤3人以上的重大伤亡事故和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的特大伤亡事故。

5.生产现场如发生工伤事故,应立即保护抢救伤员,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及有关人员,同时保护好事故现场。

6.为了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把事故原因分析清楚,举一反三地吸取事故教训,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加强事故管理工作。

同时,通过对事故责任的调查和处理来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感。

四、电镀常用化学材料安全使用知识

电镀用化学材料归纳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

其中有爆炸性、可燃性、氧化性、腐蚀性、毒害性(剧毒、低毒)等类物品。

下面按酸、碱、盐、氧化物、有机物等类别分叙于下。

一、酸类材料安全使用知识

1.硫酸,MSQ,是一种强酸,吸湿性较强,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热,甚至引起放热爆炸。

硫酸的氧化性和腐蚀性极强,有机物被腐蚀后,造成脱水,碳化现象,对人体皮肤和衣服腐蚀很强。

如果吞服了硫酸,口腔、食道及消化器官均被腐蚀,有强烈的灼痛、呕吐、昏迷甚至死亡。

硫酸贮存时,用塑料桶密封好,严格地与有机物、易燃物、氧化剂、电石、金属等隔离。

2.硝酸,HNO,是一种含氧强酸,在空气中易分解,受热更易分解,是一种不稳定的液体。

硝酸能与有机物发生燃烧反应,引起有机物焦化;

与硫化物或其它易燃物接触可能发生爆炸;

能腐蚀大多数金属,体积比1比3的硝酸、盐酸混合酸称为“王水”。

人体接触了硝酸即被灼伤,吸收了硝酸

产生的氧化氮气体,会使人窒息。

盛硝酸容器应耐酸(如陶土罐)密封,置于阴凉通风良好处,应与其它化学材料隔离存放。

3.盐酸,HC,是一种无氧强酸,极易溶于水,性质活泼,易挥发,有刺激性酸味,对金属腐蚀很严重。

人体接触盐酸易被灼伤,吸入盐酸气体后,会引起喉头及肺的强烈刺激,使人呼吸困难,引起炎症或水肿等现象。

用耐酸容器(一般用塑料桶)密封贮存,且与其它化学材料隔离。

4.醋酸,HAc,又名乙酸、醋精、冰乙酸或冰醋酸,是一种弱酸性的有机酸,有挥发性,挥发的气体可燃烧,遇铬酸、硝酸等立刻产生易燃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爆炸极限为4%。

能灼伤皮肤以致溃烂,醋酸蒸气对眼睛有危害。

用塑料桶或玻璃瓶贮存于通风阴凉处,与其它酸类、易爆物、易燃物等隔离,严禁烟火。

5.氢氟酸,HF,是一种强酸,具有挥发性和刺激性,具有腐蚀玻璃的特殊化学性质。

氢氟酸毒性较大,接触人体会引起疼痛而导致难以治愈的灼伤。

低浓度灼伤后几小时才感觉到疼痛,不及时处理会造成溃疡,不易愈合。

贮存于塑料密封容器,并置于阴凉通风处。

6.铬酸,H?

CRC4,是铬酐(氧化铬CRO)溶于水而成,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

Q丄

对皮肤和棉织物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六价铬(CR)毒性较大,超过容许浓度

0.1PPM(mg/n3)人体吸入的主要影响刺激性中毒,细胞组织机能发生故障,血中氧含量减少而发生窒息。

贮存时应与还原剂分开,置于干燥通风处。

一般同铁桶密封贮存。

7.发现酸液溅在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干净,可用2%左右

的硫代硫酸钠(NA2SC3)或2流右的碳酸钠(NACC)溶液洗涤,然后用水洗净,再涂以甘油(丙三醇CHOH・CHOHCHOH)或油膏。

若轻微吸入体内时,可饮大量的温水或牛奶。

严重被灼伤者,冲洗后立即送院治疗。

二、碱类材料安全使用知识

1.氢氧化钠,NAOH又名烧碱、火碱、苛性钠,是一种强碱,易潮解,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热。

