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04034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示范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Word下载.docx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代的“三公”由皇帝直接任免,享受俸禄,不得世袭,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秦朝丞相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太尉主管军事,但秦朝实际上没有人担任太尉,“三公”权力地位不同;

B选项错误,秦代“三公”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材料没有体现其对皇权的威胁;

C选项错误,“三公”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北宋立国之初鉴于原藩镇或割据政权内的官员不能一一削职为民,故设通判“使之督察方镇”。

可见,北宋设置通判旨在

A.取代地方长官知州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增强地方军事实力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宋设立通判的目的是“使之督察方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通判的作用是督查地方,为知州副职,并非是取代知州;

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知州向下属发布的命令必须要通判一起署名方能生效,不利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D选项错误,通判的作用是督查地方,不能增强地方的军事实力。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严格限制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只允许他们在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定范围内活动。

清政府这一做法

A.客观上抵制了西方文化冲击

B.体现其外交观念逐渐走向成熟

C.延缓了西方列强的侵华步伐

D.维护了国家

领土和主权完整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严格限制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对文化接触严格限制,这一做法客观上抵制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仍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不能体现其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使西方的势力远未达到西方人的预期设想,加快了列强侵华的步伐;

D选项错误,《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已经破坏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在近代某次侵华战争期间,关于行军序列问题,日俄双方发生争执。

日本福岛少将说:

“理所当然日军应该排在纵队的最前面行进。

”俄军指挥官说:

“俄军亦在此次事变之初甚是尽力,故此排在最前行进之荣誉应归于俄军。

”这次侵华战争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向勾结

C.日本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

D.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详解】依据材料中“侵华战争”、“关于行军序列问题,日俄双方发生争执。

”信息可知,日俄共同参与了这次侵华战争。

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日俄并未参与鸦片战争;

B选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日本并未参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C选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俄国并未参与该战争。

5.蔡元培曾说:

“诸君五月四日以来,为唤醒全国国民爱国心起见,不惜牺牲神圣之学术以从事救国之运动。

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忱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尽其一份子之责任。

”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A.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责任感

B.是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C.开启了民主革命的新纪元

D.以知识分子和学生为主力军

【详解】依据材料中“全国国民既动于诸君之热忱而不敢自外,急起直追,各尽其一份子之责任。

”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各界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民众的责任感,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但材料并未体现;

C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开启了民主革命的新纪元,但材料并未体现;

D选项错误,五四运动的主力军是工人阶级。

6.1950年初,毛泽东在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

“从长远和整体看,必须要民主党派,民主党派是联系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政权中要有他们的代表才行。

”这表明当时我国

A.社会主义的框架已基本确立

B.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威胁

C.确立了全国人大的组织原则

D.新民主主义政权具有包容性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必须要重视民主党派和非党人士,“政权中要有他们的代表才行”,这表明当时我国新民主主义政权具有包容性,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重视民主党派和非党人士不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不能说明我国社会主义的框架已基本确立;

B选项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错误判断,与材料时间不符;

C选项错误,全国人大的基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与材料信息无关。

7.德国民法学家施瓦布在《民法导论》中写道:

“直到19世纪末,民法学基本上是罗马法学,它继承、发展和完善了罗马法的概念和法律技术。

”据此可知,罗马法

A.具有超越时空的法学价值

B.为解决民事纠纷提供依据

C.在近代西方仍具有普适性

D.在内容方面达到完备程度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罗马帝国灭亡后,对罗马法的研究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具有超越时空的法学价值,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近代德国民法学的影响,并未体现其为解决民事纠纷提供依据;

C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罗马法对近代德国民法学的影响,不能得出其普适性;

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近代德国民法学的影响,不能得出其在内容方面达到完备的程度,该表述过于绝对。

8.英国的《权利法案》在四面是峭壁与深渊的境地中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如果为了纠正某种危险的倾斜而向其中一边挪动的话,可能会有倾覆的危险。

为保持平衡,英国《权利法案》

A.赋予了议会行政大权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C.确立了“法治”原则

D.剥夺了国王的所有权力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保持了平衡。

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保留行政权,并未赋予议会;

C选项错误,“法治”原则不是为保持平衡而制定的内容;

D选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保留行政权,并未剥夺国王的所有权力。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每年有权通过预算法案,但没有联邦议会的同意不能修改。

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政治民主化达到较高水平

B.联邦议会受到帝国议会的制约

C.议会成为帝国的权力中心

D.帝国议会拥有不完整的立法权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帝国议会的权力受到联邦议会的限制,这说明帝国议会拥有不完整的立法权,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当时德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政治民主化程度较低;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帝国议会的权力受到联邦议会的限制;

C选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权力中心是皇帝。

10.有学者指出:

“笼统地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未必妥当。

就十月革命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政权这一点而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就十月革命后面临的社会改造任务而言,则仍然是民主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

”该学者意在强调俄国十月革命

A.并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性质

B.超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

D.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详解】依据材料中“就十月革命后面临的社会改造任务而言,则仍然是民主主义的,而非社会主义的。

”信息可知,十月革命未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B选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并未超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C选项错误,十月革命道路,就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道路,它的本质就是科学社会主义。

11.美国斯蒂芬·

莱文曾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在抗击“苏联威胁”方面有着共同利益,“苏联威胁”是困扰美国和中国共同的中心问题。

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A.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B.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同

C.“苏联威胁”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中美在抗击‘苏联威胁’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共同的威胁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B选项错误,每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都应是从自身出发,中美两国的国家利益不会趋同;

D选项错误,“一边倒”指的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20世纪60年代实际上被放弃,与材料信息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2.美国于2019年8月2日宣布退出《中导条约》,其国防部长埃斯珀在3日就表示,希望在亚洲部署陆基中程导弹。

此举被媒体和专家广泛解读……可能在亚洲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这主要反映出美国

A.对亚洲地区控制力增强

B.致力于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

C.霸权政策威胁地区安全

D.冷战政策矛头转向亚洲国家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美国退出《中导条约》意在摆脱束缚,放开手脚与中俄等国开展大国竞争,并谋求重塑美国的军事优势。

其在亚洲部署陆基中程导弹的希望,反映出美国的霸权政策对地区安全构成威胁,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美国的霸权要求,不能体现出其对亚洲地区控制力增强;

B选项错误,美国此举对亚太地区的稳定造成了威胁,不是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

D选项错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已经结束。

13.《礼记·

月令》的“季夏之月”中有关于汉代以前农业生产活动的记载: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这说明当时

A.农业生产注重土壤肥力的保持

B.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C.气候湿热反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D.传统农业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详解】解读材料信息可知:

这个月,土地潮湿,天气蒸热,时常下大雨,在准备明年耕种

荒田中,铲除野草,草干焚烧,雨水再来浸泡,烈日晒水,如同开水煮烫,这样可以肥田,也可以改良板结坚硬的土壤。

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注重土壤肥力的保持,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征,但无法得出此时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特征,并未说明当时气候湿热反常不利于农业生产;

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当时中国与世界的农业发展情况。

14.明朝初年,仍实行匠籍制度,令匠户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