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体系师德学习资料同名14448Word文档格式.docx
《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体系师德学习资料同名14448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知识体系师德学习资料同名14448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
从教师的职业要求看,教师应具备以下人格特征:
1、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2、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要富有创新精神
二、当前教师师德与人格的主要问题
(一)造成师德缺失的原因
一是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二是教师教育观念问题。
三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四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意志薄弱。
五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
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
(二)造成教师这些不良人格的根源:
很多,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
这里就客观环境对教师的人格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工作压力过大。
3.人际关系的刺激。
4.教师待遇偏低。
(三)新时期教师人格培养的主要内容
1.对教师高尚师德的培养。
2.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培养。
3.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培养。
4.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塑造教师完美人格是师德建设的重点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本质及其表现
一是表现在教师渊博的知识上。
二是表现在教师高尚品德上。
三是表现在教师无私爱心。
四是表现在教师具有良好的协调能力。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价值和作用
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
二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陶冶作用。
三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激励作用。
(三)加强教师人格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创造良好的环境,造就健康的人格
2.注意个人修养,养成良好习惯
3.树立良好榜样,发挥正能量教师的传导力
第四章师德的内容
一、充满爱心忠诚事业
(一)尊重学生、师爱涓涓
1.教师要尊重学生:
⑴尊重学生的人格,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⑷尊重后进生
2.理解学生
3.教师要对学生怀有期望感
4.教师要宽容学生
(二)爱岗敬业、品格优秀
二、努力钻研学为人师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学识渊博、业务精良
三、以身作则行为世范
(一)为人师表自律慎独
应具体做到:
第一,仪表大方得体。
第二,语言规范健康
第三,举止文明礼貌。
第四,严于律己、情趣健康。
第五,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二)公正公平道德高尚
第五章师德修养的结构
一、师德意识:
师德意识是师德修养的深层结构,是先于其师德行为存在于头脑之中的一种职业心理准备状态。
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师德观念、师德情感、师德意志、师德信念等的总称
二、师德知识:
包括两个方面,本体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1.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是教师胜任教育工作实施教书育人活动的基本保证,本体性知识应是对德育学科内容的精专,包括关于道德的认识、内容和相关的理论和事实及其发展变化等。
作为一名教师,应对师德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不应只会教书不会育人,德育的本体性知识是教师必备的知识之一。
2.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是指帮助教师有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知识,主要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专业知识。
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
如果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就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教育。
因此,一名合格教师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教师所需掌握的教育知识范围相当广泛,既包括教育学知识,如教育史、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也包括心理学知识,如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等。
这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师德知识的基础,也是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必备。
同时,对于教师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还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广博知识的基础上,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
“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
”
三、师德能力:
师德能力是指教师在认识各种道德现象,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已经作出正确的道德评判和作出正确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
其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主要包括感知能力、监控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教育机智等。
师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看几本理论书籍就能获得的,而是在师德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升的。
教师师德能力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师德观念是提高师德能力的前提。
2.培育自我师德发展能力是提高教师师德能力的根基。
3.善于总结、发现德育方法和技巧是提升教师师德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师德行为:
师德行为就是教师在学校这个环境下一切具有善恶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个人活动。
它受一定社会条件制约并具有某种社会倾向,是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
师德行为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即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行为。
第六章塑造师德的途径与方法
一、合力共建,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师德建设要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2.师德建设要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3.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宣传及教育作用。
4.提升各级教育领导干部的道德素养
二、强化主导,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效能
1、系统学习,提高认识
2、完善规范,优化机制
3、榜样引领,目标激励
4、创新活动,营造氛围
三、强化自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
1、终身学习,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2、践行规范,体现师德核心价值
3、掌握“心术”,优化自身心理品质
4、积极体验,深厚教师道德情感
5、乐观坚韧,自觉磨炼道德意志
6、反躬自省,坚持自我道德评价
7、君子慎独,提升自身精神境界
四、师德建设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实效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5、广泛性原则
第七章师德的评价机制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地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
是对教师行为的价值判断和仲裁,通过对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善恶判断,激发教师个人强烈的责任感。
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还有利于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一、师德评价标准的构建
1.客观性原则:
编制师德评价标准时要以师德的内涵和特征为依据;
2.明确性原则:
编制的指标要明确具体,即对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责任的轻重、效果的好坏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具体的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评价者对指标理解上的模糊不清或者误解;
3.普遍认可性原则:
把师生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根本,在指标中真正体现师生的需求,得到他们的认可;
4.可比性原则:
不同岗位肩负的职责和开展工作的方式都不一样,指标也要有一定的差异;
5.可操作性原则:
即给出的指标必须是可见的行为或者可感受的东西,以便评价者能够对评价标准准确把握;
6.相对稳定性原则:
评价指标制定后,要保持相对稳定,以强化教师对学校倡导的教师道德准则的深刻印象。
二、师德考核体系的建构
(一)提升师德评价的重视程度
(二)倡导实践性师德评价理念
(三)制定合理化师德评价标准
(四)完善发展性师德考核体系
(五)实现多元化师德评价方式
1.教师的自我评价
2.学校内部对教师的师德评价
3.社会对教师的师德评价
(六)正确运用考核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