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争臣论》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2191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愈《争臣论》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韩愈《争臣论》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韩愈《争臣论》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韩愈《争臣论》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韩愈《争臣论》Word下载.docx

《韩愈《争臣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愈《争臣论》Word下载.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韩愈《争臣论》Word下载.docx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

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

问其禄,则曰:

‘下大夫之秩也’;

问其政,则曰:

‘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

且吾闻之:

‘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

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

古之人有云:

‘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

‘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

  或曰:

“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

‘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

“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

’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亻朁赏从谏如流之美。

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

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是启之也。

“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

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

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

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

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

时人者,圣贤之身也。

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

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

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

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

《传》曰:

‘惟善人能受尽言。

’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子告我曰:

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译文】

  有人在我这里问谏议大夫阳城:

“他可以算是有道之士吗?

他学问渊博见识广博,不用求教于人。

按古人的道理行事,居住在晋地的偏远之处。

晋地的百姓受到他德行的熏陶因此有几千人善良。

有大臣听说了便举荐他,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人们都认为很光彩,阳子并没有喜色。

待在这个位置上五年了,看他的德行如同还是在野一样。

他岂是因富贵而偏移心志的人啊!

  韩愈我回答他道:

“这就是《易经》的柔顺的恒卦所说的长久不变它的德操对男人是坏事啊。

怎么能算得上是有道之士哦?

在《易经·

蛊》的上九卦中说:

‘不侍奉王侯,使自己的情操高尚’。

《蹇》的六二卦就说:

‘国家的臣子处境艰险,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是为了国家和君主啊。

’这也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段境况,而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同。

象《蛊》的上九卦,处在无所作为的境地,却要致力于并非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尚事业;

象《蹇》的六二卦,处在国家臣子的位子,却将不理国事作为高尚的心志,那么冒进的祸患就会产生,对为官不作为的现象的讽刺就会很多。

这样的样板可不能作为标准,而且其过错的遗害终久难以消除的。

如今阳先生在职不算不久了,了解天下的得失不可能不熟悉了,天子待他不可谓不是厚爱有加了,而他却未曾有一句涉及朝政的话,看待朝政的得失,就好象越国的人看待秦国人的胖瘦,轻飘飘在他的心里没有一点喜忧的感受。

问他的官职,就说是谏议大夫;

问他的俸禄,就说:

‘下大夫级别的薪俸’;

问他的职责,就说:

‘我不知道啊’。

有道之士,原本是这样的吗?

而且我还听说:

有官职的人,不称其职就离开;

有进言责任的人,进言而无作用就离开。

今天的阳先生认为他自己进言了吗?

该进言而不言语,与不用他的进言而不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

阳先生是为了俸禄而出仕吧?

古人有话说:

‘为官不是因为

  贫穷,而有的时候又是因为贫穷’,说的就是为了俸禄的官员。

这种官员应当辞去尊贵的官职而呆在卑下的地位,离开富有处身贫穷,象那些守关打更的人一样就行了。

孔子曾经做粮仓主管,曾经做六畜主管,都不敢耽误他的职守,必定说:

‘统计停当了才算完啊’,必定说:

‘牛羊生长好了才行啊’。

象阳先生的俸禄,不是卑下和贫穷,这是非常明显的,却如此作为,他这样可以吗?

  有的人说:

“不,不是这样的。

阳先生不讽谏皇帝的原因,是作为臣子不做揭示他的君主的过错来得到名望的行为,所以虽然有谏有议论,让人不得而知啊。

《书经》说:

‘你有好谋划好的策略,就进到里面告诉你的君主,你在外面夸奖君主,说:

‘这么好的谋划这么好的策略,只有我的君主的德行才想得出来。

’’阳先生的用心,也和这是一样的。

  韩愈我回应道:

“如果阳先生的用心是这样,更让我迷惑的了。

进去讽谏君主,出来不让人知道的臣子,是大臣宰相的事情,不是阳先生适合做的事。

阳先生本来以百姓的身份隐居在蒿草棚之下,皇上奖赏他的行为适宜,提拔他到这个职位。

官职以谏作为名称,完全应该有行动来尽他的职守,让全国各地和后代知道朝廷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直言的臣子,天子有不误赏、顺遂地听从讽谏的美德。

那些山林隐居的人士,听了便羡慕他,绑好衣带扎起头发打扮整齐,愿意来到朝廷申述他们的见解,致使我们的皇帝成为尧舜一样的贤帝,英明名声流芳万古。

如同《书经》所说的,那么大臣宰相的事,不是阳先生所适合去做的。

而阳先生的用心是要让君主讨厌听到自己的过错吧?

