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旅游视野下旅游景区保护与发展问题探讨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
《大众旅游视野下旅游景区保护与发展问题探讨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旅游视野下旅游景区保护与发展问题探讨毕业论文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
旅游管理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摘要..................................................................................................
(1)
0引言................................................................................................
(1)
Abstract.............................................................................................(9)
大众旅游视野下旅游景区保护与发展问题探讨
摘要:
近十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旅游已成为大众消费行为,特别是“黄金周”长假制度的推行,使更多的人外出旅游成为可能,我国已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期。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与保护遭受着严峻的考验;
本文通过对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而提出更加合理的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大众旅游;
景区发展;
景区保护
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无烟产业”,这种理论认知实际上助长了传统发展观在旅游业中的流行,导致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失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景区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景区及周边地区社会文化遭受冲击;
旅游基础设施过度膨胀等一系列阻碍景区发展的问题。
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市场需求的强势增长使得旅游景区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有必要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加以重视。
1旅游景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损
景观污染是指不适当的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退化现象。
主要表现为景观的生态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景观结构破碎化、景观功能受损、生态风险增大和审美价值降低等[1]。
开发商们由于受到利益的驱动,不仅施行粗犷式开发,而且也不对游客数量限制,造成节假日旅游高峰期人满为患的现象,较少考虑对环境的保护,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很多旅游景区没有定好位,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贪大、求洋,热衷于用建筑物吸引游客,大肆修建城市化建筑,
开发旅游区,有的更是舍弃原来的特色景观,跟风建设,是景区更趋向城市化和商业化,盲目的改造也造成大多景区景观雷同[1]。
旅游者环保意识差
造成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近年来人为因素对景区的影响所占比例远超自然因素的影响。
旅游者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之一,他们一方面要求景区有良好的环境,但另一方面,部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某些行为破坏了景区环境,又阻碍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人数众多,成分复杂,流动性大,活动范围不定,产生的环境问题难于控制,对旅游景区而言,每个旅游者都是潜在的污染源[2]。
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原本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
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践踏植被等不良行为以及个别游客在景区狩猎,宿营,烧烤等等都严重损坏了景区的形象和生态环境。
产品雷同,缺乏竞争力
很多旅游景区没有定位好市场在旅游开发的位置,不注意生态保护和文化内涵,热衷于用建筑物来吸引游客。
还有的舍弃了原先极具特色的景观,转而投向跟风的建筑;
以南阳市丹江大观园为例,景区内建造不符合整体佛、药文化的非洲木瓜和中国馆,虽赶潮流,但杂乱无章,不能给游客深刻的感受,也不能提高景区整体实力。
大量的重复建设使得景区产品差异不大:
桂林是旅游名市,各地都希望凭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应来拉动本地区旅游增长,但旅游景区的开发缺乏全局观念,产品同质性高,这不仅增加了桂林旅游业内部的竞争强度,同时也削弱了其外部竞争力,这样的结果便是削弱了桂林山水的形象,破坏了其品牌,使景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越来越差[3][4]。
景区缺乏竞争力还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产品层次单一,主要向游客提供核心产品,而对富于竞争优势的附加产品和扩展产品等方面却涉足甚少,更加剧了景区的竞争;
二是资源与产品不匹配,许多资源是一流
的,如岩洞、山体,但形成的旅游产品却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末流的,使潜在的吸引力转化不成现实,形不成竞争优势;
三是服务水平不高,这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3]。
缺乏整体意识和科学规划
所谓整体的开发意识,就是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共同促销。
以上述的桂林景区为例,如东线游各景区不是旅游团必去之地,常被旅行社作为加点对待,本身知名度就不高,促销困难,而东线各景区不利用地域相近的便利来协同作战,提高整体实力,反而是各自经营,单打独斗[3]。
还有许多地区政府部门只看到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眼前利益,缺乏专业的规划意识,没有仔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就匆忙上马一些项目,诸多设施建设缺乏长远考虑与景区协调性论证,这既破坏了景区整体历史风貌、文化、民族印记,也造成资源的浪费。
例如承德双塔山及旋梯的开发,虽给当地旅游业带来高收入,但旋梯距景观太近不仅破坏了自然景观,还造成双塔山及塔顶寺庙珍贵文物的损坏丢失,又不得不拆除[5]。
再以恒山为例,恒山不仅风光秀丽,还蕴藏有丰富的煤、花岗石等资源。
恒山花岗石开采时没有规划,随心所欲,造成资源浪费。
企业和政府在生态恢复方面没有计划,十多年来,只开采资源,不恢复生态。
是一种粗放的、无序的、掠夺性的开采。
