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8329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经济学考试参考资料文档格式.docx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例如国防就是公共物品。

它带给人民安全,公民甲享用国家安全时一点都不会影响公民乙对国家安全的享用,并且人们也无需花钱就能享用这种安全。

四、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

有哪些理论假定?

公共选择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60年代在美国共同创立,其主要特征就是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学的传统问题,个体和团体的政治行为、政府的行为、选举、投票、集体决策的规则等政治学问题都进入其研究视野。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

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政治选票来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公共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三大假设之上:

1.经济人假设。

认为每个人在经济过程中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在参与政治活动时也是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

2.交易政治学假设。

即是把经济学家的效用最大化扩展到不同的公共选择作用中人们的行为,把政治看作复杂交换的理想化概念。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从个体的角度来理解,个人是分析的基础。

社会被看作一种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总量效果,国家被当作个人得以通过它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

集体行动只是实现个体利益的工具。

四、试分析国家财政预算的含义及其主要特点。

财政预算就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表明政府在财政年度内计划从事的主要工作及其成本,政府又如何为这些成本筹集资金。

  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有:

  1.法定性。

财政预算的产生过程必须严格通过法定程序,财政预算的收支范围和方向也有相应的法规为依据。

  2.精细性。

财政预算的安排是详细的,有精确说明的。

政府各项收支的来龙去脉都是清楚的,有根据的。

  3.完整性。

政府收支都应在财政预算中得到反映,也就是说法规规定的预算收支都应列入财政预算。

  4.时效性。

财政预算的时效通常为一年。

财政预算年度的划定各国不尽相同。

5.公开性。

财政预算是反映公共需求和公共商品供给的计划。

既然政府代表公众利益,财政预算就必须向公众公开,便于公众监督。

五、周期预算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一理论存在哪些缺陷?

周期预算平衡论又称“长期预算平衡论”和“周期财政平衡”,与“年度预算平衡相对称”,是主张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

其主要主张是:

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了消除衰退,政府应该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赤字。

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增加税收,紧缩开支,有意识地使预算形成盈余。

这样,从年度看财政预算是不平衡的,但从一个经济周期看繁荣时期的盈余可以抵消衰退时期的赤字,财政预算是平衡的。

这一理论的不足在于:

(1)经济周期波动不一定是对称的,经济繁荣与衰退的时间长短不一定相同,程序不一定一致。

因此,在繁荣时期产生的盈余不一定等于在衰退时期出现的赤字,收支差额可能依然存在。

严格的周期平衡只能是一种巧合。

(2)在某一周期处于波峰时期,经济不一定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

有时,经济处于波峰间并没有提供充分就业产出。

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盈余就形成了一个极不合理的稳定政策。

(3)有些制度因素也妨碍周期预算平衡论的实现。

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下,院外压力集团对立法有很大影响。

由于高支出、低税收常常受到欢迎,结果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支持赤字预算而反对盈余预算的倾向。

因此,即使周期是对称的,制度对盈余预算的阻碍也将难以准确地应用这种理论。

六、公共支出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为什么?

答:

公共财政支出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1)弥补市场失灵的原则

(2)社会利益原则

(3)公平原则

(4)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

(5)量入为出、保持平衡的原则。

(6)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7)公开、透明的原则

(8)法定原则

1.量入为出原则。

公共支出要限定在公共收入总量允许的范围内,力争做到收支平衡。

这是保持公共支出相对稳定,防止国家债务过度膨胀的客观要求。

如果实行或较长时间实行了超支的财政政策,必然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2.公平原则。

市场经济强调的是效率而难以自发地兼顾公平,从而导致地区、民族和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贫富悬殊,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与发展。

因此,实现社会公平是执政党和政府应始终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特殊群体特殊照顾。

3.效益原则。

每笔公共支出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应超过社会总成本,即要求国家的一切公共支出都应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4.统筹兼顾原则。

即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安排,必须从全局出发、长远出发,通盘考虑、区分轻重缓急和主次先后,适当照顾各方面的需要,妥善分配财力,以保证政府各项职能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避免平均分配资金和“会哭的孩子吃奶多”,做到先维持后发展。

七、为什么官僚行为会导致公共支出膨胀?

