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真题Word格式.docx
《汉语言文学真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真题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里的“首义”是指()。
•一.n・』q1i—
A南昌起义B广州起义C长沙起义D武昌起义
&
熊克威的诗句“悬泉喜作甘霖雨,奔浪喧成涧壑洪。
动植珍稀无二地,茂林古木绿茵浓。
”描写的是()的神奇景色。
A玉龙雪山B张家界C天山D九寨沟
9.鲁歌《长相思》:
“山一弯,水一湾,山水相连窄复宽,诗情山水间。
兴正欢,
酒正酣,湖上风光且细看,舟行莫便还。
”此诗所描写的景点是()O||
A青海湖B洱海C太湖D镜泊湖
1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有诗句“总为浮云遮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里
的“浮云”比喻的是()。
A正人君子B仙人道士C奸佞小人D妖魔鬼怪
11•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使寒山寺闻名海内外。
相传寒山寺的得名与()有关。
A人名B地名C桥名
D
山名
12.王勃《藤王阁序》中有名句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中的“彭蠡”是
()古名。
A洞庭湖B鄱阳湖C
太湖
__1~~11
D西湖
13•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o
A白居易《夜入瞿塘峡》
B杜牧《泊秦淮》
C曹操《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D李白《望庐山瀑布》
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兴盈湖海间;
联镌山林处。
D爽借清风明借月;
动观流水静观山。
19•何绍基《岳阳楼联》的“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中的“此中
有真意”引自于()。
C王勃《藤王阁序》D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0•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写的是()的风光。
A长江三峡B桂林漓江C九寨沟D三江并流
2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的“金陵”指的是现在的()。
A南京B苏州C杭州D上海
22.陈诏《豫园新咏》诗中“豫园”的含义是()。
A安乐、娱乐B豫悦老亲C幸福、安康D欢豫祥和
23•《春题湖上》一诗中有“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的诗句,这里的
“湖”指的是()。
A杭州西湖B嘉兴南湖C无锡太湖D南京玄武湖
2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苏轼的()。
A《苏幕遮。
青海湖》B《桂枝香。
金陵怀古》
C《沁园春。
忆黄山》D《念奴娇。
赤璧怀古》
25•“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赞颂的是古代名人()。
1=JII|_JI「**”ZZ1I__I
A孔子B郑成功C诸葛亮D曹操
26•“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
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是为()题写
的对联。
A孔府大成殿B杭州灵隐寺
C庐山王老峰D嵩山少林寺
27•刘禹锡《望洞庭》中的诗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比拟C借代D对偶
28•“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云水绕青山”描写的景点是()的青山寺。
II
A台北B澳门C广州D香港
29•对联“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是为()故居题写的。
A程大位B鲁迅C胡适D梁实秋
30.白居易《夜入瞿塘峡》中有“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的诗句,这里的“信”
地处
A山东泰安B河南登封C江西九江D陕西华阴
32.下列表述中,属于“楷书”形体特点的是()。
A字形扁方,整齐划一,波磔雄健,体势挺秀,笔画竖短横长,结构严谨讲究
B字形丰满充盈,结构环抱紧密,章法横竖划一,排列平正
C字形方正,笔画布局精密细致,笔道形态丰满、横平竖直、书写方便
D外型参差,大小不等,拐弯多为方笔,用力不均,章法行距不限,排列顺序不拘II
33•毛大周所题的对联“世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见于()狮子林。
LiII—"
IIhI|I
A雁荡山B庐山C黄山D泰山
34•行书的代表作有()。
怀素的《自叙帖》
王羲之的《兰亭序》
A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C钟繇的《墓田丙舍帖》
35•考古发现,西安半坡村的陶器上有仰韶文化时期符号100多个,它们距今已
有()年的历史。
A三千B四千C五六千D六七千
36.目前已整理出的甲骨文字有4500多个,其中已识别的约有()多个。
|||
A1000B2000C3000D4000
37•由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的解释比较含混,因此有人认为它们不是
严格意义上的造字法,而是解字、用字的方法。
A转注和形声B转注和假借C指事和假借D指事和转注
38•下列选项中,完全属于“指事”字的一组是()。
A江、河、剑、铁、一、上
B上、下、一、本、刃、甘
C日、月、刀、上、下、田
D上、下、江、河、刃、甘
39.北京颐和园中乐寿堂的“乐寿”二字取自()中的“智者乐,仁者寿
A《论语》B《孟子》C《诗经》D《山海经》
40.我国文字史上首次出现的规范性字体是()。
A金文B隶书C小篆D楷书
