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939116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考点分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详解文档格式.docx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社会属性

(1)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教育具有继承性:

②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③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功能

(1)概念

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2)教育功能的划分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

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

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

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

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

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概括来说即:

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积极功能)与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如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

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命题点2: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

教师;

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

教育管理人员;

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即教育对象,各类学生。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主体地位。

3)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教育内容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它可以分为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媒体和教育环境等多种成分。

教育工作的全部要旨就在于充分和有效地利用这种影响来直接促进学习者的最大发展,并间接满足整个社会的最大发展需要。

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或者说,是教育者借以实现认识客体的媒介物。

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2.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

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体系。

1)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

2)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

3)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命题点3: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主张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非科学的,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英国教育家),代表作《人民的教育》。

主要观点:

①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②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

③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这个观点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

孟禄(美国教育家),著有《教育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②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

这个观点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但它没有解释人类本能与动物的本能的界限,离生物起源说并不远。

4.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前苏联教育家),著有《世界教育史》;

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家),著有《教育学》。

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

5.生活需要起源说

杨贤江(我国教育家);

钱亦石(我国教育家)。

教育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

该学说的局限性在于未考虑到从需要到现实的限制因素和中介因素。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按社会生产方式构成)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教育历史发展的划分

(1)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

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四个阶段。

(2)按照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五个阶段。

(3)按照产业结构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

2.不同时期各种教育及其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

①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人员、组织;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④教育内容贫乏、方法单一,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示范模仿。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中国:

①代表:

夏(校)、商(序)、周(庠)。

②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武兼备。

③引申:

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

有国学与乡学之分。

外国:

①古印度:

宗教权威至上,教育内容《吠陀》、经典或经义。

②古埃及:

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奴隶主阶级)

③古希腊(学习文法为主):

0.雅典: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b.斯巴达:

为统治阶级培养军人,学习军事体育和政治道德。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

①教育目的:

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

②教育对象:

奴隶主贵族子弟;

③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

④教育方法:

体罚盛行;

⑤教师地位:

被赋予很大权力,具有很高权威。

2)封建社会的教育

①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私学盛行,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②秦:

教育专制,严禁私学。

③汉代:

规范化、定型化,经济繁荣、采用新教学手段(帛和纸);

独尊儒术;

官学和私学发展。

④魏晋:

严士庶之别,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⑤隋唐:

盛行科举制度,分科教学。

⑥宋:

程朱理学(国学),四书五经。

⑦明:

科举制、八股文。

⑧清末:

废科举开学堂(1905年)。

中世纪:

①教会教育:

培养僧侣人才,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

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背诵。

②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效忠领主,军事征战。

③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封建社会教育阶级性表现:

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和骑士;

②教育性质: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

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

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⑤教育成果: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

3)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成为专门的社会职能,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②教育具有阶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④表现出:

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3)现代社会的教育

从社会性质上分,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劳动力:

②组织形式:

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班级授课制):

③课程结构、内容:

注入学科知识,不断调整;

④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法不断出现;

⑤教育权:

范围扩大,提出普及教育口号。

2)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教学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③教育权:

广大劳动人民掌握。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教育终身化;

教育全民化;

教育民主化;

教育多元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2)20世纪以后教育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③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与国际交流。

命题点4: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及发展特征

(1)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社会现象是反映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现象,教育认识现象是反映教育与学生认知活动的现象。

教育问题是人们从大量社会现象中提取出来作为认识和研究的课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需要探明和解决的实际教育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和未决问题、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小问题和大问题。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①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

②不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风格和传统;

③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