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从制度角度解释了财政支出规模与官僚行为的关系。

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官僚是指负责执行通过政治制度作出的集体选择的代理人集团,或更明确地说是指负责政府提供服务的部门。

经济学家们经常假设个人是以追求自身利益为最大目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尼斯坎南认为,官僚竭力追求机构最大化,机构规模越大,官僚们的权力越大。

正因为官僚机构以机构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导致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超出了共用品最优产出水平所需要的支出水平。

官僚行为从产出和投入两个方面迫使财政支出规模不断膨胀。

官僚机构通常以两种方式扩大其预算规模。

第一,官僚千方百计让政府相信他们确定的产出水平是必要的。

第二,利用低效率的生产技术来增加生产既定的产出量所必需的投入量(增加预算、附加福利、工作保障,减少工作负荷),这时的效率损失不是由于官僚服务的过度提供,而是由投入的滥用所致。

由于交易成本很高,拨款机构很难控制官僚行为。

八.亚当斯密认为,税收应当保持中立,不能因征税而改变财富分配的原有比例。

请联系实际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税收中性是西方税收学界所倡导的税收原则之一,指国家征税以不干预市场经济运行,平等对待一切纳税人为目标的税收制度。

其立论基础是确信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充分效率。

倡导税收中性的目的是要避免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和扭曲,而让市场在不扭曲或不受干扰的条件下调节整个经济活动的运行。

税收中性原则是以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反映了对市场竞争机制的一种信赖。

1.税收中性原则是我国税制的主要方向。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采用税收中性原则对经济发展和税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目前的税收法律制度中带有过多的干预意图,税收改革朝着中性方向发展是趋势。

2.中性税收与非中性税收结合使用是必然。

无论是采用中性税收,还是采用非中性税收,二者的目标都是实现经济效率。

没有纯粹采用税收中性原则的国家,在贯彻税收中性原则的同时,要充分利用非中性税收来矫正市场缺陷,提高整个市场的效率。

3.选择中性税收还是非中性税收,要取决于所处的市场竞争条件。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征税应尽量选择那些超额负担小的税种,即中性税收。

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则应采用非中性税收来弥补和矫正市场缺陷。

因此,市场条件决定了政府征税时的政策选择,一味地追求税收中性原则而不顾现实的市场条件也是对税收效率原则的否定。

4.税收中性原则还应有税收公平原则加以保证。

税收公平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税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的。

九、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如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城市和乡村形成两个相对分割的板块,两者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就是传统的农村与现代的城市并存的状态,这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渡形态。

(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

1.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名义差距达到3.33:

1。

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为3210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7.3%;

占人口总数55%的农民仅消费了约占全国25%的消费品。

2.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

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为11.3%,而第一产业劳动力仍占就业总人数的40.8%,农村大约有1.8亿剩余劳动力。

3.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原因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原因是主要的:

1.计划经济时期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以及实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2.现有的农村金融政策和土地征占用制度,造成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削弱了农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不足,欠账多。

4.农民承担较多农村公共产品支出责任,负担较重。

(三)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措施

1.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可持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机制。

体现公共财政“公共性”的重要体现,按照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和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2.科学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建立中央与地方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分工和问责机制。

目前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直接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也造成了城乡间公共服务职责和供给能力的差距。

应当依据公共产品公益性涉及的范围,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

在此基础上,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分配格局,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

3.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

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节收入再分配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

必须强化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4.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很低,供给任务十分艰巨,再加上我国财政实力有限,仅仅依靠财政力量难以保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因此,政府可以利用各种政策安排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公共品服务,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5.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确保中央的资源能够有效地用于农村居民公共服务,防止内卷化现象。

十、结合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谈谈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

服务型政府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大包大揽和以计划指令、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

服务型政府与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有效政府是紧密相连、内在统一的。

  1.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