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电大地域文化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武汉市电大地域文化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电大地域文化形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武汉既有开启江城文明之光的殷商盘龙文化,又有伯牙鼓琴、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知音文化。
10.武昌城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68年),江夏侯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城周约有20里,辟有7个城门。
11.武汉的居民大多来自四面八方,山西、河南、湖南、安徽等外省来的人不少,周边荆门、天门等农村来武汉的人更多。
12.19,美国《竖琴》杂志载文《中国的芝加哥》,该文赞道“汉口在全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媲美”。
13.武汉位于中国的中东部,长江、汉水在此交汇,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九州通衢”之地。
14.海纳百川、开放包容赋予武汉文化兼容并包、多元复合的特性。
15.
最早记载“武汉”之名的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姚宏谟的《重修晴川阁记》。
“武汉之胜迹,莫得而观其游焉”,这是文献上第一次出现“武汉”一词。
16.3500多年前的盘龙城是武汉城市的源头,是武汉城市之“根”。
17.原武汉市博物馆研究员、市文史馆馆员毛凑元根据上述军用地图上的标识,实地踏访发现了盘龙城,她成为“发现盘龙城第一人”。
18.220年,孙权在武昌黄鹄山“依山负险”筑土石城,周长二三里,因与夏水(汉水)入江口隔江面对而取名夏口城。
19.武汉位于荆文化圈的东部,在古代就有吴尾楚头之称。
20.现在,武汉三镇中唯一独居一镇的就是汉阳区,其区划与地理名称一致。
√
二、单选题
1.在《忆夏口》中写道:
“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
当年不得尽一醉,别梦有时还重游”的是诗人()。
罗隐
2.汉口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古称夏口。
清光绪二十五年(
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将汉阳、夏口分离,专设夏口厅。
1898
3.盘龙城()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
1988
4.盘龙城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古城遗址,它属于()朝。
商朝
5.晚清()治鄂,在湖北实行“新政”,练新军、兴实业、办文教,开风气之先,使武汉人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
张之洞
6.历史上,武汉属于()国范畴。
楚国
7.盘龙城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古城遗址,距今()多年。
3500
8.《汉口竹枝词》说:
“此地从来无土著,()商贾一分民。
”九分
9.现武汉中心城区内最早的城堡当推()。
却月城
10.武汉城市精神是()。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11.早在()年12月,武汉就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
12.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武汉,武汉解放。
5月16日
13.武汉码头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识。
求新求变
14.(
)文化,铸就武汉人重情、践诺、守信的品质。
知音
15.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长江、汉水在此交汇,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之地。
九省通衢
16.明()初,由于连年大水,汉水河床发生剧变,汉水改道,从龟山北入江。
这次改道将汉口划出,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地理基础。
成化
17.盘龙城遗址于(
)年被发现1954
18.“武汉三镇本是由()个文化空间构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能够共存,并已形成传统”,这本身也正是武汉文化独特的魅力。
三个
19.武昌最早的行政区划,是从()时期开始的。
西汉
20.一个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
城市精神
四、多选题
1.1949年以后,“汉口”不再是一个行政区划名称,仅留存有地理名称,汉口被分割为(
)3个区级行政区划,可是人们基于传统概念依然习惯于通称“汉口”。
江岸、江汉硚口
2.武汉文化()。
兼收并蓄
灿烂卓越
开放包容
积淀深厚
3.以武汉为圆心,由黄石市、鄂州市、天门市、(
)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武汉城市圈。
黄冈、咸宁、潜江
孝感
仙桃
4.武汉人的性格兼具南北特色——(
)。
豪爽、聪慧、倔强
5.武汉成为()等文化的交融地。
全选
6.武汉所辖区域除中心城区外,还有新城区,包括(
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
7.晚清张之洞治鄂,在湖北实行“新政”,(
),开风气之先,使武汉人更易于接受新生事物。
练新军、兴实业、办文教
8.几十年来,三镇中心城区由3个变成了7个,即(
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
9.下列属于武昌古城的城门有()。
ABDF
10.(
