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9878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59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马家小学教案模版

2014——2015学年一学期

三年级数学

电子备课记录

第一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知识,了解三种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将三者形成对比,加深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2.感受自然界中的数学,进一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了解动物的有关知识。

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三种常用质量单位以及他们的关系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吨的认识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

总课时数

1

单元课时数

1

授课人

张兴红

授课日期

9.2

教学总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教具(各种称)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指导学生如何体验。

3.让学生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等物品)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学生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

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讲解:

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1.谈话交流:

我们已经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激发兴趣)

2.课堂检测

3.组织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两个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

回家后找一找,掂一掂,看看我们的生活中常用物品有多重?

都有哪些物品分别用它们作单位?

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我的创新点:

 四粒黄豆、一粒花生米、两粒玉米粒一个大药片的质量大约是一克。

克、千克的认识

克       g

千克       kg

1千克=1000克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情况:

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克、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了天平的简单用法,

教学的得与失:

学生对教具和课件的应用很感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质量的感觉的教学,让他们充分感知,克、千克、吨的大小。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

教材6——9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总课时数

2

单元课时数

2

授课人

张兴红

授课日期

9.3

教学总目标:

1.     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     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学难点: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

秤、生活实物

教学设计:

一、导课复习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

填合适的单位

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2瓶矿泉水重约()

4)7粒黄豆约重()

3.自主练习P8—11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三、拓展延伸

薯片     薯片

200g     150g

2.5元2.5元你会买哪种,为什么?

我的创新点: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并学会了基本的单位换算。

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情况:

能更加熟练的进行单位换算,对所学的质量单位有了更加清楚地认识。

教学的得与失:

对于单位的换算不但是练习就能行的,要让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总课时数

3

单元课时数

3

授课人

张兴红

授课日期

9.4

教学总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     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     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教具准备:

情境图、实物

教学设计:

一、引导复习

二、情境导入

1.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

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2)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

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

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总结评价

1.谈谈你学习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我的创新点: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学生充分认识了质量单位,并能够熟练进行单位换算,达到了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情况:

更加巩固了知识,对单位的换算更加熟练。

教学的得与失:

第二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学会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2.经历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在分部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学会分布解决“求比一个数的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分部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4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

总课时数

4

单元课时数

1

授课人

张兴红

授课日期

9.5

教学总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回忆大课间的情景,谈谈大课间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信息。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第一红点

(一)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1.学具操作

2.根据乘法的意义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

3.把20看作2个十,2个十乘2得4个十,4个十是40。

三、第二红点

1.借助学具,动手操作

2.将12分成10和2

3.用竖式计算

注意引导学生将竖式的生成过程与摆小方块及口算过程相结合,使学生理解竖式计算每部分表示的意思,通过板书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竖式的理解,再实现由“原始竖式”到“简便竖式”即一般竖式的过渡生成。

我的创新点:

20×2=40

12

×3

36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的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理解其竖式计算的各部分的意义,掌握了竖式计算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目标基本达成。

教学的得与失:

学生开始接触竖式计算,一定要仔细的把舒适的计算含义和方法与以前的摆小棒的方法紧密的结合好。

课时备课

教学内容:

团体操(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总课时数

5

单元课时数

2

授课人

张兴红

授课日期

9.9

教学总目标:

能正确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

明确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运算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观看视频,提出数学问题

二、第一红点

表演扇子舞的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29×2=(人)

可先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当遇到需要进位的难题时,老师演示摆小棒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没一部的含义,然后表现在竖式乘法的每一步中来。

在引导学生简化竖式,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重点探讨“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5”,使学生明晰:

“个位上2乘9所得积18,在个位上写8,向十位进1,十位上2乘2得4加上进位的1等于5”。

三、小电脑

你会计算59×7和8×25吗?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说说为什么进位/怎样进位,尽量让学生能够复述计算的过程,明晰算理。

说说;计算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我的创新点:

29×2=(人)

59×7=

8×25=

教学目标完成情况:

学生基本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明确了算理。

学生学习情况:

能够掌握计算方法,并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