这些都是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过程中中重开发轻视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旅游高峰期,旅游景点“超负荷”工作屡见不鲜,景区游人比肩接踵,空气污浊,旅游质量大受影响。
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和景区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管理人员相互混编的情况,这使上层管理者处境尴尬。
一方面作为公司领导他们要对企业负责,争取盈利最大化;
另一方面,作为政府专职机关的行政领导,他们又必须综合考虑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愿做有损景区资源的事;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把旅游景区资源的保护推向难以承受的风险之中[6]。
庐山景区每年创收几十亿元的同时,还制造出万吨的生活垃圾和200万吨废水,污染最严重时如琴湖出现富氧化,整个湖面一片稠绿。
从2010年开始,庐山管理方面开始了居民搬迁,同时也要部分保留原住民,这就需要一个科学的规划[7]。
2旅游景区发展面临问题的根源分析
对景区容量超载认识不足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环境投放的影响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景区没有研究确定旅游环境容量,或没有有效运用环境容量,导致景区容量饱和与超载,大量游客的涌入,加速了景区自然风化的速度,严重破坏景区的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古建筑,影响景区的景观环境[2]。
2012年十一黄金周华山拥堵事件就是一个例子:
华山管委会发布消息,2011年华山景区全年实现购票登山人数191万人次,门票收入亿元,同比分别增加42%和113%。
而2012年的目标是,全年购票登山游客198万人次,门票收入亿元。
长假过后,陕西省旅游局发布数据,2012年10月2日华山接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49%。
同是这一天,数万游客被困华山,原本怀着美好旅行愿望的人们,从中午开始就拥堵在景区内,上下不能,直至拦车砸车。
再后来,内蒙古游客董立文夫妇又因退票在东山门售票处被捅伤,其中董立文身重11刀,其妻身重两刀。
曾两次主持编制了1985年和2000年华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吕仁义说,华山景区最早的容客量在全国景区里应该是算得最细的,通过面积容量、周转率是多少、日容量是多少,老人走的速度是多快,年轻人走的速度是多快等综合测算出华山的承载量。
然而在利益驱动下,不管游客多少风景管理区都照单全收,导致超额售票,从而导致景区的拥堵。
缺乏环保教育和宣传
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状况表明,管理不善是景区可持续发展难以进行主要原因。
国内许多景区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栏、警示牌等设施不齐,缺乏环保宣传资料,景区的环保氛围营造不够,环境教育工作滞后,因而淡化了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加重了景区的负担,难于推行生态旅游,阻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2]。
管理人员和旅游者环保意识差
一方面,旅游景区是向外展示当地形象的窗口,许多景区都处在边远地区,难以吸引人才,造成景区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极为缺乏[8]。
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于环保的认知有很大不足。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
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再者,旅游者绝大多数是外地来的,对旅游目的地不像对自己的家乡那样有深厚的感情,因而时常做出破坏和污染景区的事情。
3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大力宣传环保教育
首先,大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对管理者应多进行环保培训,导游人员可以把环境保护加入导游词内。
其次,旅游者是旅游景区活动的主题,对他们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景区能否可持续发展[5];
可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对旅游者进行宣传环境教育,营造环保气氛,提高旅游者环保意识;
也可以采取切实可行的奖惩措施,抑制消除游客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
再者,景区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撑,要让本地居民在教育的过程中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同时做好与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交往培训[5];
最后,推行全民旅游教育。
例如在景点定期展开环保宣讲、为游客发放环保小物品、“保护景区环境,人人有责”的横幅签名等活动。
依靠科技创新产品,开展循环经济
一般而言,景区发展遵循生命周期规律,会出现客流量下滑的现象,此现象出现的内在原因是旅游产品需求变化导致需求与供给的不对应[9]。
因此要分析景区各类旅游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做出相应调整,而这些调整的做出都需要科技作为支撑,只有先进的技术才能带来先进的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
同时倡导绿色、生态、健康的生态旅游产品。
除此之外,在旅游开发、设计和经营过程中,应坚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合理组织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开发、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探索出一条新的旅游经济发展之路:
例如进行清洁生产,利用清洁能源[10]。
旅游景区的清洁生产过程指在景区开发、旅游服务与经营管理过程中,采用各种节能降耗、控制污染的技术清洁生产通过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来减少消耗和污染,不但可以满足旅游者绿色消费需求还降低了旅游景区运行成本。
比如景区可以大量使用以石油液化气为动力燃料的绿色观光车,在以山水为主的景区附近修建污水处理站等等。
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
旅游景区提升文化品位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历史人文类资源,它的历史性决定了它的珍贵性[11]。
旅游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
特别是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灵魂的中国,对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不可缺少的,它将是提高旅游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也只有将文化融入到自然旅游资源中,才能满足人们对异域风情中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习俗和饮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