41•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称之为(A指事B会意C形声
42.下列选项中,注意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D转注
B
缶(
fou)、仝(tong
)、羌(
qiang
C
回鹘(
hu)、歙(
she
)砚、阆(
lang
A
伽(qia)蓝、跏趺(jiafu)、曼荼(tu)、蛊(gu)惑
)中、醴(li)陵
D歆(xin)、绺(liu)、焙(bei)、笈(ji)
43.下列选项中,()收藏的碑刻最早、最多。
niIn~~-qrI
A曲阜碑林B泰山刻石C西安碑林D华山刻石
―I-I1-1
44.“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
”的联语描绘的
是五岳之中的()。
|
A东岳B西岳C南岳D北岳
、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二到四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英文字母填入
答卷中相应题号后的空格内。
每小题1分,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共20
分。
45.下列汉字中,注意正确的有()。
A祓(fu)B畋(tian)C厝(xi)D卣(you)
E琮(cong)
46.下列选项中属于象形文字的有(
A日B上C休D月E下
47.楷书又称()。
iII-~I1~||-|1II1
A真书B正书C今隶D籀文
48.导游词讲解的结构形式主要有(
E石鼓文
)。
A以游览顺序为序」B以事件的时间发展为序
D以事理的逻辑为序E以故事情节为序
49.下面的导游词中,()属于讲解型的导游词。
C以游客的心理需求为序
A大雄宝殿是全寺佛事活动中心,“大雄”是佛祖的别称,表示佛的光明无量。
B祈年殿中心地面有一块龙凤图案的天然大理石,其表面墨色纹路颇像一条行龙和
一只飞凤。
C玉澜堂的“玉澜”二字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的诗句“玉泉涌微澜”,在此暗含玉泉
山的泉水形成昆明湖的湖光水色。
D故宫是我国昔日一座宏伟的皇家宫殿,明清两朝有24个皇帝在这里登基。
杨
E堤翠竹是漓江风光中的著名一景。
江到杨堤,清风锁江,碧水萦回,晴岚紫气,翠竹垂岸。
50.《颐和园仁寿殿联》的上联为“星朗紫宸,明辉腾北斗”,其中关于二字正确的说法有(
A比喻皇帝的居所B唐代大明宫中紫宸殿
51.下列诗句中出自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有()。
A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B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C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弟开;
D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E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52.王维《过始皇陵》诗句“星辰七曜隔,河汉九泉开”中的“七曜”和“河汉”分别指的是()。
北斗七星B日、月和金、木、水、火、土星
53.下列诗句中,出自杜甫《蜀相》的有(A锦官城外柏森森B云生客到浸衣湿
54.下列选项中,描述贵州黄果树瀑布的诗句有(
奔腾玉垒超三峡
D龙蜷虎卧几诗客
E名园生色华阳篇
59•下列景景诗文中,作者为爱新觉罗。
弘历的有()
A《颐和园铜牛铭》B《颐和园》C《避暑山庄后序》
D《盛京旧宫再依皇祖原韵》E《故宫太和门联》
60.出自刘大鹏《晋祠门联》中的语句有()。
清且沦猗
E
清且涟猗
:
俯瞩桑干
遥临恒岳
E景其美兮
61•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外的牌楼上,正反两面题写的词分别是()。
A瑶池B仙境C涵虚D瀛洲E罨秀
62•秦始皇巡游全国各地时常命侍臣刻石记事,有记载的刻石有七处,现在仅存的残石有()。
A《泰山》B《琅砑》C《会稽》D《碣石》E《东观》
63.曲阜碑林收藏有汉代著名的“汉隶八大名碑”中的()。
A史晨碑B孔彪碑C曹全碑D张迁碑E乙瑛碑
64.下列诗句或对联中,描写应县木塔的有()。
A矗矗栏杆面面迎,盘空万木费支撑
B云梯踏遍穹隆顶,蜂蚁纷纷下界行
C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
D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苍茫人望迷
E暮鼓晨钟世外天,仙客有缘
三、填空题(请将下列各题补充完整,并将补充内容填写在答卷中相应题号的横线上。
每小题1分,共20分)
65•杭州灵隐寺联句“鹫峰云敛,千岩桂月映湖光”中的“桂月”一词化用了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天香云外飘”。
66.《长城山海关联》“;
万里长城第一关”突显了山海关重要的地理位置。
67.“彘”的正确拼音是。
68•“地到无边天作界,”出自著名的《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联》。
69.导游词中所用的数字一般分为两种:
一是自然数字,二是数字。
70.导游语言中最能体现职业特点和专业水平的表现形式是。
71.当代诗人乐时鸣的《乐山大佛》中有:
“乐山佛大世无双,”的诗句。
72.王维诗句“古墓成苍岭,幽宫像紫宫”写的是陵。
73.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说的是造字法。
74.“八骏日行三万里,”出自李商隐的诗《瑶池》。
75.纪旳《孔府大门联》中用“,文章道德圣人家”来说明孔子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76.彻底排除汉字形成过程中的象形符号,使之变成由点、横、撇、捺组成的单纯书写符号的字体是。
77.赵孟頫的名联“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赞美的是景色。
78.明代诗人谢肇制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