是促使这种现象的发生啊。

“阳先生的不求闻名而人们宣扬他,不求被任用而君主任用他,是不得已而起来的。

他坚守他的原则不变,为什么您责备他这么严厉呢?

  韩愈我说:

“自古圣人贤士都没有有求于闻名、被任用。

为当时的不平而忧患、为民众不得治理而忧患,按照他们的原则,是不敢独善其身,而一定要普救天下啊;

勤劳不懈,到死才算结束。

所以禹过家门不入,孔子来不及把座席坐暖又继续赶路游说列国,而墨子家烟囱都熏不黑长年累月奔波在外。

这两为圣人一位贤士,岂会不知道自己的安逸是享乐吗?

实在是敬畏上天寄托的责任同情百姓的困苦啊。

上天授予某人贤能的才能,难道是使他自己优于旁人就完了吗?

其实是要用他们补救这个世上的不足之处啊。

耳目在身上的作用,耳朵是用来听而眼睛是用来看,听清楚那些是非,看清楚那些险和易,然后身体才得安宁啊。

圣贤的人,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耳目啊;

那个时代的人们,就是圣贤的身体啊。

而阳先生如果不贤能,就要受贤能的人役使来效力他的上级啊。

如果他真的贤能,就本该敬畏天命而为人们的困苦忧愁,怎能好整以暇地自得安逸呢?

“我听说君子不喜欢强加于人,而且不揭发别人的阴私指责别人的过失来表现自己的直率。

象先生这样的言论,直率是够直率的,不是损伤自己的德行而且浪费唇舌吗?

喜欢和盘托出揭示别人的过错,国武子之所以在齐国被杀,先生也听说了吧?

“君子处在他的职位上,就想的是为他的职责而死;

没有得到职位,就要想着说好他的言论来阐明他的道理。

我是要阐明道理,不是来表现自己的直率而强加于人。

而且国武子不能亲近获得善人的理解,只是喜欢在内乱的国家说出所有的言论,所以被杀。

古书上说:

‘只有善良的人能够接受所有的言论。

’是说他们听了能够改正缺点。

您告诉我说:

‘阳先生可以算得上是有道之士。

’现在虽然不能达到自己所认为的高度,阳先生难道不是一个善人吗?

  【解析】

  这是一篇从当时政治出发,有的放矢的重要论文,评论的人是真人,事是真事。

作者直言不讳地发表意见,表现了敢于面对现实,干预生活的勇气。

而且后来的评论家都认为,本文所批评的谏议大夫阳城在此后三年,改变作风,伏阙上书,挟击奸臣,多少得力于韩愈这一击之功。

可见本文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的。

  本文中心思想是要求人们忠于职守,反对因循敷衍,无所事事。

这些原则到今天还是适用的。

区别在于,韩愈论述的出发点是封建名位观念,是忠于封建帝王的。

  本文采用的结构独具一帜,截然的四问四答,但又能紧密衔接,首尾呼应。

并有驳有议,时开时阖,忽擒忽纵,从宽处带紧,又从逼紧处放宽。

目的都在于促进阳子诤谏,而不是恶意的讥刺。

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赏析】

  本文在写法上采取问答的形式。

首先由对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且阐述其理由。

尽管是发问,实际上是希望得到韩愈的认可。

这就迫使韩愈不能不就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作一番论证。

这第一轮辩论之后,对方其实已经势屈。

势屈而不服,只有用狡辩的方式来应战了。

认为阳城不是不谏议,而是不愿让君主负恶名,所以他虽有谏诤而外人不知。

这个狡辩应该说是很难反驳的,因为在古代君主是神圣的,臣子确有不愿让君担恶名而匿其谏诤之迹,所谓朝回焚谏草,是为世俗传为美谈。

论者企图以此而使韩愈语塞。

但韩愈禀承的是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则,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把君主看得那样神圣。

谏官之设,其前提就是君主会犯错误,所以作为谏官而隐瞒君主犯错误的事实,久而久之,就会使君主真以为自己是永远英明正确的。

这种行为,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阳城如果真像论者所说的那样,难道他是为了有意地让君主养成“恶闻其过”的危险习惯吗?

第二轮辩论后,胜负已成定局。

但对方仍然可笑地负隅顽抗,甚至到最后提出了与开始的观点完全相矛盾的理由,企图让韩愈最后收回对阳城的批评,但这只能使自己越来越失去道义的立场。

全文的整个论辩设计,确实颇为精彩。

  历史的事实是,阳城在后来陆贽遭贬官时曾经力谏,这说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谏官。

但他一开始任谏官五年不言事,确是不对。

  拓展阅读:

关于韩愈的典故

  

(一)、谏诤之路

  韩愈曾与柳宗元、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