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96032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

《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Word格式.docx

(一)控制问题数量的操作性策略

 1、精心预设、优化问题

 我校每个学期会要求每位教师在教研组内上一堂实践课,并进行教研组内听课评课活动,经过粗略的访谈交流调查发现,数学教师普遍觉得在上实践课时自己的提问数量明显少于上随堂课。

这一现象直接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师通过精心的预设是可以减少问题的数量提高问题的质量的。

因此,我建议在课前,我们的教师可以做这样一些工作:

(1)梳理问题,记录在案。

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之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做一些准备工作,上课的效果因人而异,但是也会因准备工作而异。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还有很多的其他事情要去做,如果一名教师每天每节课都写详案,那无疑是值得尊敬和佩服的,不过这样做也确实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但是,对教材的钻研和课前的准备工作确实是必要的,怎样兼顾这两个方面呢?

一般情况下,每位教师通常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材料的积累,老的教案可以帮我们很多忙,也有的老师觉得自己的经验很丰富,因此认为教学内容了然于心,不再熟读教案。

但是问题往往会出现,人的记忆力没有那么精确。

因此,我觉得首先每次预设教案时,可以再读一读以前的教案,利用读的过程反思以前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复习教学目标和要求,做到温故而知新。

其次,常言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读教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动笔把一些关键地方的提问写下来,以提醒自己找到设问的最佳方式和时间,动笔记录的过程也帮助教师自己将要问的问题在脑海中清晰起来。

这样做,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预设的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2)预设问题,减轻障碍

在教学,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或是学生的问题出乎教师意料,一时间教师无从解决无从着手,教学偶尔会产生尴尬局面,而教师通常会一边自己思考一边为了寻找解决答案而问了一些不知重点没有目的的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

课堂的时间在无谓的问题中浪费了。

因此,教师要尽量避免这类情况发生,限制学生的发言肯定是不对的,只有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更加深刻,预设课堂提问时更加细致,更加周到,想学生所想,课堂提问的效率才会更好。

2、改变习惯、精练问题

有时,我们上完课或听完课后同事间会交流上课所得,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上课时总是显得很罗嗦,教师的话语很多,究其原因,觉得有以下几点;

(1) 

提问句式一成不变,习惯性口头语言过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自己帮助学生得出结论,然后再问学生“是不是”“行不行”“对不对”这一类选择性提问,实际答案已经告诉了学生,这样的提问没有实际意义,而且次数多了,学生会养成不假思索就回答问题的坏习惯。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已经将这类提问成为了一个习惯,总是不由自主地会说而自己无意识,当听课老师提醒时才会发觉。

因此,改变这样的提问习惯其实是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习惯的改变是需要努力而非一日之功。

在每天的课堂教学前提醒自己,在每天的课堂教学中严格控制自己,久而久之好的提问习惯就会形成。

(2)对学生不放心,习惯于重复同样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总是希望自己的提问能让每个学生都听到,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班级中总是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因此,当我们的教师提完一个问题时心中会担心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否也听清楚了,是否理解了问题的意思,由此总会不由自主地再把问题重复一遍,从而显得教师的话多,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认为老师总是会讲第二遍的,反而会养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

这个情况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改进,首先,要整顿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上课注意听讲,提高听课效率。

其次注意提问时的教师的声音、声调、语气、语速,尽量做到语言清晰,口齿清楚,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听到。

(二)把握问题质量的操作性策略

1、改变提问方式,扩大参与面。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来。

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对一”的问答场面,问题只适合小部分学生。

如果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久而久之,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白己看做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有的老师也喜欢全班齐答,而全班齐答的问题一般没有难度,省去了学生的思维,抑或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滥竽充数,不知所云,时间长了,也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的问题一定要针对好中差不同层面的学生,扩大参与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都有能力回答问题,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回答问题的方式要多样化,一问一答和集体回答是经常用的方式,也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但是多用总会产生弊端,因此建议可以交叉使用,还可以增加一些其它回答问题的方式,如:

教师将问题出示在黑板上,小组讨论后再回答,或对抗式争论性回答,或补充性回答。

通过这些形式,促使大部分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以好带差、优势互补,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2、把握提问时机,提高参与度

教师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也就是把握好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最终是把握好了课堂的节奏,因此,把握提问时机也很重要。

(1)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

好奇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许噢学知识产生兴趣非常重要。

因此,在一堂课的开头,教师要设计一些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

在学习《角的度量》时,我先设计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学生很快解决,然后出现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角,请学生比较大小,学生从眼睛的观察中很快得出大小,然后我追问:

“线段1比线段2长2厘米,那么角1比角2大多少呢,你们能告诉大家吗?

”学生马上感觉到表达困难,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2)在教学关键处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当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

要做到"

问"

而生"

思"

,"

答"有所"

得"

恰到好处的指导性提问,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开勾引渠、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

如:

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先出示了一道题18.15÷

1.5,学生出现了困难,这时我提问:

“小数乘法我们是怎样学会的呀?

”学生很快反应:

“变成整数乘法再算。

”“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么办呢?

”学生很快反应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算,这样的提问引导激活了学生大脑中的原有的知识体系,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打开了思路。

3、设计问题坡度,增强参与力。

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课堂问题的设计必定不同,但是目的是相同的,就是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能力,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设计问题。

一般,设计问题有两种情况:

(1)层层递进式。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守这一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通过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

特别是对于一些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或者一些概念、性质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普通学生不能完全独立思考,因此教师设计有效的坡度式的提问可以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认识知识。

如在上《商不变的性质》时,我设计一下几个问题:

3=230÷

15=2240÷

120=2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在这些算式中什么数是变的?

什么数又是不变的?

B请大家大胆地猜测一下,被除数和除数要怎样变化,它们的商才不变?

C你觉得哪种猜测正确的可能性更高?

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试一试,举例子验证)

D初步得出结论: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这个规律在其他的除法算式中是不是也普遍存在呢?

请举例说明。

(最后得出商不变性质)

 又如:

有位教师在教"

互质数"

前,了解到学生对互质数与质数的概念易混淆,讲时他提出三个问题:

(1).什么样的两个数叫互质数?

(2).互质数与质数有什么区别?

(3).能否发现和总结出判断互质数的规律?

其中有什么样的"

窍门"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化难为易,从而弄清了互质数的概念,接着再让他们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时,就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比较顺利地总结出了结论,而设计问题的过程也不是完全封闭,给于了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时间,效果不错。

(2)开放有序式

数学知识多种多样,有的需要教师逐步引导,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也有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解决。

因此,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能亦步亦趋,一步一问的问答式,也不能所提问题过大过难,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适当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性,适当地开放问题也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开放性问题强调学生获得解答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养成,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地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

有位教师在《小数意义》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估计不足,低估了学生,在小数读写环节设计了多个细小、琐碎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读小数与读整数区别,硬生生让学生总结小数读法与写法等等。

学生面对已会的知识时,面对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时,厌倦感油然而生,导致对后面的学习失去兴趣。

在第二次教学中,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

直接出示各种类型小数,让学生试读,不再刻意找出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回答。

而是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效整合,即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对有问题的读法,及时指出,并明确正确方法,学生兴趣浓厚。

同时,在及时纠错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在读写中所犯错误印象深刻,有效避免了错误再次发生。

两次教学结果相同,学生都掌握了小数的正确读法,但是第一次教学花费了大量时间,更严重的是第一次教学使学生对学习该知识失去了兴趣,学习没有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学生没有参与热情。

问题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适合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达到良好的教学才是最关键的。

 在课堂中教师有效地控制问题数量,较好地把握问题质量,首先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得到锤炼与增强,长此以往,就为学生的能力获得了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才获得了长远的意义。

A类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