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的传变顺序教学文案Word格式.docx
《六经病的传变顺序教学文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经病的传变顺序教学文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病:
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
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
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太阳腑证
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
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
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
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又称巨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故太阳居三阳之首,为六经藩蓠。
风寒袭表,太阳首当其冲,此时,卫气虽已受伤,但犹能达表抗邪。
正邪相争于表,经气不利,则症见脉浮、头项强痛面恶寒。
卫气行于脉外,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风寒外袭,卫气受伤,温煦外御功能降低,是以恶寒(包括中风)。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
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
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
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
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
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
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
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
3.太阳病兼证治法
(1)太阳中风兼气逆作喘,用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治之。
(2)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即拘急不舒),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加葛根汤,实用葛根汤。
(3)太阳病兼热郁于内(内热,烦躁,口渴),有汗属表虚,无汗属表实,虚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实用大青龙汤。
(4)太阳病内挟水饮(干呕,痰软),如表实无汗,心下有水气,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喘咳干呕的,治以小青龙汤。
如太阳中风而水气僻积胸胁,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心下及胁部痞鞭满痛,干呕短气,表证已解的,用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大枣)攻之。
(5)太阳病兼里虚不足,如阴阳两虚心中悸而烦者,治宜以小建中汤。
如气血亏乏,心力不继,脉结代,心动悸者,治以炙甘草汤。
★阳明病
伤寒六经病之一。
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伤寒论》说: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总结
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
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
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病理机制
1.阳明经证:
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
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伤寒论》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中医诊断
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
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
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
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
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
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
,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
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
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少阳病
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
以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为特征。
少阳病或来自太阳;
或起病即为少阳病的,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
有在经、在腑之分。
少阳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
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
少阳腑证为邪气侵犯胆腑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方用大柴胡汤。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概括:
凡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细等脉证,就叫少阳病。
少阳证是邪在肝胆的病变。
外邪侵犯肝胆,肝胆之气火上逆而亢,以致出现口苦、咽干、目眩。
邪在胆而逆(影响)在胃,故有喜呕不欲食等消化功能失常。
气机不爽即发生胸胁苦满。
邪正相争,正气虚弱不能抗邪外出则往来寒热。
1.少阳正治法
少阳病无太阳之表证,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若汗则耗伤津液,反使病邪内传);
无阳明之里实证,邪不在里,故不可用下法(若下则阴虚火动而易成惊);
胸中无邪实,邪不在胸膈,故不能吐(若吐则伤阳成悸)。
所以少阳有三禁(禁汗、禁下、禁吐)。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应以和解表里为主(即不发汗的解热法),然而,少阳病多是有兼表兼里,可在和解的基础上,兼用太阳汗法,或兼用阳明下法,随证施治。
因为少阳病是邪居半表半里,有和解表里作用的小柴胡汤为少阳病的正治方。
2.少阳兼证治法
(1)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心下痞结,微呕,是少阳兼太阳病
,可用柴胡桂枝汤。
(2)少阳证而复见腹满痛,郁郁微烦,心以下急,大便不
通,舌苔干黄等,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用大柴胡汤。
(3)少阳病腹中拘急而痛,脉象浮1啬沉弦,是少阳病兼里气不足,先用小建中汤补虚,服药后里虚得复,而少阳病证不减,再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4)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是邪热陷于少阳,水饮不化,当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宣饮。
(5)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痛不可转侧,是邪入少阳正虚神浮,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热气(胃热)上逆呕吐、寒邪犯胃而腹痛,是上热下寒,用黄连汤清上温中。
★太阴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 概括:
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就叫太阴病。
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病变。
外感病病程中,病邪入阴的第一阶段,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1.太阴病正治法
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
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
(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性质:
里虚寒。
太阴病的成因,一为传经,三阳病而中气虚者,每易转为脾胃虚寒的证候;
二为直中,由于里阳素虚,起病即见虚寒证候;
三为误治,苦寒泻下太过克伐里阳。
主要临床表现:
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可呈水样,也可见白色粘液,腹胀腹痛呈间歇性,喜温喜按,纳差,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弱。
病机分析:
本证以寒湿侵袭,脾胃虚弱为特征。
寒湿之邪侵袭,脾胃之气虚弱,健运失职,肠道传化失司,则下利,泻下物多为清稀,呈水样或见白色粘液,说明本证之下利为虚寒性下利;
寒湿中阻,脾胃虚弱,气机
阻滞坝IJ腹胀腹痛呈间歇性,且喜温喜按;
寒湿中阻,健运失职则纳差;
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舌淡苔白腻,脉
弱为虚寒之象。
★少阴病
外感病病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
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而言,阳虚的寒证占主要地位。
少阴寒化证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
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
治宜急温少阳,方用四逆汤。
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
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
多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
甚而阴液欲竭者,急下存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阳气不足,故脉微。
阴血不足,故脉细。
虚弱萎靡故但欲寐。
心肾水火不济,病邪从水化寒,阴寒内盛,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
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以扶阳,育阴为主法。
寒化则扶阳,宜温补法;
热化则育阴,宜兼清热法。
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
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1.寒化证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
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