)年两度长江大抗洪,也显现出武汉人百折不挠、敢为人先、永不服输、聪明睿智的性格。
1954、1988
武汉地域文化形考
(二)
1.1871年,英国顺丰洋行在俄租界列尔宾街(今兰陵路)建顺丰砖茶厂码头,专供汉茶出口外运,汉埠有企业专用码头从此开始。
2.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武汉商业改制驶入快车道。
经过实施“壮大龙头、放活龙尾”的企业发展战略,全市商业出现了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的局势。
“鄂武商”、“汉商”、“中百”、“中商”、“武石油”等商业股份制集团公司股票相继上市。
3.汉口租界按地理方位从西南向东北排列,分别为英、俄、法、德、日五国租界。
4.武汉新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中游,由原武汉港和黄冈市、鄂州市、咸宁市的部分港区组成。
5.1923
年前后,一批华商巨头筹资辟土,建成一个与租界抗衡的区域,并命名为“模范区”,作为老式华街的模范,亦有“超越租界区”之意。
6.新中国伊始,在武汉三镇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九大商业区,分布在汉口的江汉路、六渡桥、汉正街、车站路、硚口路,武昌的解放路、水果湖、青山红钢城,汉阳的钟家村一带。
7.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码头修建也是先在汉水沿岸然后在长江沿岸。
8.武汉属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夏季酷热、冬季较冷的特点。
9.武汉长江隧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二桥之间,又称“万里长江第一隧”。
10.1898年张之洞率先在汉口设立商务局,推行政策;
次年创办湖北《商务报》,19开办商务学堂和商务公所。
11.汉口水运的繁盛带动了武昌鲇鱼套、下新河、汉阳鹦鹉洲等港埠的兴起和发展,成为汉口港埠的延伸和补充。
12.成语“大水淹了龙王庙”指的是汉阳、汉口、武昌三镇的连接点——龙王庙。
13.在江汉路步行街的尽头是武汉江汉关。
14.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黄鹄(hú
)山(蛇山)中部,是中国道教著名十方丛林之一,为历代道教活动场所,称“江南一大福地”。
15.4月,天河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的启用标志着天河国际机场成为中部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跨入千万级行列的机场。
16.史学大师翦伯赞把汉口、无锡、镇江三镇称为长江沿岸三大码头:
“无锡是著名的布码头,汉口是船码头,镇江是银码头”。
17.上海路天主教堂所在地是基督教英国循道会在武汉最先传教的地方。
18.双街是从汉阳到汉口的集家嘴、四官殿的要津。
岸上是店铺毗连,短短的街道上,天天是人挤人,人挨人,可谓摩肩接踵;
江里,有篷的货驳,无篷划子,天天是船挤船,船挨船,舟樯云集,给人以街中套街、街中有街的感觉,故取名‘双街’。
19.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武”字头的一批重点企业的竣工投产,构成了武汉工业体系的核心,为武汉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以商品或手工作坊命名的街巷遍及三镇,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武昌有打铜街、板厂街、剪子街、花布街、绣花街、衣铺街、淮盐巷、靛行巷、大火巷(以铁铺为主)、皮业巷、豆腐巷等。
1.作为武汉市第一个开发区,(
东湖高新
)由纯政策区起步,重视体制机制创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率先建立企业孵化体系,培育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公司的投资。
2.武汉现有大小湖泊(
166
)个,其中中心城区湖泊40个。
3.(
黄鹤楼
)位于武昌蛇山之上,以拥有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而闻名海内外。
4.19,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商法—(
商律
5.武汉地形以(
平原
)为主,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6.1926年,汉口市政府设立(
社会局
),管理工商事务,受理企业登记、核发照、商标注册等业务。
7.1858年,英国胁迫清廷签订(
中英天津条约
),汉口开始对外通商。
8.人们在武昌城北武胜门外塘角(今武昌三层楼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小河,取名下新河,专门用以泊来自下江的(
盐
)船.
9.清代施襄有《汉口竹枝词》一首曰:
“踏青先上伯牙台,弓底鞋新不染埃。
走遍月湖堤十里,过河还到后湖来。
”指的是(
月湖
10.到民国时期,从武汉关到丹水池、谌家矶,汉口长江边的洋码头已达(
74
)个之多,武汉航运由内河而远达外洋至日本、欧美。
11.武汉公路运输主枢纽骨架基本形成,武汉至城市圈内城市实现“(
1
)小时交通圈”。
12.武汉有国内最大城中湖(
东湖
13.汉水径直由(
龟山
)以北入江,至此,汉阳一分为二,汉口低洼之地从汉阳分开。
14.1952年11月,(
国棉一厂
)在汉阳建成投产。
该厂是湖北省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国营棉纺企业,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兴建的全国五大新型棉纺厂之一。
15.伴随着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各地的商人和手艺工匠纷至沓来,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增幅加大,总量骤增。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武汉三镇约(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