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00752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设计方案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实验自变量

  X=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能力

  Y2=合作学习的能力

  Y3=对信息评价的能力

  Y4=反省认知的能力

  Y5=自我评价的能力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

(1)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不同

  

(2)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使用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3)学生与他能力的变化开展对这五种能力。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等组比照实验。

  

(2)为防止由于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不合理而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在进行实验前应由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教师和学生对设计的任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布尔什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降低其它因素对教学效果,先对学生确实根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作预测分析,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时加以考虑并予以排除。

  四、试验程序设计

  1、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对信息评价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反省认知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5)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自我评价的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实验对象

  在附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

(2)、(5)班为实验对象;

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学高二

(2)为实验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学高二(5)班为控制班,教学中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实验实施前对学生能力进行前测,确认两班同学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相当,视为等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局部学生和二中高二(5)班

  ●实验1=附中高二(3)班局部学生和二中高二

(2)班

  (注:

考虑到前测时可能两个学校的两个班不一定全部可以分为两个等组,故从两学校的两班中分别选取局部同学形成两个等组。

为不影响实验的正常、顺利进行,对不纳入实验的同学也实施同样的实验手段,但不纳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

  3、实验过程

  本实验研究采用等组比照前测后测实验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对预期的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并分别从两个自然班中选取局部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和控制组。

  

(2)利用调查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学习风格、能力结构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能力状况,为以后的效果分析扫清障碍。

  (3)在两个学校的两个实验班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任务驱动根本架构是由研究者和学科教师根据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共同确定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行为观察记录表、反思日志表、调查问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4)在研究进行两个月左右时对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开展进行形成性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进行补救。

  (5)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开展进行终结性检验,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实验数据证明,如不成立,说明原因。

  在附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

(2)、(5)班为实验对象;

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学高二

(2)为实验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学高二(5)班为控制班,教学中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实验实施前对学生能力进行前测,确认两班同学在这三个方面的'

能力相当,视为等组。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响。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复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响。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复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本方法。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复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1.可溶性复原糖的鉴定实验:

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

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

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1.仪器:

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

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0.05g/mL的CuSO4溶液);

②苏丹Ⅲ染液;

③双缩脲试剂;

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

⑤蒸馏水。

  1.制备试剂。

  2.可溶性复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响,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响。

  新课教学:

(具体原理)

(水浴加热)

(要显微镜观察)

(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复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根本方法。

  1、复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

苹果:

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

加石英砂,加5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过滤:

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

  加斐林试剂:

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参加)

  水浴加热:

煮沸2mi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复原糖的鉴定实验:

  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

  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

  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乙液(0.05g/ml的CuSO4③在鉴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时还能用其他那些鉴定方法?

  学生答复:

还可以用斑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

及糖尿试纸据糖的由少到多产生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

  1、脂肪的鉴定步骤:

  取材:

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取理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

  去浮色制片

  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

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

  结论:

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①.脂肪的鉴定实验:

  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

  ③滴苏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局部被染色。

  1、蛋白质的鉴定步骤: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响。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