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597998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郭庆光传播学笔记提纲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 

信息分类: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 

编码:

译码:

讯息与信息:

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 

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

测量信息大小的量。

和概率成反比。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

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4.传播学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 

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 

二.符号的分类 

信号和象征符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

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

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

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 

(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 

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 

象征行为: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3. 

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

4.象征性社会互动:

5.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三编(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的模式 

一.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内部) 

引: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拉斯韦尔5W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4)丹斯模式 

(5)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

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做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相模式:

不在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6)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

传播与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

结:

传播过程的特点:

二.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传播结构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学角度)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 

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宏观过程研究) 

第四编(第5章)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 

定义:

2.人内传播的环节及特点(唯物主义认为:

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 

3.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从社会心理过程方面来讲,人内传播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互动机制) 

(1)人内传播有双向互动性:

(2)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3)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1)分类 

(2)a内.省式思考只有当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无法判断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才会活跃起来。

b.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c.内省式思考过程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3)内省式思考的特点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

 

第五编(第5章)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 

1.定义:

2.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

(4)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a.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

b.库利“镜中我”1909《社会组织》 

<

1>

镜中我:

2>

与他人的联系包括三方面:

3>

库利认为:

3.人际传播的特点 

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领域:

(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如镜中我、主我、客我、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 

(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普及) 

5.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五编(第6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1.群体:

2.群体的特征:

3.群体的分类:

4.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正面功能 

负面功能 

5.群体传播与内部机制:

(1)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形成的影响:

(群体意识是群体信息在群体传播和互动中形成的) 

(3)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群体传播的影响:

(4)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6.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非常态的群体行为) 

(1)集合行为:

(2)集合现象发生的条件:

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只不过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

集合行为的几种类型(特殊的传播机制) 

二.组织传播 

1.组织:

组织的结构特点:

3.组织传播及其重要功能:

4.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体现了“组织人”的特点 

(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体现了“社会人”的特点 

(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5.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1)组织的信息输入 

(2)组织的信息输出:

第六编(第7章)大众传播概论 

一.大众传播:

(定义、特点、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特点: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2)赖特的四功能说: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

(4)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

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

2.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两种观点:

3.大众传播对人及环境的影响 

(1)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 

(2)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a. 

信息环境 

b.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c.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d.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拟态环境:

“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控制的性质和方向不完全去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第七编(第8章)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传播制度:

2.对媒介的控制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 

(4)深层的控制:

潜网。

(别处补充) 

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极权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 

3.社会责任理论:

(资本主义制度下) 

4..民主参与理论:

5.苏联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理论: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规范理论:

7.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编(第9章)传播媒介 

第一部分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2、3)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的功能)一种思辨推论 

(3)“热媒介”与冷媒介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包括1.媒介内容的影响:

拟态环境等。

2.媒介形式或工具的特性:

本部分介绍) 

(1)“电视人”和“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2)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3.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

(1)新媒介:

(2)新媒介的特点 

(3)新媒介的意义:

(4)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总结: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他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

媒介技术是由人创造的重要的 

是人如何使用,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因此,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

第二部分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4)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传播者和大众传媒:

(1)传播者:

(2)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的特点: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 

(1)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2)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

(3)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

(4)公共性与公益性(制约因素) 

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1)把关理论:

库尔特.卢因 

第一次提出《人际关系》 

(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3)把关的实质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第九编(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作为大众的受众) 

受众 

1.大众社会理论:

2.大众的主要特点:

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

4.大众社会理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