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9276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

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

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

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丧期:

斩衰三年;

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

大功9个月;

小功5个月;

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

考庙——父庙

王考庙——祖父庙

皇考庙——曾祖父庙

显考庙——高祖父庙

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

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

纵向——辈

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

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

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2)表现出强烈的“孝亲”情感

①体现在对死去的祖先的隆重祭奠以祈求他们保佑后代人丁兴旺,家族昌盛。

“天地君亲师”

“亲”-——祖先祖先崇拜

祭祖——左祖右社

左祖——宗庙(太庙)宗法的象征

右社——社稷坛国土的象征

宗祠-----生当封侯,死当列祠堂

②更体现在对活着的长辈的绝对顺从、孝敬

孝——尊敬父母悌——尊重兄长

孝的三大价值:

▲孝为立身之本。

一个人要立于天地之间,为他人所尊敬,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准

而“孝”则是“德”之基本。

因此,要立身,就必须行孝。

▲孝为齐家之法宝。

▲孝为治国之道。

(3)家族本位

a、父家长制——“父为子纲”

b、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门当户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礼记昏义篇》

c、法律观念淡薄

d、公共意识不强

公共精神公民意识社会服务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⑷对传统的极端重视

崇古“法古”“托古改制”

★积极方面:

这种尊重传统的作法,大大强化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使得中国历史文化成为世界上少见的不曾中断的典范。

★消极方面:

一味迷信传统的宗法意识,造成中国人向后看的积习和守成倾向,保守知足,重故轻今。

从而消磨了进去和创新的精神。

“万物有灵”论:

1875年【英】泰勒《原始文化》

日神月神电母雷公土地爷河伯

“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

——普列汉诺夫

“天地君亲师”:

1、天地崇拜及祭祀

天神——“皇天上帝”

地神——“后土地祇”{皇天后土}

“封禅”——指由帝王来祭祀天地

“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

“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

梁父山(梁甫)

“五岳”“五岳独尊”“五行配五”东方主生“五大夫松”

汉武帝前110年“元封元年”

武则天嵩山

696年封嵩山禅少室山“万岁登封”“登封”

唐玄宗725年

张説(中书令)郑镒“此泰山之力也”

“泰山”“岳父”、“泰水”“岳母”

宋真宗

庙祭郊祭

明清天坛地坛

2、祖先崇拜

宗庙:

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太庙:

帝王祭祀祖先之宗庙

左祖右社宗祠“孝”

“举孝廉”“百善孝为先”

3、君师

“君”——指历代君王“历代帝王庙”

“师”——指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关公——“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关帝庙

左祖右社:

指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稷,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

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

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四谛”(“四圣谛”):

“谛”——真理

“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是指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苦难

“集谛”——是指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

“灭谛”——是指断灭世间各种苦难之因

“道谛”——是指斩断烦恼到达涅槃境界应遵循的方法和途径

道教的思想渊源:

(参考课本P231)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①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的巫术

天帝——玉皇大帝

真武大帝(玄武)灵龟北方之神

南朱雀北玄武东青龙西白虎

王母娘娘——道教的女仙之首和民间信仰的最高女神

《山海经》西王母瑶池仙宫

东岳大帝四海龙王城隍土地灶神门神道俗

巫、史、祝、卜——人神沟通的中介

占卜吉凶驱鬼求神祈福禳灾释梦预言医病符咒驱鬼

②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

齐威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

方士——道士

③先秦道家学说和秦汉黄老之学

老子庄子——老庄哲学神仙思想

“玉清”(原始天尊)

“三清”“上清”(灵宝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信仰的宗旨:

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国学:

(1)小学教育

贵族子弟入学年龄要求不一,10岁或13岁是公卿子弟入学年龄,15岁是众子及部分平民子弟入学年龄。

小学的学习年限约为7年。

王宫守卫长官师氏和保氏,兼任小学师长

教育内容:

首先是德行教育;

