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9690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

《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docx

超级资源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

(共18套)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汇总

章节: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课题: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课时:

2课时

主备人:

王晓梅审核人:

【考查重点】: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测试真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008——3,4(选择)

2009——7(选择)

2011——33(判断)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009——32(判断)

2010——42(综合)

2011——1(选择)

地表形态的变化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008——4,5,16(选择)

2009——7,8(选择)

2010——1,6(选择)

2010——42(综合)

2011——2,6(选择)

测试内容一、地球和圈层结构

(考点):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结构特征:

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写出组成地理环境的四大圈层:

圈,圈,圈,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地震波有(P)和平共处(S)之分,

P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中传播,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传播。

(2)不连续面:

①莫霍界面:

在地面以下平均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②古登堡界面:

在地面以下平均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处,纵波的传播速度,横波。

(3)内部三个圈层的划分: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地球

内部由地心向地表依次为,,。

填图练习:

在右图中填注界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3、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大洋部分较。

4﹡软流层:

位于(圈层)的上部,一般被认为是的重要发源地。

5﹡岩石圈:

由于以上的地幔部分与主要是由岩石组成,将其称为岩石圈,平均厚度60千米。

测试内容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考点):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三大类。

2、岩浆岩:

是活动的产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地壳上部或地表,随着、的变化,_而形成岩浆岩。

主要类型有侵入岩如岩)、喷出岩(如岩)

3、沉积岩:

由一系列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

该类岩石的和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常见的该类岩石有、和页岩。

(1)读图,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堆积

搬运(流水、风、冰川等)

风化、侵蚀

岩石碎屑物质洼地固结成岩

(2)沉积岩的两个显著特征:

①分层结构明显,具有构造;

②常含有。

4、变质岩:

岩大理岩﹡

岩板岩﹡

岩片麻岩

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读书P29图:

循环过程)

例1:

读下面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方框内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

A;B;C;D。

(2)在A、B、C三类岩石中,各举出一个实例填在横线上:

A;B;C。

(3)在A、B、C三大类岩石中,可找到化石的是。

(4)图中数字所表示过程的含义是:

①;②;

③;④。

例2:

下面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多种变式图,了解各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

 

6、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改变了地表的;塑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实现了地区间之、圈层之间的和,从而改变了的环境。

[课堂小练]:

一、选择题

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B为生物圈B.A为水圈

 C.E、F合为岩石圈  D.G为地核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下地幔        B.软流层         

C.图中D层           D.图中G层

3.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是()

A.地壳B.地幔C.地核D.岩石圈

4.(2011年盐城学业水平测试)地球的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其中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B.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的,有规则的圈层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5.地表岩石形成,地貌变化,土壤发育都与下列哪一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A.生物循环B.地壳物质循环C.大气环流D.水循环

6.具有岩层和含有化石的岩石类型是()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

7.(2011年宜兴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岩石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花岗岩B.玄武岩C.沉积岩D.变质岩

 

8.(2011年溧水学业水平测试)关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B.

C.

D.

二、判断题

9.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10.(2011年江阴学业水平测试)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固结成岩作用下会形成变质岩。

()

11.地壳物质循环中,三大类岩石之间都可以直接相互转化。

()

三、综合题

12.读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l)根据图中标出箭头,判断A、B、C各代表的内容。

A;B;C。

(2)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各箭头的地理含义: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

从到形成各类,又到新的形成。

【冲A训练】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

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

回答l3—14题。

13.图中地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A.花岗岩   B.玄武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4.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

B.岩石圈一大气圈一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一大气圈一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一岩石圈一大气圈

 

章节: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课题: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时:

2课时

主备人:

王晓梅审核人:

日期:

2011—12

【考查重点】: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测试真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008——3,4(选择)

2009——7(选择)

2011——33(判断)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009——32(判断)

2010——42(综合)

2011——1(选择)

地表形态的变化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008——4,5,16(选择)

2009——7,8(选择)

2010——1,6(选择)

2010——42(综合)

2011——2,6(选择)

测试内容三、地表形态的变化

(考点1):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外力作用。

根据课文内容,填出下列表格: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

的热能

使地表变得,形成高山

和盆地。

外力作用

能、

、、

、、

等作用

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

注:

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全球分为六大板块,读书P31图,熟悉各板块名称。

板块内部较,交界地带比较,多火山、地震。

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有、

3、板块边界(了解):

如:

东非裂谷带

如:

大西洋在不断扩大、红海在扩大

 

4、写出下列山脉或地震活跃带位于什么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脉:

(我国西南地区地震)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智利地震)

日本多火山、地震:

印尼多火山:

冰岛地热资源丰富:

;新西兰地热丰富、地震:

(考点2):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概念:

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和。

是研究地壳运动的“足迹”或“证据”。

2、地质构造的分类:

(1)褶皱: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分类:

a、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形成之初在地貌上常成为高大山脉。

如:

山脉、山脉、山脉等都属于褶皱山脉。

b、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形成之初在地貌上常成为山谷或盆地。

判断方法:

岩层向上拱起或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到是背斜;(老?

新?

岩层向下拗陷或由中间向两侧岩层由到是向斜。

(老?

新?

如下左图:

注意:

在一般的地形表现上,背斜常形成谷地,而向斜常形成山岭(如上右图)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是(内、外力作用?

)所致。

(熟记):

背斜成谷的原因:

向斜成山的原因:

(2)断层:

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发生明显的、

上升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为断层山。

如:

我国的庐山、华山、泰山。

下沉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

我国的陕西境内的平原、山西境内的谷地。

3、地质构造的作用、意义:

①煤、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构造中;

②向斜构造盆地有利于储存;

③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修建隧道工程一般应选择在构造处,原因是

易错易混:

地质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变形、变位,是地球内部的变化。

地貌----是指地表的形态,也可称为地形。

 

章节: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课题: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3)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时:

2课时

主备人:

王晓梅审核人:

日期:

2011—12

【考查重点】: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测试真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008——3,4(选择)

2009——7(选择)

2011——33(判断)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009——32(判断)

2010——42(综合)

2011——1(选择)

地表形态的变化

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008——4,5,16(选择)

2009——7,8(选择)

2010——1,6(选择)

2010——42(综合)

2011——2,6(选择)

(考点3):

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2、流水作用:

在、地区表现明显。

(1)流水侵蚀作用:

主要在河流的游,常见的流水侵蚀地貌有:

瀑布、沟谷、等。

如:

我国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长江虎跳峡、三峡;云贵高原的地貌。

(2)流水沉积作用:

主要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常见的流水沉积(堆积)为主形成的地貌有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和河口,如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以及河流流出山口时形成的。

3、风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