与有机物反应起脱脂作用,能腐蚀皮肤、织物。

如果人体吸收,口腔及消化器官均被腐蚀,感到剧烈灼痛、呕吐、脉搏快而弱,最后导致虚脱而死亡。

贮存于密封容器中,如铁桶、塑料瓶、玻璃瓶等,置于干燥处,与酸隔离。

2.氢氧化铵,NH-H2O,又名氨水,是一种强碱,易挥发,有刺激性臭味,具有与氢氧化钠相同的腐蚀性。

贮存于玻璃、塑料密封容器,置于阴凉通风处,与酸类和金属隔离。

3.碱性溶液粘在皮肤或衣服上时,立即用温水冲洗干净。

皮肤可用2%左右

的醋酸(HA)或2%的硼酸(H3BO)溶液中和清洗干净,待皮肤干燥后涂以甘油、凡士林、羊毛脂或橄榄油等。

若吸入体内,只有轻微的感觉不适,可内服1%的

柠檬酸溶液,多饮牛奶、粘米汤。

严重灼伤者,送医院治疗。

三、盐类材料安全使用知识

1.氰化钠,NACN,俗名山奈,易潮解,其水溶液呈强碱性。

氰化钠在空气

中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与酸类发生反应后,放出剧毒的氰化氢(HCN

气体,严重污染环境,与氯酸盐或亚硝酸盐混和能引起爆炸。

它是一种剧毒品,当人体吸入微量时即能致死。

贮存密闭的铁桶容器中,与酸、碱、氧化剂隔离,置于干燥通风良好处。

2.氰化钾,KCN,是一种剧毒品,特性与氰化钠相同。

3.氰化亚铜,CUCN,不溶于水,溶于碱性溶液,遇酸反应放出剧毒的氰化氢气体,特性、毒性与氰化钠相同。

4.硫氰酸铵,NHSCN,易潮解,溶于水有吸热作用,有毒。

5.氰化物贮运使用时,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操作规程。

贮存于严密容器中,与酸碱、氧化剂等隔离,置于干燥通风良好处。

6.严禁在有氰化物工作区域吸烟、吃食物,劳保用品专管专用,并定期清洗,下班后应漱口,并用10%勺硫酸亚铁(FESQ)清洗手和皮肤,然后再用水洗净。

当发现有中毒迹象时,可内服19硫代硫酸钠(NA2S2Q)溶液一大杯,并立即送院救护。

7.亚硝酸钠,NANO,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易潮解,与有机物、碳末、硫磺

等相混和时能引起燃烧和爆炸,并产生有毒的氧化氮(NO气体。

贮存时防热,与浓硫酸、有机物、易燃物分离。

8.重铬酸钾,K2CRO,氧化性较强,与有机溶剂,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混

和,会引起发热着火,甚至爆炸。

有毒,吸入其粉尘能引起鼻腔和呼吸道发炎,能刺激皮肤引起皮肤炎,重者溃烂。

贮存(一般用铁桶)时防热、防潮,并与有机物、易燃物、氯酸盐、硝酸盐分置。

9.碳酸铵,(NH4)2CG,受热58°

C分解为氨、二氧化碳和水,具有强烈的氨臭味。

四、氧化物

双氧水,HfeC2,又名过氧化氢,氧化性较强,有一定的腐蚀性,化学性能不稳定,受热、日晒或遇金属氧化剂及碳末立即分解。

分解时有引起爆炸危险,与可燃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

使用时防止腐蚀皮肤。

贮存冷暗处,与有机物、易燃物、金属氧化剂及碳末隔离,并避火源。

五、有机溶剂

1.汽油,沸点50〜150°

C,闪点58°

C,自燃点415〜530°

C具刺激性芳香味,极易挥发,能燃烧引起爆炸,其蒸汽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和物。

属低毒物品,人体长期吸入和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和头痛、疲倦、烦躁、咳嗽、胸闷、化学性肺炎、皮肤角化症及诱发性皮肤瘤等。

蒸汽达30〜40mg/L,人呼吸半小时可能

导致死亡。

置于密封容器于阴凉处,与自然物、爆炸物隔离,防日晒、近火撞击。

2.二甲苯,C5F4(CHb)2,有三种异构体,沸点138〜144°

C,闪电27〜32°

C,自燃点528°

C,其蒸汽与空气混和达到一定比例时,有燃烧爆炸的危险,爆炸极限为1.1〜7.0%。

二甲苯化汽油毒性大,中毒时的症状为呼吸急促,头晕,困

倦,失去知觉、麻醉等。

贮存于密闭的塑料、玻璃容器内,与爆炸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