其次,礼仪、乐舞、书计、六艺、六仪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教育的内容就是得、行、艺、仪几方面,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2)大学教育包括贵族子弟和平民中的优秀分子

王大子弟入学年龄为15岁,因15岁而行冠礼,标志着已达成年,平民子弟20而冠,故20入大学。

学制为9年。

辟雍四面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院式的大院。

这些堂室居于不同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

东边的堂室称东序,又叫东学,为学干戈羽籥(音月,乐器名),由乐师主持。

西边的称为瞽宗,又叫西学,为演习礼仪之所,由礼官主持;

南边的称为成均,又叫南学,为学乐之所,由大司乐主持;

北边的称为上庠(音响),又叫北学,为学书之所,由诏书者主持。

因为辟雍是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

它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

大学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诗、书、礼、乐,另外,添设御、射

具体是:

师氏教国子以三德

保氏教国子以六艺,即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六仪:

祭祀、宾客、朝廷、丧纪、军旅、车马之仪式。

大司乐教国子以乐德、乐语、乐舞

汉代太学:

汉代太学设于汉武帝时期,是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的的最高学府,隶属于太常。

太学教官为“五经”博士,博士长官叫仆射(音夜),东汉时改为祭酒。

各经博士始为7人,宣帝以后增至14人,各专一经,如《鲁诗》、《齐诗》、《韩诗》、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孟氏《易》、严氏《春秋》等,全是今文经学派。

博士选择相当严格,一般选择名流学者担任,东汉时进行考试,年龄在50岁以上,没有严重疾病,品行端正,合于四科(淳厚、质朴、谦逊、节俭)的标准才能任博士。

博士祭酒年俸六百石,博士比六百石。

博士不是很高的官职,但任职的标准高,人数较少,一般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朝廷的礼遇。

太学初建时,学生的名额较少,每个博士只有10名左右的学生,采用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来太学发展,,到东汉时增到3000人,而博士最多时仅有15人,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主讲的博士称为“都讲”。

初次之外,次第相传的教学形式也在太学中出现,以高业生教授低业生在私学中早已流传,太学借鉴此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教师不足的问题。

太学里没有严格的授课和年级制度,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文化程度的手段尤受重视。

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官职根据考试等级授予,通常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为文学掌故。

唐代的教育:

1、中央官学

(1)中央专设的学校:

国子监既是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具有两方面的职能。

(2)中央附设的学校

崇文馆弘文馆崇玄馆乐舞学医药学卜筮学工艺学

宋代新型学校——书院:

书院最初都是民办,后来演变为民办公助或官办。

主持人称山长、洞主或堂正,教师多是名流学者,招收不问家庭出身。

书院的教学特点是:

第一,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第二,经常开展不同学派间的学术交流;

第三,注意奖掖后进;

第四,既读经,也读文史;

第五,强调创新,鼓励独立思考。

宋代以书院为基地,形成一代学风,后人称为宋学,它不同于汉学的训诂考据,而注重义理阐发,然其弊则易流于空疏,脱离实际。

宋代著名的书院:

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南京茅山书院等。

明清教育:

1、明清的文教政策

(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培育人才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明清两朝都大兴文字狱(不只是明清实行文字狱)

清代软硬兼施:

一方面,采用科举考试和编辑书籍,笼络士人;

另一方面,严禁结社,销毁书籍,文字狱更为严重。

2、明清官学制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1)中央:

国子监、宗学、武学

国子监教官:

祭酒、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典籍

教学内容:

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通鉴》等书,学生“兼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博极群书者,随资学所诣。

此外,还要学习本朝的律令,有关的诏、诰、策论、判,每日临摹晋、唐名帖数百字。

宗学:

贵州学校,为本朝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

觉罗学:

专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

武学:

明代设的学校,有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

(2)地方官学(略)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清,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1300余年。

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1、隋以前的官吏选拔制度:

1、周秦汉时期

周代:

官吏选拔主要是世袭制,即“世卿世禄”。

战国:

客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